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文化系列之“谦”(1)
标签:
中国汉字文化内涵 |
分类: 汉字文化 |
摘要:中国古文字是一部古老的哲学巨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先前古汉字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小篆,亦称秦篆。小篆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汉字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消失、变异,有的字义与造字本义已是风马牛不相及。古文字采用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法,赋予了古文字深刻的哲理内涵。挖掘、探秘古文字的文化内涵对人类文明进步是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
《谦》卦的卦象是坤(地)上艮(山)下。取象表意为,地卑下,山高大而居其下,谦之象;以崇高之德而处于卑下,谦之意。“有而不居曰谦”,是有其位,而谦与位下。大凡成就者必具谦卑之德。
《易•系辞》说,“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的谏言,告诉唐太宗牢记自己身处高位肩负天下的重任,要常思虑谦逊来自我完善。自牧,谓自我约束,自养其德之义。 “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天之道;满招损,谦受益,人之道也。” “谦”的道德文化贯穿整个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
何为谦德?《韩诗外传》记载,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谦”是美德,人皆颂之而不愿为之,缘由是只知“谦”的卑退逊让,屈己恭人一面,不知“谦”其始似屈,其终必伸的哲理内涵。当位者自以为披上袈裟就是金身,不思谦卑以自牧,不以正面经验及他人教训为鉴,是不明白成事用“谦”,守位亦用“谦”的道理。
从谦字的结构看,“谦”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谦的篆文http://s10/mw690/d12ea456gx6BxEIeDb359&690像伸手抓持的样子。其象形会意为收割时,一手抓握两株或两株以上的稻禾。
《谦》卦初爻辞“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这里用“用涉”而不用“利涉”,其涵养谦德目的性非常明显。周文王“谦谦、鸣谦、劳谦、撝谦”,弘扬谦道使“诸侯皆向之”,天下归心。孔子不明白文王以谦恭之德修身,谦让之德治国,是用于“涉大川”平天下的战略思维,错误的解读为“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他只看到了“谦”的表象,没有看透“谦”的内在,误把周文王韬光养晦,待机而动的灭商战略行为理解为“至德”。
《谦》卦最后一爻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至此已经明了,周文王涵养谦德以服人,弘扬谦德以征服天下,是西周兴邦戡商战略的核心。因此也就有了周公的那句话:“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