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是教学指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有一个习惯,总是把课程标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教学指南”,并经常翻看,温故知新。为什么呢?首先,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个学生在该阶段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其次,有效教学依赖于教者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是教学的基点,而课程标准已初步明确了各个学段学习的知识要点,特别注重内容的分解和板块链接。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那应该怎样研读课程标准呢?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与老师共同分享。
1、(1)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
前言中,规定了“课程性质与地位”,提出了学科新理念,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
(2)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
a、确立“三维”目标
b、熟记学段目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后,分学段提出具体目标,便于操作,利于实施。
这些目标直接指导着教师的教学,确保了教学的效益,必须熟读熟记。这样,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三位一体,整体考虑每一节课。
2、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分别就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和评价提出具体建议,它聚焦于实施过程的重点、难点,是行动的航标、教学的指南,建议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可以说是“金玉良言”。
3、读附录,和孩子一起成长
如数学课程标准在附录中收录了几十个案例,指出了适用年级和学生相关知识背景的分析,并未如何设计呈现教学内容、设计数学活动、运用这些素材提出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认真解读这些案例,就能从较高的视角高瞻远瞩、瞻前顾后、整体把握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研读课程标准就是“磨刀”,是把气力用在刀刃上。可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淡化了这种意识,只顾埋头使劲“砍柴”,而忽视了轻松“磨刀”。以后教学过程一定记住备课的第一步——研读课程标准,方向对了,教学效能才能彰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