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为亦声字?

(2017-01-22 10:01:47)

 

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意的字典。所谓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但有些汉字却不是单纯的形声字或会意字,而是两者兼而有之,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统计,《说文解字》中会意兼形声的常用字计337个。其实认真考究起来,《说文》中的这类字还不止这些,许慎便给这些字起了个名字,叫“亦声字”。

所谓亦声,《辞海》释云:“合体字中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一部“吏”下云:“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也就是说这类字既不能简单地说它是会意字,也不能笼统地说它是形声字。因为这类字的某一偏旁既表意,又表音,即声中有意或意中有声。因此对于这类字是不能按照“六书”强行分类的。

凡亦声字,《说文解字》中的说解用语一般是“从×××亦声”或“从×从×,×亦声”。前者“从××”或“从×从×”是释义;后者“×亦声”是指明其音。这与会意字的说解用语“从×从×”或“从××”和形声字的说解用语“从×,×声”是截然不同的。从声音的角度看,《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亦声字的读音与这个字的部首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如:拘,查《说文解字》句部:“拘,止也,从手句,句亦声。”手句者,以手止之也,句既是拘的声符,又是拘的意符。否,查《说文》不部:“否,不也。从口不,不亦声。”“不”字既“否”字的声符,又是“否”字的义符。古无轻唇音,“否”字的读音古时与“不”字读音相同。

二、亦声字的读音与这个字的部首的读音无涉。如:仲,查《说文》人部:“仲,中也,从人中,中亦声。”警,《说文》言部:“言之戒也。从言敬,敬亦声。”值得一提的是初中语文第一册《汉语知识》将“警”列为形声字,不妥。

从形体构造的角度看,亦声字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形声字”兼意,即“形声字”的声符又兼意。如:政,《说文》“正也。从文正,正亦声。”正,既是政的声符,又是政的义符。所以说声兼意。北宋王圣美的“右文说”就是指这类字。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以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餐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文。”王圣美以为这类字的声符除了表音以外,还可以表意,他举戋字为例,在浅、钱、残等字中,戋是共同的声符,又是义符,都含有“小”之意。

二、“会意字”兼声,即“会意字”的某一义符又兼声。如:字,《说文》子部:“乳也。从子在  下,子亦声。”“子在  下”会意,但子又是字的声符。授,《说文》手部“予也。从手受,受亦声。”从手受,意即手付之,令其受也。手与受会意。受又是授的声符。姓,《说文》女部:“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女与生会意,生又是姓的声符。古时姓与生皆齿音韵,音同义通。

从上述例字中可以看出:凡亦声字,必然意中有声,声中有意,这是亦声字的基本特点,不可忽视。若片面地认为这类字是形声字或会意字,则都是失之偏颇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释“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