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济南,可以不去这里吗---记半开放的宋建闵子骞墓(56图)

(2014-09-11 15:22:07)
标签:

马骏书法

来济南

去这里

记半开放的闵子骞墓

文化

分类: 想哪聊哪

 

http://s8/mw690/003PtUKVzy6LSR4rOHJ27&690

 

       9月6日,老夫去二环东路的省图书馆,去看参展的山东省书协会员双年展,顺路来到了久已仰慕的半开放的闵子骞墓,没想到收获颇丰,随手拍下了这些照片,直叹道:"来晚也,愧为济南人也。"

 

       济南百花公园西门北侧的仿古建筑“崇孝苑”,同时也是济南石刻博物馆、济南孝文化博物馆。平时这里关着门,但是拍拍门就会有人开门(注意,有说下午没有人开门,听管理人员说没有完全开放是产权原因),入内便是著名的宋代始建的孔子高徒闵子骞墓了。

 

       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汉族,春秋末期(现宿县符离镇)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1]  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东坡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http://s3/mw690/003PtUKVzy6LSQP7mSu02&690

 

        现在的闵子骞墓南北约70米,东西约50米,突起的坟墓高约3米,封土直径约5米,呈圆形。建于宋代,文革前,闵子骞墓墓区南北长达300米,东西约200米,当时墓堆封土直径有七八米,高约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十余尊。

      “文革”到来,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近年来,随着许多市民要求恢复保护闵子骞墓地的呼吁,和文物部门的努力,2008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对墓园进行了修膳。 

 

 

http://s13/mw690/003PtUKVzy6LSR9bEm08c&690

 

闵子骞墓位于济南百花公园西门北侧。此为处于二环东路的百花公园东门。

 

http://s9/mw690/003PtUKVzy6LSQP0sK448&690

        墓呈圆丘形,是用砖砌的,高约3米,封土直径约5米。墓的北侧,立着一通刻有“闵子骞墓”字样的文物保护碑,碑的上边写着“济南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边写着“济南市革命委员会一九七九年九月三日公布,济南市人民政府立”等字。墓旁有闵子骞后代所立祭文碑。

       据称,原墓碑刻有苏辙亲撰《齐州闵子祠堂记》,曰:历城之东五里有丘焉,曰闵子之墓。。。。

 

 

http://s8/mw690/003PtUKVzy6LSQSWTX137&690

闵子骞墓的东面

 

      【网摘】 体现闵子骞孝心的是大家熟知的“鞭打芦花”的故事。这个故事由来已久,宋(元)《说苑》里就收入了《闵子骞单衣记》。这个故事是说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闵世恭再娶,但继母李秀英虐待他,给自己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冬天外出驾车时其父发现了这件事,很生气,决定休了李秀英。但闵子骞以德报怨,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这个故事很感人,人有做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类似的记载,只是情节略有不同:李氏有了亲生儿子以后,为让他独占家产,就设计让赵财主招闵子骞为婿。先是劝婚,继而督婚,甚至逼婚。这件事令其父恼怒不已,遂要休了她,接下来的就和上边的故事大同小异了。孔子听说了以后,对闵子骞极力赞赏,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

 

 

http://s10/mw690/003PtUKVzy6LSR4bfbX69&690

  闵子骞墓南面

 

 

http://s10/mw690/003PtUKVzy6LSQMvdB7b9&690

 

       此园除了闵子骞祠和墓之外,还是济南石刻博物馆,园的左侧存放着许多珍贵的石碑,那里有颜真卿所书《东方朔画像赞并序》、柳公权的《玄秘塔》等价值连城的碑刻,可惜匆忙之下没有留下清晰照片,好在抬腿就到,留待下次吧。

 


http://s9/mw690/003PtUKVzy6LSQMDkuY18&690

 

遍地古石刻1

 


http://s11/mw690/003PtUKVzy6LSQMHqsO8a&690

 

遍地古石刻2

 


http://s1/mw690/003PtUKVzy6LSQMP88800&690

 

宣统时的石刻

 


http://s15/mw690/003PtUKVzy6LSQMWvZY2e&690

 

宣统时的石刻2

 


http://s15/mw690/003PtUKVzy6LSQNbr1Y1e&690

 

多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等石像

 


http://s12/mw690/003PtUKVzy6LSQNqzmrbb&690

 

        始于宋代的草寺(灵岩寺的跨庙),清代改为净居寺,曾有楼殿120大间,土地13.3公顷,僧众80余人。此为80年代被毁后仅存的一块净居寺石匾,可叹,可叹。。。

 


http://s2/mw690/003PtUKVzy6LSQNqQlbb1&690

 

济南许多石刻存放在这里

 


http://s10/mw690/003PtUKVzy6LSQNxxWx39&690

 

济南许多石刻存放在这里2

 


http://s9/mw690/003PtUKVzy6LSQNGrLW48&690

       建于光绪年间的济南后宰门街四大名店之一九华楼饭庄石匾在一片落叶下仰天长叹,拂去落叶,老夫拍下了它的照片。回来搜索,居然有那么多辛酸往事。。。这座曾位于济南县东巷北首的鲁菜名店,如今在半野蛮拆建下却因为纠纷,没有能够把原匾复原到新建筑上,无人落实,无人追责,折射出诸多问题,煞是遗憾啊。



http://s8/mw690/003PtUKVzy6LSQO6h4bb7&690

       原在经二路一座民国老建筑上的同昌货栈石匾。在10多年前的拆除工程中幸被市民肖隽保存并捐献出来,让我们感谢他吧。



http://s11/mw690/003PtUKVzy6LSQOjP1U4a&690

 

       原在经二路一座民国老建筑上的同昌货栈石匾。在10多年前的拆除工程中幸被市民肖隽保存并捐献出来,让我们感谢他吧。2

 


http://s1/mw690/003PtUKVzy6LSQOtOcE90&690

 

闵子骞墓前,放着一些石人、石马、石羊、石狮、石龟等石像。

 


http://s10/mw690/003PtUKVzy6LSQOCGsV19&690

 

闵子骞墓前,放着一些石人、石马、石羊、石狮、石龟等石像。2

 


http://s15/mw690/003PtUKVzy6LSQOKfOCae&690

 

不知道这些石栏曾经作什么用?

 

http://s16/mw690/003PtUKVzy6LSQRYbSv4f&690

 院子大门东边原有一口井,三丈深,称“贤孝泉”。不知道这座是不是?

 


http://s7/mw690/003PtUKVzy6LSQS1V7E96&690

 

 院子大门东边原有一口井,三丈深,称“贤孝泉”。不知道这座是不是?2

 


http://s1/mw690/003PtUKVzy6LSQSapIQd0&690

 

2010年在省城解放东路发掘出一座明末“太守墓”,而这里也有一座太守墓,据说墓主现在仍没有定论。

 


http://s4/mw690/003PtUKVzy6LSQSpjrR23&690

 

2010年在省城解放东路发掘出一座明末“太守墓”,而这里也有一座太守墓,据说墓主现在仍没有定论。2

 


http://s11/mw690/003PtUKVzy6LSQSuQL82a&690

 

与太守墓相关的“赵公藏真处”

 


http://s16/mw690/003PtUKVzy6LSQSC3oPbf&690

 

与太守墓相关的“赵公藏真处”2

 


http://s15/mw690/003PtUKVzy6LSQSCHBI7e&690

 

赵公藏真处,与修缮后的明代高州府知府赵铉墓葬是什么关系,目前还是谜。

 


http://s15/mw690/003PtUKVzy6LSQSIrDw7e&690

 

长廊里的今刻24孝图文

 

 

http://s5/mw690/003PtUKVzy6LSQTulyQc4&690

 

长廊里的今刻24孝图文2

  


http://s2/mw690/003PtUKVzy6LSQSVm3731&690

 

长廊中的石刻,没有来得及甄别

 


http://s9/mw690/003PtUKVzy6LSQT7imQ88&690

 

长廊中的石刻,没有来得及甄别2

 


http://s10/mw690/003PtUKVzy6LSQTbhjPa9&690

 

长廊中的石刻,没有来得及甄别3

 


http://s4/mw690/003PtUKVzy6LSQT9Jeze3&690

 

长廊中的石刻,没有来得及甄别4

 


http://s12/mw690/003PtUKVzy6LSQTgu719b&690

 

长廊中的石刻,没有来得及甄别5

 


http://s13/mw690/003PtUKVzy6LSQTnRtG3c&690

 

长廊中的石刻,没有来得及甄别6

 



http://s8/mw690/003PtUKVzy6LSQTHInJ07&690

 

精美的石雕

 


http://s13/mw690/003PtUKVzy6LSQTOYxK7c&690

 

精美的石雕2

 


http://s11/mw690/003PtUKVzy6LSQTVG2e5a&690

 

精美的石雕3


 

http://s2/mw690/003PtUKVzy6LSQTV5zHe1&690

 

精美的石雕3

 

 

http://s8/mw690/003PtUKVzy6LSR3KN7ha7&690

 

精美的石雕4

 


http://s13/mw690/003PtUKVzy6LSR3YgBmfc&690

 

今刻祭文

 


http://s3/mw690/003PtUKVzy6LSR3ZFMC12&690

 

今刻祭文2

 


http://s10/mw690/003PtUKVzy6LSR4nVih39&690

       祠堂正中的鲜红帐子内供奉着闵子骞坐像,材质为黑陶,下方有个牌位,上书 “先贤闵损”字样。周围的墙上绘有二十四孝图。闵子骞像两侧有一幅对联,写的是:“士各有志一代高风推汶水;孝本无心千秋知己问芦花。”

 


http://s14/mw690/003PtUKVzy6LSR4Ar3Tdd&690

近旁有山东省兰花协会和陈列室

 


http://s3/mw690/003PtUKVzy6LSR4Q4NQ22&690

 

近旁有山东省兰花协会和陈列室2

 


http://s2/mw690/003PtUKVzy6LSR4Vq5b81&690

 

近旁有山东省兰花协会和陈列室3

 


http://s2/mw690/003PtUKVzy6LSR4VJ1ne1&690

 

近旁有山东省兰花协会和陈列室4

 


http://s16/mw690/003PtUKVzy6LSR527N59f&690

 

近旁有山东省兰花协会和陈列室5

 


http://s15/mw690/003PtUKVzy6LSR5d9PUfe&690

 

近旁有山东省兰花协会和陈列室6

 


http://s8/mw690/003PtUKVzy6LSR5bZ9t97&690

 

近旁有山东省兰花协会和陈列室7



http://s16/mw690/003PtUKVzy6LSR5u9xtff&690

 

协会院中是芭蕉树吗

 


http://s4/mw690/003PtUKVzy6LSR5CHwn03&690

 

协会院中是芭蕉树吗2

 


http://s1/mw690/003PtUKVzy6LSR5CN7a00&690

 

近旁百花公园景致尚可

 


http://s4/mw690/003PtUKVzy6LSR5OQdJ43&690

 

近旁百花公园景致尚可2



http://s12/mw690/003PtUKVzy6LSR5WNIf5b&690

 

近旁百花公园景致尚可3


 

 

附宋苏辙亲撰:

 

齐州闵子祠堂记

 


  历城之东五里有丘焉①,曰闵子之墓。坟而不庙②,秩祀不至③,邦人不宁④。守土之吏有将举焉而不克者。熙宁七年,天章阁待制、右谏议大夫濮阳李公来守济南⑤。越明年,政修事治,邦之耋老相与来告曰⑦:“此邦之旧,有如闵子而不庙食⑧,岂不大阙⑨?公唯不知,苟知之,其有不饬⑩?”公曰:“噫!信其可以缓⑾?”于是庀工为祠堂⑿,且使春秋修其常事。堂成,具三献焉⒀,笾豆有列⒁,傧相有位⒂,百年之废,一日而举。学士大夫观礼祠下,咨嗟涕涕⒃。

  有言者曰:“惟夫子生于乱世,周流齐、鲁、宋、卫之间⒄,无所不仕⒅。其弟子之高第,亦咸仕于诸国⒆:宰我仕齐⒇;子贡、冉有、子游仕鲁(21);季路仕卫(22);子夏仕魏(23);弟子之仕者亦众矣。然其称德行者四人(24),独仲弓尝为季氏宰(25)。其上三人皆未尝仕。季氏尝欲以闵子为费宰。闵子辞曰:‘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26)。’且以夫子之贤,犹不以仕为污也(27)。而三子之不仕独何欤?”

  言未卒,有应者曰:“子独不见夫适东海者乎?望之茫洋不知其边,即之汗漫不测其深(28),其舟如蔽天之山,其帆如浮空之云,然后履风涛而不偾,触蛟蜃而不詟(30)。若夫以江河之舟楫而跨东海之难,则亦十里而返,百里而溺,不足以经万里之害矣。方周之衰,礼乐崩弛,天下大坏,而有欲救之,譬如涉海有甚焉者。今夫子之不顾而仕,则其舟楫足恃也(31);诸子之汲汲而忘返(32),盖亦有陋舟而将试焉,则亦随其力之所及而已矣;若夫三子,愿为夫子而未能,下顾诸子而以为不足为也,是以止而有待。夫子尝曰:‘世之学柳下惠者(33),未有若鲁独居之男子(34)。’吾于三子亦云。”

  众曰:“然。”退而书之,遂刻于石。

 

【解题】
  齐州为州名,治所在历城。闵子指闵损,字子骞,鲁人。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

  这是作者熙宁八年(1075)为齐州闵子祠堂的落成而写的一篇刻石记文。他首先简略地叙述了祠堂的修建经过和落成典礼,赞美了郡守的德政。然后把重点放在出处仕隐问题的论述上,借学士大夫的对话问答,论列了孔子与其弟子之仕与不仕的问题。用为数众多的孔门弟子(包括以德行著称的仲弓)的出仕、孔子的无所不仕为衬托,引述闵子拒仕的言论,既赞扬了孔子的“不顾而仕”,更赞扬了闵子鄙薄名利、超脱尘垢的高尚人品和德行。对于闵子不出仕的原因,作者用“方周之衰,礼乐崩驰,天下大坏”来解释,暗寓反对变法,身遭贬谪的作者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曲折地表达了他想“止而有待”的隐衷。所以沈德潜称此文“平直纡徐中自露风骨。”

  文章运用对话问答,将议论寓于叙述之中,自然而平易。尤其是穿插关于东海的描绘,意境壮阔,富于情趣;舟楫济渡的比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注释】

①历城:县名,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郊。因历山而得名。西汉时置县。
②坟而不庙:有坟而不设庙。
③秩祀:例行的祭祀。
④邦人:当地士人。邦,国,此指地方,当地。
⑤“守土”句:地方官吏有人想兴建而未成。 克:能。
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熙宁: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天章阁:宋阁名。天禧四年(1020)建,取“为章于天”之义命名。天圣八年(1030),置待制。
待制:官名。宋于各殿阁皆置待制,为典守文物之官,位在直学士下。
濮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此为李公郡望。李公:李肃之,字公仪,历官有政声。李肃之于熙宁七年四月知齐州,作者有《代肃之到任谢上表》。神宗时累官龙图阁直学士,知郓州。
⑦耋(dié)七八十岁老人称耋。
⑧不庙食:不享祭祀。 庙食:指死后得立庙,享受祭祀。
⑨阙:同“缺”。
⑩“公唯”三句:公只是不知道罢了,如果知道此事,岂有不修的道理。
饬(chì):整治。
⑾信:的确。
⑿庀(pǐ)治理,具备。


⒀三献:古代郊祭的仪式。陈列祭品后献三次酒: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又三种祭品,也称三献。沈括《梦溪笔谈·辩证》:“祭礼有腥、燖、熟三献。”
⒁笾: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果品的竹器。 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⒂傧相:同“摈相”,赞礼者。迎宾称“傧” 赞礼称相。
⒃涕(氵+夷):眼泪和鼻涕。
⒄周流:周行各地。
⒅无所不仕:孔子在鲁任相礼(司仪)、委吏、渠田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司寇等。
⒆高第:指高材。
⒇宰我:即宰予,字子我,利口辩辞,曾仕齐为临甾大夫。


(21)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善辩,尝相鲁、卫。冉有:即冉求,字子有,曾为鲁国季孙氏宰(家臣)。子游:言偃,字子游,吴人,曾为鲁国武城宰。
(22)季路:仲由,字子路,季路。卞人,任卫大夫孔悝邑宰。
(23)子夏:卜商,字子夏,卫人,曾为魏文侯师。
(24)称德行者四人:指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见《论语·先进》)
(25)仲弓:冉雍,字仲弓,鲁人。曾为季孙氏家臣,因助其扩张势力,孔子曾让弟子“鸣鼓而攻之”。
(26)“季氏”四句:见《论语·雍也》。 费:季氏之邑。 如有复我者:再有来召我的话。必在汶上:言当去鲁前往齐。汶:水名,在齐南鲁北境上。
(27)污:耻辱。
(28)即:就。 汗漫:水势浩瀚貌。
(29)偾(fèn):倒覆,僵仆。
(30)蜃:大蛤蜊。 詟(zhé):恐惧。
(31)恃:依仗。
(32)汲汲:急切貌,引申为追求。


(33)柳下惠:春秋时鲁大夫展禽。鲁僖公时人。又字季。因食邑柳下,谥惠,故称。任鲁国士师(掌刑狱的官),因正道直行,曾三次被贬去官职,人问他为什么不离开鲁国,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又传说他夜宿郭门,遇一个无住处的女子,怕她受冻,用衣裹抱她,坐了一夜,而无非礼行为(见《荀子·大略》),后世便有“坐怀不乱”之说。联系下文“鲁独居之男子”,作者似兼指上述两事而言,然以为后事乃孔子所云,则误。

(34)鲁独居之男子:《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汉毛亨传:“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嫠妇(寡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门而不纳。”后世遂将鲁男子与柳下惠并举。

 

【马骏书法编辑整理,转载复制使用请注明来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