新入园幼儿的特点与变化
(2014-04-04 08:59:57)
标签:
教育 |
与以前的幼儿相比,总体上我的感受是:能力强了、哭闹呈两极变化、不认生——“老师”的威慑力小了、有个性的越来越多了。
一 能力强了
这里所指的是整体看绝大部分幼儿的自理能力更加强了(如:大小便、穿脱衣服鞋子、接水、独立吃饭等);表达能力更加强了(如:愿意与老师交流、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简单要求);接受能力更加强了,愿意学(表现在你教授的一些小儿歌、歌曲、故事等能够比较有效的终止部分幼儿的哭闹行为,也许他刚才还在哭着,但是大家一唱歌他抽泣着也跟着张开小嘴唱。)
对策:不要对这样的家长指出您的孩子能力差、而是从侧面提出都是因为您太能干了其实让孩子练练就行了,家长会更愿意配合。
原因:这些家长往往对孩子特别溺爱,老师开始就提出孩子的不足,往往会使家长更加不放心。从表面上会和老师很客气,在背后常犯嘀咕。
这样能够让老师与幼儿的距离拉得更近,当孩子向你表达要求时交流多了,你帮助他的行为会让他更加依赖你。
附加:
1 关于表达:
家长会要提示家长提前在家教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简单要求,并一定要向家长提出新生入园的几天可能由于有的幼儿哭闹而造成没有听到您的孩子喊老师。如果您在家中听到了孩子类似的申述,请您要告诉孩子是老师没听见而不是不理你、不喜欢你,你去拉拉老师的手再跟老师说就行了。因为对家长来说他的孩子是唯一,他非常担心他的孩子不被老师喜欢,那么这种说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2 关于进餐的问题与对策:
个别幼儿初来园会出现非常严重的挑食现象,
① 看着饭不动手,等着老师喂。
② 坚决不吃菜或某些蔬菜。老师喂完了就往外吐,或干哕几声干脆让自己吐出来;你喂她,她就从你手里抢勺。(宝宝)
③ 一到进餐时间就条件反射似的哭闹。
对策:这几种表现分别是不同家庭喂养不当造成的结果,这一点一定要明确的告诉家长,对于依赖性强的孩子,我们可以鼓励他们试着自己吃,幼儿易受集体环境的感染,因此自己独立进餐的习惯很好培养,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进餐时观察谁吃的慢一些,从出于帮助他提高进餐速度的角度可以喂一下。当然也有的幼儿是相当宁的,那么我们要在尽可能的照顾好他们进餐的同时,也要与家长沟通尽快调整在家中的一些不当的喂养习惯,如,给孩子单做,孩子点什么家长就买什么,吃饭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家长跑着喂等。要家长在习惯培养的方面一定要和幼儿园达成一致,否则来幼儿园就没有意义了。
二 哭闹呈两极变化
整体看哭闹情况有所减少,有部分幼儿不哭或只在晨间入园时、午睡时有轻微的情绪起伏;部分幼儿即使哭闹也能通过哄劝、转移注意等方法使其情绪转好。只要使活动尽量丰富、始终吸引孩子,情况在一至二周内就会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午睡时会有个别哭闹情况,如:意外的时间哭闹(第三天开始的甚至是第二个月才开始的如:真真、林林),这种状况有可能是几天,也有可能是一个月或更长的一段时间。
对策:午睡时不要因为怕孩子哭闹就允许个别孩子不上床等不合理的要求,最底限也要躺在床上。要让孩子知道这是睡觉的时间,小朋友都要午睡。另外对于比较粘人的孩子要逐渐的提要求。一段时间后,当他还是要求你抱抱她、掴掴他时,你可以坚定、温和的告诉他“老师不走,我就在这,在这看着你睡!”总之,一切以爱他为出发点,以尽快步入正轨为目的地。
附加:常规的培养方面也要在幼儿一进园就要给幼儿,如:进餐、入厕、午睡、游戏、上课、离园都要有规则,千万别等。有的老师可能会有这种想法“等等吧,等孩子不哭闹了再培养常规。”这样并不是好方法,有一句话说得好——先入为主,对于孩子来说更是这样,什么事情第一次很重要,如果忽视了第一次,看到了也不去纠正、任其发展,那么等到不良的习惯已经形成再去改的话,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对于幼儿不能等,即使情绪不稳定也不能听之任之,想怎样就怎样。我们爱孩子,爱要爱得有原则,我们管孩子,管要管得有道理。
三 老师的“威慑力”小了,有个性的越来越多了
绝大部分孩子们不再一开始对老师保持一种畏惧的态度,而是更加自我,(有自己的想法、不因为成人的干涉轻易改变自己的做法。完全不考虑别人,很多明明是侵犯别人的事情做起来理直气壮、理所应当。善于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而说谎——而不会让老师轻易看出来。
例如:当一个小朋友想坐在别人的地方玩时,他会趁人不在直接拉开别人的椅子。而当被抢位置的小朋友回来找他理论时,他会完全不答腔——不抬头也不说话。当人家尝试把他的椅子拉开时,他会大哭起来,而且哭得很伤心。(毛毛虫)
再如:有的幼儿会因为你正在照顾其他幼儿而不能马上满足他的要求而出手打别人。(袁弟)
又如:当他想要你手中的东西时,他会直接动手去抢,如果你不给就会哭闹而听不进任何劝慰。(子杰)
还如:有的幼儿当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时,会坚持不懈的想出各种方法、各种理由。当他明白因为他的要求不合理你无论如何不可能答应他时,他就会不停地哭闹,不停的问你能不能这样做。这时,嘴上虽是询问,实际上已经不是和你对话了。因为他知道你的回答会是什么,所以他虽然问,却根本就不听你的回答。而只是变相的以哭闹来威胁你。(童童在家午睡要吃梨)
对策:1 与孩子讲话时一定要动脑、不可随意回答。
2 言明厉害争取家长的支持。(谈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从孩子自身的发展、对孩子未来成长的利与弊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