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印象(二):前后伏波将军辩

标签:
儋州马援路博德伏波将军历史 |
分类: 东游西走 |
听常驻儋州的亲戚说,市中心中兴大道附近有个叫军屯的地方,那里有棵千年见血封喉古树。第二天没安排钓鱼,就跑去寻此古树。用手机导航,从住处出来步行约1.5公里,在一个荒芜的高台阶上看见了这棵古树:
树很高大,位置也很隆重,我和夫人是唯二游客,此外还有一群鸡。
看见树旁有一介绍铭牌,赶紧过去看个究竟。铭牌是不锈钢的,真不知道这里的人是怎么想的,橱窗门脸防盗门一律爱用不锈钢,就连这介绍铭牌也搞个不锈钢的,明晃晃的什么也看不清。只好不断地移步换形,总算看明白了:
牌上的文字纰漏就不去考究了,单单一个马援马伏波的名字,就震得我肃然而生发敬仰之情。从小读三国时就知道,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为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当然也同伏波将军一样,是不是的众说不一),后来更是知道了许许多多马伏波为大汉帝国南征北战最后马革裹尸的英雄事迹,以及历代名人对此人滔滔不绝之景仰之情。当时在树下默默伫立,由衷祭献敬意。
只是心中尚有些许疑虑:马援好像是60多岁战死于湖南,怎么80多岁还会跑到海南来植树造林呢?回到宾馆赶紧上百度。要说这百度倒真是方便,输入几个关键字,立马成百上千条答案就会扑面而来,比从前动辄在书堆里埋上几天要强大太多了。只是也带来另一个麻烦:说什么的都有。是真是伪,全凭自己判断。查来查去,自认为搞明白了。
汉时著名的伏波将军有两位,汉武帝时的路博德(史称前伏波)和汉光武帝时的马援(史称后伏波)。路伏波是海南建立汉族政权的第一人,首建儋耳和珠崖二郡,确实率大军到过海南。马伏波同路伏波一样,也曾率军到交趾(越南)平叛,但到没到过海南,史书上没有过得硬的证据,我估计八成是没来过,理由是马援从到达交趾到凯旋而归只有一年时间,期间战事频繁,哪有功夫跑海南来植树造林?尽管海南尤其是儋州有好几处据说是马伏波留下的印记,如白马井,伏波将军塑像,伏波路等等。
两个伏波,一在西汉一在东汉,中间差了150多年,那为什么海南人民偏要指“路”为马呢?还是看看两人的经历吧。路伏波为大汉帝国开拓了海南、岭南、交趾,共设立了九个郡,可谓开疆拓土的大功臣,但其后来犯了错误被双规了,晚节不保,被历代编史者打入另册。反观马伏波,助刘秀平定天下,文治武功尽显,西平陇西南定交趾,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且操守高洁,最后马革裹尸,死于前线。身后又遭宵小诬陷,28年后终得平反。无论其人品、功业还是悲剧结局,无一不契合人民大众的好人观,所以世人只知马伏波而忽略了路伏波。想必海南人民也是如此,既然都叫伏波,有好的干嘛取坏的呢,城市形象事关重大,干脆就马伏波吧!至于历史真相如何,那是史学界的学问事,与政治无关。
前后伏波将军考辩就写到这里,自我感觉能站得住脚。小时候学点历史还是有好处的,至少长大后外出旅游会多出一层兴致。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之所以吸引人,除去其本身气象万千外,历史上在此发生过的那点事也是抚今追昔抒发感慨的兴致所在。比如,如今时兴国外旅游,除了那里人长得各色些,房子造得怪异些,山川地貌陌生些,剩下的只有历史了。如果知道二次大战,到诺曼底就会有一种验证感。如果知道文艺复兴,见了那些缺胳膊少腿的塑像,肯定会有些许亲切感。如果知道十字军远征,甚至了解圣殿、医护和条顿三大骑士团,相信哪怕多花点钱也会去罗马多转几个胡同,到伦敦、柏林多跑几个教堂,去塞浦路斯、马耳他这些犄角旮旯的地方溜达一趟。哪怕从好玩的角度,从增加趣味的角度,多知道些历史那点事,最起码到老了的时候有用。
前一篇:儋州印象(一):喘气、走路和花
后一篇:361度海南环岛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