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简称京原线,是中国境内一条连接北京市和山西省原平市的国铁级客货共线单线铁路,线路呈东西走向,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三线建设”期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修建的重要战备铁路,也是晋煤外运中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原铁路采用兴建新线与合并旧线的方式修筑,分期分段建设运营;西段(原平至枣林段)于1958年10月提前修建,由抗日战争时期修筑的原平铁路改建而成,于1960年10月铺轨完成并交付临时运营;东段(北京至枣林段)于1965年11月开工建设,于1971年10月30日铺轨完成;全线于1972年7月通过初步验收,与1972年12月31日正式交付北京铁路局接管使用。
截至2003年,京原铁路全长419千米,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最高运营速度80千米/小时。
修建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因赫鲁晓夫的改革而恶化;同时随着越战加剧及美国向台湾海峡增兵,中美关系亦日益紧张;受苏美两国影响,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对中国亦持敌对态度。当时中国军工产业均分布于东部及沿海地区,一旦开战位置将极其不利,故“三线建设”计划被提上中国战略层面。京原铁路沿线虽不属三线建设规划地区,但距北京最近,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便于领导人进行疏散,便与成昆铁路及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同时列入建设计划。
规划建设
1958年3月,京原铁路由铁道部第三设计院进行勘测设计并编制设计意见书。4月至6月,北京至枣林段进行勘测。6月,设计意见书通过铁道部鉴定,线路东端在石景山南站接轨,西端在原平接轨。10月,为适应五台山铁矿建厂的需要,西段(原平至枣林段)提前修建,由抗日战争时期修筑的原平铁路改建而成。
1960年10月,原平至枣林段铺轨完成并交付临时运营。
196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批复《京原铁路初步设计》鉴定意见。
196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向中国国家计委上报《京原铁路计划任务书》。
1964年,中国国家计委批复《京原铁路计划任务书》,与初步设计鉴定意见相比,线路技术标准发生变化。
1965年5月,京原铁路北京至枣林段进行施工准备。11月,东段(北京至枣林段)重点工程开工。
1967年,京原铁路北京至枣林段全面开工建设。紫荆关以西驿马岭隧道、平型关隧道相继开工。4月,铁道兵第十四师掘进驿马岭隧道时,因未探测到西洞口20米处存在地下河,一个50人的工兵班坠入岩洞,全部遇难。事故发生后设计人员将隧道开凿位置北移并以整体道床形式穿过。
1969年6月1日,线路从石景山南站开始铺轨。1969年9月,驿马岭隧道主体工程完工。10月1日,北京至良各庄段通车。
1970年初,中国政府要求京原铁路全线于1971年底通车。4月,线路从良各庄向西继续铺轨。9月,线路从枣林向东铺轨。
1971年10月30日,线路在灵丘242千米处接轨。
1972年7月,京原铁路全线通过初步验收。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京原铁路进行验收交接。12月31日,京原铁路以灵丘站北京端为界,正式交付北京铁路局北京铁路分局和大同铁路分局接管使用。由于为战备铁路,京原铁路并未举行任何通车典礼。
线路走向
京原铁路蜿蜒于太行山区,从石景山南站起,跨越永定河,沿太行山区边缘丘陵地带行进,隧道较多,至东域寺(云居寺)进入山区,十跨拒马河,沿线地势险峻,沟谷深切,多傍山隧道群。线路越紫荆关,过浮图峪,以7032米长隧道穿驿马岭进入山西境内,经灵邱盆地跨唐河,上坡直趋平型关,进入晋北黄土高原。平型关隧道长6190米,出口标高1250米,是全线最高点。然后缓坡而下,沿滹沱河南岸行进,至枣林跨到北岸直奔终点站原平,与同蒲铁路相接。京原铁路沿线有十渡、野三坡、紫荆关、涞源等著名旅游景区。
车辆设施
京原铁路运行的主要为HXN5型内燃机车、DF4D型内燃机车和DF4B型内燃机车。其中,跨局客运机车以DF4D型内燃机车为主,跨局货运机车以HXN5型内燃机车为主,太原局管内客运机车以DF4B型内燃机车为主,北京局管内客运机车以DF4D型内燃机车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