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徐温和南唐三主
(2017-01-14 09:03:52)
新加坡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名为《绝代双雄》,故事中南唐和后周(宋)的矛盾纠葛牵动着千百万观众的心。可是你可知道,五代十国时,南唐的奠基者就是我们海州籍(今连云港市)的私盐贩者,他就是活跃在九世纪末、十世纪初那位叱咤风云、横刀立马于江淮之间的乱世英雄——徐温。
徐温,字敦美,生于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海州朐山人。青少年时代以贩盐为生。后来,藩镇割据一方,豪杰并起,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那多事之秋,曾任庐州刺史的杨行密,见时机成熟,便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遂起事于合肥,徐温即隶属其帐下,东征西战,屡立战功。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因讨伐朱温有功,杨行密被唐昭宗封为吴王。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吴王杨行密死,其长子杨渥继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封弘农郡王。但杨渥自继王位后,奢靡腐化,诛杀有功将帅,自剪羽翼,人人自危。在这危机关头,已升为右牙指挥使的徐温,联合左牙指挥使张颢,于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五月的一天,诛杀了弘农郡王杨渥,立其弟杨隆演为弘农郡王。不久,徐温又用谋士严可求计,杀了张颢,至此,吴国的一切军政实权始归徐温。
早在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杨行密率大将徐温攻打濠州时,曾获一李氏八岁孤儿,甚为怜爱。《资治通鉴》卷260曾有一段记述:“行密攻濠州,拔之,执刺史张璲。行密军士掠得徐州人李氏之子,生八年矣。行密养以为子。行密长子渥憎之。行密谓其将徐温曰:‘此儿质状性识,颇异于人,吾度渥必不能容,今赐汝为子。’温名之曰知诰。”从此,徐温视之为己出,倍加疼爱。闲暇之余,教习书计,肄骑射,所志必精。知诰也极尽子道,有时也随养父徐温外出征战,颇得徐温之欢心。《五代诗话》卷一引《古今诗话》收录了徐知诰少年时作的一首诗,诗云:“一点分明真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主人若肯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徐温见此诗句,异常赏叹,遂不以群儿偶之。《江南野史》也有一段描述:“先主虽少,而天性颖悟,夙敦子道,朝夕起居,温清左右,承颜侍膳,迥若成人。及遇温戚属,皆能俯躬迎奉。温妇见之,亦颇钟爱,抚养无异。”
徐知诰之后稍长,逐渐升迁,唐天祐九年(公元912年),知诰因攻破宣州城有功,迁昇州(今南京)刺史。知诰在昇州刺史任内,好学求贤,行宽仁之政,远近归心,但也由此引起徐氏诸子的嫉妒。据《新五代史·李昪传》载:“昪(即徐知诰)事徐温甚孝谨,温尝骂其诸子不如昪。诸子颇不能容,而知训尤甚。”后来,徐温长子徐知训因暴虐为朱谨所杀,徐知诰立即率州兵入定广陵之乱,且代徐知训为淮南节度使行军副使、内外骑都军副使等职。从此便留守广陵,辅吴政。一切军国大事,总决于徐温,其余庶政,悉由己出。
后梁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徐温等奉杨隆演即吴王位,改元武义,建宗庙、社稷,设百官如天子之制,拜徐温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守太尉兼中书令,封东海郡王。知诰以左仆射参知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领江州团练使。从此,徐氏父子帮助吴王戢兵薄赋,南与吴越修好,北与后梁抗衡,对内休养生息,复纲纪,修典礼;中外依附,四方安定。此时的吴国,地处江淮繁庶之乡,拥有扬、楚、泗、滁、和、光、黄、舒、蕲、庐、寿、濠、海、润、常、昇、宣、歙、池、饶、信、江、鄂、洪、抚、袁、吉、虔等二十八州。
后梁贞明六年(公元920年)五月,吴王杨隆演病死,有人提议:“蜀国先主刘备对武侯说,嗣子没有才能,您应当自代王位。”徐温严肃地说:“我如果真有心取代王位,应当在杀掉张颢之初。哪能等到今天呢?”于是迎丹阳公杨溥即王位。改昇州大都督府为金陵府,拜徐温为金陵尹,第二年又拜为太师。此时的徐温,权位极盛,并苦心经营这块富饶之地。在这乱世之秋,他经常以诸葛亮自比,处心积虑辅佐吴王,修明政治,广延贤儒,而能使吴国富民安,雄据一方,立于不败之地。但由于连年征战,风餐露宿,徐温晚年落下了哮喘痼疾。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十月二十三日,因哮喘病暴作,进药无效而卒于金陵,享年六十六岁。据马令《南唐书》载:“顺义七年,温又请溥即皇帝位,未许,而温病卒。年六十六,追赠齐王,谥曰武。”
纵观徐温的一生,即联想到东汉末年之曹孟德,曹操在世时虽未做过一天皇帝,但却为后代建立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徐温的经历,与曹氏何其相似乃尔!
徐温病逝以后,吴国大政,尽操徐知诰之手。是年十一月,吴王杨溥即皇帝位。此时的吴国皇帝,只不过是徐知诰手中的傀儡,一旦时机成熟,便可取而代之。同时,知诰在执掌朝政的几年里,大造受禅的种种舆论,据《江表志》云:“时又有谣曰:‘江北杨花作雪飞,江南李树玉团枝,李花结子可怜在,不似杨花无了期。’”终于在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十月初五日,徐知诰逼吴帝退位。
徐知诰(公元888年——943年),字正伦,是南唐的第一位国君,世称“先主”。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即帝位于金陵,年号升元,国号大齐。追谥其养父徐温为武皇帝,庙号义祖。升元三年,恢复李姓改名昪,自称唐后,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在位期间,一直奉行着克己自律的行事准则,对内实行轻徭薄赋的治国方针,对外则采取以和为主、以战为辅的策略。
自从升元五年(941年)黄巢进犯长安以来,天下血战几十年,然后诸国各有分土,兴兵作战的事情稍微停息。及至李昪即位,长江、淮河一带连年丰收,军粮有了富余,群臣争着上言:“陛下中兴,现在北方多难,应该出兵北讨,恢复盛唐旧的疆域。”李昪说:“我从年少时就生活在军旅之中,看到用兵对于民众的害处是很深的,不忍再提战争。让他的百姓安宁,那么我的百姓也安宁了,又有什么要索求的呢!”
李昪性格节俭,常常脚穿用蒲草编织的鞋子,洗手洗脸用铁盆,暑天便睡在用青葛做的蚊帐里,左右使用的只是又老又丑的宫人,服饰粗糙简单。为国家而死亡的人,都给俸禄三年。分派使者按察民田,根据田地肥瘦核定租税,民间称道公平合理。从此,江、淮地带的调兵、兴办劳役以及其他赋捐收入,都按税金作比率征收。
某一天,吴越王的府署着火,宫室府库几乎烧光。吴越王钱元瓘(钱缪第五子)惊惧,得了狂疾。南唐人争着劝说李昪乘其弊患而攻取吴越,李昪说:“怎么能从人家的灾难中取利!”遂遣派使者去慰问,并且赈济其匮乏。
升元七年(943年)二月李昪在金陵病殁,享年56岁。昪在位七年,修明政治,重耕织,奖文艺,使南唐遂成为雄擅江淮一带之富邦。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对李昪有一段比较中肯的评价:“昪独好学,接礼儒者,能自励为勤俭,以宽仁为政,民稍誉之。”李昪登帝位后,勤于政事,并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修好,保境安民,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南唐最终成为10国中经济和文化最先进的国家,李昪也被称为十国中比较杰出的政治家。
继帝位的是其长子景通(后更名璟,世称“中主”)。李璟(公元916年——961年),
李璟即位后,逐渐滋生享乐安逸之念。李璟在宫中建造高楼,召集侍臣观看,众人都叹赏赞美。萧俨说:“只恨楼下没有修个井。”李璟问他为什么。萧俨回答说:“因为这个不如陈后主的景阳楼而已。”
李璟在位的前10年,虽然也不断有战事发生,但是南唐江山并没有受到威胁,一度疆土在十国中最大。疆域广及35个州,大致包括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南、湖北等部分。但是,后来他改变父亲李昪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趁闽国、楚国内乱之际,出兵先后攻灭闽、楚两国。但也大大削弱了南唐的国力,南唐政权开始走向衰落。
南唐保大十年、广顺二年(公元952年),李璟发兵五千人,驻扎在下邳,听说后周军队将到,后退屯驻沭阳。后周徐州巡检使张令彬出击,大败南唐军队,抓获南唐将领燕敬权。
从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十一月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三月底,后周皇帝柴荣三次征伐南唐,历时两年五个月,南唐长江以北之地全部被后周占有,并迫使南唐与后周“划江为界”,南唐还要向后周俯首称臣,并去帝号,按岁纳贡。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二十八日,南唐国主李璟在洪州长春殿去世,终年46岁。在位19年。有人认为:李璟即位后,改变父亲李昪保境安民的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了因继承人争位而内乱的楚国和闽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这是南唐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
李璟词今存四首,其中《摊破浣溪沙·秋恨》比较著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李璟去世后,继位的是其六子李煜。
李煜(公元937年——978年),字重光,世称“后主”。李煜即位后,“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第二》)在宫内和国内大兴宗教,甚至在军国大事上都以佛事为凭,自己每日穿袈裟诵佛经。直到宋军临城下,李煜还在净居寺听和尚念经。
公元974年,废周立宋的赵匡胤派曹彬带领十万大军攻伐南唐。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月,李煜派徐铉及周惟简赴阙,觐见大宋皇帝。徐铉入朝仰头对宋帝赵匡胤大声说道:“吾主没有罪,陛下出师无名。且吾主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宋帝赵匡胤说:“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徐铉不能回答。
宋军自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由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曹彬率领西路军、昇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吴越王钱俶率领东路军、黄州刺史王明率领中路军,分三路攻取南唐,至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一月,终于攻破金陵城,李煜率众奉持表章献纳投降。至此,南唐国亡。
二十八日,曹彬命人准备船只,李煜举族冒雨乘舟,百司官属仅十艘船。李煜行至江中,遥望石头城,不禁潸然泪下,自赋诗云:“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李煜被俘后,在汴京被封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写了一首最著名的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特别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道尽了李煜对江南故国的无尽思恋。据说正是这首词要了他的命。李煜的这首词被监者报告了宋帝赵光义。赵光义认为,李煜如此怀念故国恐要生事,于是派人给李煜赐御酒,并在酒里下了牵机药,将李煜毒杀。牵机药服后毒性发作之时全身肢体抽搐,身子头首作牵引织机动作数十次,极度痛苦。据陆游《南唐书·后主本纪》记载:“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六月辛卯殂,年四十二。是日,七夕也,后主盖以是日生。赠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
不过,李煜被药死的原因,还另有一说。有人认为,宋太宗赵光义为了霸占李煜的小周后而毒死了李煜。
小周后是北宋前期被俘入宋的一位倾国美女,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第二任王后。据《十国春秋》记载,南唐丞相周宗生了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姐姐娥皇长到19岁时,嫁给了当时还是王子的李煜。这是个既美艳又聪明的女子,“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李煜继位后,随即册封娥皇为后,宠之尤加。由她所创的朝天高髻、翘首鬟朵、紧身纤裳,一次又一次引领着南国女人们的时尚潮流。唐代的《霓裳羽衣曲》历经离乱,早已失传,娥皇得到残曲之后,竟奇迹般地将原曲恢复,从此得以重新流传。这样一位奇女子,李煜当然爱如掌上明珠。可惜几年之后,她患了重病,不久便辞世而去。后来,李煜娶了娥皇的妹妹,我们姑且叫她小周后吧。
原来,娥皇患病之后,她的姑母带着娥皇的小妹到宫里来看望她,李煜一眼瞥见了只有十三四岁、比她姐姐更加光彩照人的小妹,禁不住心驰神往。李煜是个风流才子,这一看不要紧,那颗心立刻飞到这个小女子身上去了。而这小女子虽豆蔻年华,却很懂得男女风情,那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把自己对李煜的爱意也传达得淋漓尽致。彼此爱慕,两人都已心照不宣。她青春年少,实在熬不住了,便在一天夜里,居然偷偷跑到李煜宫里,来了个浪漫无比的“私奔”。李煜和她尽享鱼水之欢。事后回忆起这段情缘,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菩萨蛮》小词: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娥皇死后的第二年,李煜很快将此女立为继室,成了名正言顺的南唐王后。此后的日子里,二人极尽绸缪缱绻,身为国主的李煜,全部心思都几乎用到这位少夫人身上了,哪里还有治国问政的闲暇?为了博得周氏的欢心,李煜可谓煞费苦心。据《清异录》记载,李煜在周氏居住的柔仪殿里专门安排了主香侍女,其焚香之器有把子莲、三云凤、折腰狮子、三神山互字、玉太古、容华照等几十种。《十国春秋》还记载,李煜在后花园最狭窄、只能容二人之处修建了一座精美绝伦的小风亭,亭四边栽满鲜花,亭上以红罗覆盖,其雕镂之华丽,世所罕见,二人经常相依相偎于此宴饮。更有甚者,他还费了许多时日,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金线为周氏亲手编织了一顶镏金凤冠,以致小周氏见到此冠,惊得目瞪口呆,如此奇巧之物出自一位帝王之手,实在无法想象。仅此数例,二人之欢爱旖旎之情便可想而知。直到宋太祖开宝八年,宋朝大将曹彬率数十万大军将金陵城围成铁桶一般时,李煜还蒙在鼓里,醉心地伺候着他的小周后呢!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一月,金陵城终被攻破,李煜及其嫔妃无一幸免,都做了宋军的俘虏,被押解到汴京。鉴于李煜多次错过了宋朝的劝降,赵匡胤给了他一个颇带羞辱的封号——违命侯。封号尚且如此,待遇可想而知。更可怜的是小周氏,这么一个天生尤物,不仅赵匡胤喜欢她,天生好色的赵光义更是垂涎欲滴。当时一方面赵匡胤身边还有个从蜀国俘来的花蕊夫人,另一方面正忙着征讨北汉,没来得及将她召进宫便崩逝了。这下子可便宜了赵光义,此时他成了至高无上的大宋皇帝,得到小周后是不成问题的,但怎样得到她并俘获她的心,却是件很微妙且费思量的事。《十国春秋》记载,赵光义多次命小周后为他起舞取乐,又多次临幸她。明朝沈德符在他的《万历野获篇》中提到:宋朝有人曾画了一幅《熙陵幸小周后图》,画上的宋太宗身体肥硕,小周后则腰肢纤细,蹙眉隐忍,若不胜之状。一代艳后从此堕入了备受凌辱的地狱生活。这时候李煜从江南带来的后宫嫔妃名义上仍旧归他所有,可惜此时的李煜根本不具备保护嫔妃的能力,只要赵光义需要,他必须无条件地打发自己的女人入宫伺候。当此之时,李煜心里是什么滋味?小周后心里又是什么滋味?宋人王铚《墨记》中说:“李国主小周后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婉转避之。”这段话实在太令人扼腕了,一个娇弱女子,在忍受着强权肆意凌辱时,不敢有任何反抗的表示,只能把满腔的悲愤发泄到无力保护她的旧主李煜身上。透过字面,我们似乎能听见小周后声嘶力竭的绝望泣哭,仿佛看到她声泪俱下的疯狂宣泄。而面对小周后的埋怨詈骂,懦弱的李煜只能选择屈辱般的沉默。即便如此,备受赵光义凌辱的小周后还是不忍抛弃他,幻想自己忍受屈辱就能换来李煜的苟且偷生。
可是,赵光义还是觉得李煜碍眼,终于在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李煜42岁生日时给他下了毒。大概赵光义认为小周后从此就会温顺地归他所有,任他玩弄了。然而事与愿违,李煜死后,小周后深感自己的生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随后不食而死,一代艳后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南唐从立国到灭亡仅三十九年,共历三主,从政治作为治国能力上考察,一代不如一代;以文学成就而言,一代胜过一代。特别是李璟、李煜二主词,语言明快,意境幽深。而李煜不仅在诗文、音乐、书画上胜父一筹,尤以词更著名,其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上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如《虞美人》、《浪淘沙》等,直接倾泻自己亡国的深哀和剧痛,这就使词摆脱了长期在花间亭前曼声吟唱中所形成的传统风格,而成为诗人们可以多方言怀述志的新诗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