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言语妙天下,名德冠朝绅  ——记辛弃疾侠肝义胆、抗战爱国的故事

(2017-01-09 08:58:15)


南宋词人韩玉在其《东浦词·水调歌头·上辛幼安生日》词中,用“言语妙天下,名德冠朝绅”来概括称赞辛弃疾的言与行、文章与道德两个方面的成就。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南宋时代的一位民族英雄,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用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唱出了当时社会上所普遍关注的抗战救亡的最强音,表达了不甘忍受民族压迫的人们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反抗侵略、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

侠肝义胆扬英名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人。一生经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他的出生上距“靖康之难”13年,死后约70年,南宋就宣告灭亡。

1126年年底,金兵攻陷宋朝帝都汴京,第二年正月先后拘徽宗、钦宗二帝,搜刮全城金帛,索去玉玺珍宝古器,连同后妃、宫女、亲王、贵族一起押解北去。北宋至此灭亡。也就在本年5月,赵构即位于商丘,建都临安,改元建炎,是谓南宋。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金都元帅宗弼统兵分四路南侵宋朝,宋、金之间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激战。抗金名将岳飞在河南郾城大败金兵,一直把敌人追到汴京附近的朱仙镇。可是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关键时刻,朝廷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由于南宋主和派赵构、秦桧的破坏,致使这场战争半途而废,功败垂成。也就在这一年的农历511,辛弃疾出生于金人占领区的山东历城(济南)。父辛文郁,文献几无记载。而电影《辛弃疾铁血传奇》剧本载1150年,年轻骁勇的金将粘得力率金兵闯入南宋城池山东历城,烧杀劫掠、无恶不作。辛文郁率众家丁力抗金寇,并掩护父亲辛赞与10岁的儿子辛弃疾远遁。战火中,辛文郁背部被粘得力的刀斧劈中,含恨而死。——这只是电影剧本,不足为凭。其祖父辛赞,是降金的小官。然而辛赞身在金营,心中仍眷念着祖国山河。他指导孙子辛弃疾阅尽汉室书籍、令他拜师学艺,以待宋师收复失地。辛弃疾幼年从学于亳州刘瞻,刘瞻能诗,在金朝做过史馆编修,这对辛弃疾的文学修养影响很大。

辛弃疾长大后,曾两次抵达燕山“谛观形势”,经行了北方的山河,探听了金军的虚实,为后来起事做准备。1161年(宋高宗绍兴31年)8月,宿迁人魏胜聚众起事,收复海州,远近响应,并败金将蒙括镇国所部万余人。此时魏胜义军军声大振,山东百姓,都来归附。而金主完颜亮居汴京,决计南侵,不但严办谏阻用兵的大臣,还缢杀了劝阻他的皇太后(尽管不是他的亲妈)!1161年秋,残暴骄横的完颜亮发兵40多万分四路大举南侵,十月渡淮,攻陷扬州。11月,宋将虞允文打败金军于采石,完颜亮为部下杀于瓜州龟山寺,金兵大乱,被迫北退。辛弃疾的岳父金朝蔡州新息县令范邦彦就在此时起兵反正,投奔南宋的有志之士。辛弃疾与范氏先后南归,忠义相知,后遂婿与范氏。其后邦彦之子如山与稼轩深相投契,至如山之子炎又为稼轩之婿。三世姻缘,均系于范氏南归一事。此时的辛弃疾22岁,在家乡聚众两千,举起了抗金的大旗,随后加入了济南农民起义军耿京的部队,被委任为掌管全军书檄文件的掌书记。此时的耿京部队已发展到几十万人,据有郓州、兖州等地,自号“天平军(郓州)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

济南有个同辛弃疾相识的僧人叫义端,在聚众千人起事之后,经辛弃疾说服动员,归属了耿京。可是在一天晚上,义端——这个投机分子竟然偷了节度使的大印逃跑了。耿京闻讯,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要求宽限三天,让他亲自去追捕义端,绳以重刑。辛弃疾快马加鞭,果然,义端这个出卖灵魂的叛徒在投奔金营的路上,被辛弃疾捉住杀掉了。从此,辛弃疾更赢得了耿京的器重。

还有一件令人称道的事,足以说明辛弃疾智勇双全、侠肝义胆、忠贞爱国的人格。就在完颜亮孤注一掷,决意发动南侵之时,也激化了其内部矛盾,金人后方发生了政变,辽阳留守完颜雍自立称帝,前方军心动摇,但完颜亮不顾一切强令所部渡江,结果败于采石,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军被迫北退,但这同时也加重了北方各路义军的压力。为了使义军有后方可凭,并与南宋官军取得联系,辛弃疾劝耿京“决策南向”(《宋史·辛弃疾传》),于是耿京采纳了辛弃疾的意见,派辛弃疾、贾瑞一行谒见正在建康劳军的高宗皇帝,并向宋高宗赵构禀报了山东抗金斗争的形势。高宗听了非常高兴,便正式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贾瑞为敦武郎阁门祗侯,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并派使臣吴革、李彪二人随同贾瑞、辛弃疾等渡江前往耿京军帐传达朝廷旨意。当辛弃疾、贾瑞和吴革、李彪等一行人马行至海州时,得到一条令人吃惊的消息:耿京被内奸杀害!义军中发生了如此重大的事变,吴革、李彪二使臣就停留在海州而不敢前行了。原来,在金人的诱降下,耿京军中出了叛徒,一个叫张安国的小头目,趁贾瑞、辛弃疾南下谒见宋高宗之时,伙同邵进,杀死了耿京,投降了金朝,并被任命为济州知州。当此时,得知耿京被杀的不幸消息,辛弃疾便毅然约统制王世隆、忠义人士马全福等,率50骑从海州出发,疾驰六百余里,突入济州,活捉了张安国,并把张安国缚置马上,连夜押送到建康斩首示众。宋人朱熹、洪迈等都曾记述此事,并同声盛赞辛弃疾的英勇果敢、侠肝义胆。

辛弃疾青年时代没有作品留传下来,但在后来的作品中却不断无限向往地缅怀青年时代令人难忘的战斗生活。例如词人在《《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阮郎归》(山前灯火欲黄昏)词中,曾缅怀当年奔驰抗金战场的英武气概;在《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曾描绘自己驰马渡江、突入军营、生擒叛徒的情景;在《满江红》(过眼溪山)中,曾亲切的表示重新寓目当年行军所经历的山川溪谷,如面对旧时相识。直到晚年,诗人登临京口北固亭遥望,还对“烽火扬州路”记忆犹新。

献计献策为国忧

1162年(宋高宗绍兴32年)辛弃疾被派作江阴签判,到1181年(宋孝宗淳熙8年)罢职退闲,在这近20年中,辛弃疾为收复河山不断向朝廷献计献策。辛弃疾南归之初,由于朝廷内主战派与主和派相互掣肘,将领不和,在这和、战两派斗争的严重关头,辛弃疾进奏《美芹十论》,在分析敌我双方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计划,这就有力的打击了主降派的气焰,坚定了主战派的信心。

1168年(孝宗乾道4年)辛弃疾改任建康通判。由于力主抗战,不到三年,朝廷便把他召进临安,宋孝宗赵眘在延和殿向辛弃疾征询政见,并委派他留京担任司农主薄。辛弃疾乘机向朝廷上了《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和《议练民兵守淮疏》,疏中论述了淮南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依靠民兵巩固两淮防务的重要意见。这时南宋的宰相是曾在采石矶打败完颜亮的虞允文,当时在人们心目中,虞允文是宋廷唯一能挑起北伐重任的要员。因此,辛弃疾怀着殷切期望向他上了有名的北伐计划书——《九议》,提出了九项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热情的支持虞允文运筹北伐大业。

1172年春,辛弃疾调任滁州知州。当时宋、金两国以淮河为界,滁州正当江淮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由于连年兵燹和天灾,滁州境内民瘠而贫,辛弃疾到任后,立即实行“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宋史·辛弃疾传》)等一系列开明政策,使滁州形势很快好转,出现了繁荣景象。这不仅缓解了当地人民的苦难,也加强和巩固了南宋的边防。

辛弃疾往返南宋各州郡,目击百姓“嗷嗷痛苦之状”,曾在湖南转运副使任上进奏《论盗贼札子》,要求朝廷按治“违弃法度,贪冒无厌”之吏,表明了他反贪腐的决心。在潭州知府任上,他曾“以官米募工浚筑陂塘”,收到赈济灾民、兴办水利之效。1181年,隆兴境内大旱,辛弃疾一到任就张贴“劫禾者斩,闭粜者配”的榜示,稳定了市场秩序,接着组织人员借支官钱外出籴粮,一月之内,粮食源源不断的输入境内,不仅平抑了粮价,而且还解救了邻郡的粮荒。

退闲岂敢忘国难

1179年辛弃疾在湖南转运副使任上,就意识到因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辛弃疾在湖南、江西关怀民生,纠弹贪吏等措施,触动了某些官员的既得利益,谏官王蔺摭拾一些无根流言对辛弃疾进行弹劾,南宋当局不容分辩,便于1181年(孝宗淳熙8年)12月免去对辛弃疾刚宣布的两浙西路提点刑狱的新职。从此,辛弃疾回到上饶带湖自己营造的一所名为“稼轩”的住宅里闲居。带湖十年的乡居生活,并没有磨灭他的爱国激情。不做官了,就以诗词作为陶写爱国情怀的工具。鼓励友人韩元吉“平戎万里”、“整顿乾坤”;提醒应召赴京的郑舜举“长安正在天西北”;激发游宦福州的徐衡仲“老当益壮”。特别是1188年的陈亮自东阳来会,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陈亮1143年生于浙江永康,比辛弃疾小三岁。他是一个“百折不回,饶有铜肝铁胆”(《陈亮集》姬肇燕序)的抗战派。两位挚友“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互答,极论世事”,相互得到精神上的支持,文学上的切磋,信念上的鼓励,坚定了双方的爱国意志。

1192年(宋光宗绍熙3年),南宋当局起用退闲十年的辛弃疾为福建提点刑狱。他立即向朝廷进奏《论经界盐钞札子》,建议改革盐政。明年初,谒见光宗于便殿,上《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请求加强长江上游的军事防御实力,做好备战准备。但不久又遭罢职,再次回乡闲居了。后因带湖住宅被焚,便移居铅山奇师村瓢泉。出离官场的闲静生活,并未冲淡他对国事和时局的殷切关注。他时时向往“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战斗生活,挥毫写下了著名的《鹧鸪天》;他在送别茂嘉十二弟赴调时,唱出了《贺新郎》那样血泪交织的壮士悲歌;他在《千年调》中上下求索……总之,即使退闲乡居也离不开灾难深重的故国。

1194年孝宗赵眘病死,拒不执丧的光宗被赶下台,由宗室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拥立光宗子宁宗赵括登帝位。1203年(宁宗嘉泰3年)北伐提上日程,陆续拔擢抗战人士,64岁高龄的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但不久又遭谏官弹劾而被罢官。1204年,辛弃疾被朝廷召见征询北伐大计,他陈述用兵之利,毅然支持韩侂胄的北伐决策。这时被提升为宝谟阁待制,并被派到军事重镇镇江去做知府。辛弃疾到任后,遣谍侦察敌情,缝制万领军装,招募丁壮以充军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正是此时“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的具体写照。可惜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刚满一年,便因言官弹劾其“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而被削职。只好由镇江重返铅山乡居。1206年夏,宁宗正式下诏伐金,辛弃疾又被任命为龙图阁待制、兵部侍郎等职。1207年初,因健康原因,请求免去兵部侍郎职务,获批。九月,宁宗下诏招募新兵,并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命他速赴临安。但辛弃疾八月已卧病在床,朝廷诏命到达不久,便于九月十日病逝了。

辛弃疾安葬于现在江西省铅山县南十五里永平镇陈家寨村颜家垄山坡上。墓地简朴苍凉,墓前仅有两根石柱,上镌刻有郭沫若题写的一幅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作为一个抗战派,终身坚持统一中原的理想,精忠自许,白首不衰。其门人范开称赞他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爱国词人。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诗词华章励后人

辛弃疾一生作词六百余首,诗作一百二十余首,政论文十七篇。不论是诗词,还是政论文,辛弃疾留给后人的,大都是充满战斗激情的爱国词章,其余,还有以生花之笔描绘了其他方面的社会生活,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多样化的优秀词章:闲适词、农村词和爱情词。而慷慨悲歌的抗战词则是辛词的主基调,代表辛词的最高成就。

深切系念中原山河安危的,如:《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张仲固名坚,镇江人,于公元1180年(宋孝宗淳熙七年)秋受命知兴元府(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兼利州东路安抚使,当时作者任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兼荆湖南路安抚使,虽已接受改任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兼江南西路安抚使之命,但尚未赴任。此词是在张仲固卸江西转运判官任后,取道湖南赴任时,作者设宴相送席间作的。

作者一生致力于光复故土,洗血民族耻辱。因他饯送的人要去汉中,而从汉中到关中的地区,正是李纲等人主张建立行都,出击金军之地,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就以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为此词的起笔。接着追忆了刘邦当年从汉中率军出发,直指关中,把踞守关中的秦的三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相继击溃的往事。那是多么高明的战略决策,多么令人羡慕的战果,而那又全都是多谋善战的汉初三杰的贡献。无奈追亡事,今不见即便有韩信那样的战将,也不可能为时所用,以致出现了文恬武嬉、萎靡不振的局面。绿水青山,枉自如故;壮志难酬,宏才不展。南宋政府养那么多兵马,却经常使敌骑犹如入无人之境,恣意驰骋,那怎能不长使英雄泪满襟呢!

  因被饯送者为张姓,故下阕用张良受书为帝王师的故事,赞颂张仲固这次出帅兴元,只是小试其才。此下全部转入抒发离别之情。其中需要稍加解释的是:当作者饯别张仲固时,他本人也已奉调江西并即将赴任。当张仲固抵达任所,回首思念饯送者时,他已到了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南昌故郡了,所以有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之句。车轮四角是化用了陆龟蒙《古意》诗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的句意,表明作者也幻想车轮在一夜之间能生出四角,使张仲固无法即刻乘车离去,而再住几时,但这又怎么可能呢!满怀离愁,无法消解,离别之后又因为想念而致使身体消瘦,带减腰围了。全词通篇洋溢着关怀中原山河和抗战前途的爱国热情。

辛词中还有大量热情激励抗金御敌的词作,如:《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词作于公元1178年(淳熙五年)。是年夏秋之交,稼轩在临安大理寺少卿任上不足半年,又调任为湖北转运副使。这是词人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作。扬州为当时长江北岸军事重镇。公元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一度占领扬州,后被南宋虞允文率部在采石矶一战击溃,完颜亮也为部属所杀。稼轩过此,抚今追昔,感慨尤深。杨济翁:即杨炎正,诗人杨万里的族弟,年五十二始登进士第。在扬州与稼轩会晤时,曾同舟过镇江,登多景楼,作《水调歌头》一阕,抒发请缨无门之慨。稼轩作此词以和。周显先:不详其人。今昔对比,抒愤懑之情。上片展开历史图卷:宋金对垒,以敌酋兵败身亡告终;下片转向现实抒情。自隆兴和议以来,爱国志士年华虚度,请缨无门。词中白首之叹,归隐之思,盖源于此。结拍作反语,讥刺现实,入木三分。

可惜,辛弃疾在后半生,重大的抗金战役再也没有发生,词人也像陆游那样“铁马冰河入梦来”,只好用虚拟和幻想的作战场面,来寄托梦寐以求的报国理想了。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此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词中

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豪情壮志。结句抒发了作者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辛词除了抒发抗战报国的壮志豪情之外,还有一部分反映闲适生活的词。名为“闲适”,但于闲适中却露出愤激和沉郁。如《水调歌头·盟鸥》: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的冬末,四十二岁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强,应当大有作为的时候,却被南宋政权罢官,回到刚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饶郡带湖新居,开始了漫长的归田生活。这首词作于罢官归家不久,反映了词人当时的生活,包含了抑郁和悲愤的思想感情。在词中,他表示要与鸥鹭为友,寄情于山水,他想到带湖的今昔,感慨人世间的悲欢和变迁,实际上是在忧虑国事,叹惜自己的远大志向不能实现。

词题称盟鸥,与鸥鸟结盟,相约为友。李白诗: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词人把自己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放置在一种浪漫主义的寓言形式里。词人离开官场生活之后,有一种失去倚托之感。异乡沦落,知音难得,只有到大自然里寻找同情者了。

带湖新居,是他倾心所爱的,在这儿他找到了一些慰藉。所以,开头便说: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水光山色,能怡悦性情。作者十数年来,奔走于世俗的名利场,与尔虞我诈的官宦角逐,他感到厌倦了。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使他得到暂时的解脱。他仗屦无事,在千翠奁的带湖畔一日走千回,以消除他胸中的积闷。凡我五句,告诉读者,词人在这样的环境离群索居,实在是寂寞的!所以他发出了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的呼唤。这是他真实的心声。透过这种曲折反映出来的词人的心声,读者可以测知词人的思想感情处在一种非常苦闷的状态之中。他是不甘寂寞的!

下片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自然界的这些飞禽,无论鸥鸟也罢,白鹤也罢,它们翩翩而来,又扑翅而去,它们能给人一定程度的安慰,毕竟是自然物罢了,是可以成为人的知音或伙伴的。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它们怎能知道词人在那儿举杯饮酒,是为浇愁呢。它们只知道自己唯一的乐趣:站在湖边的青苔上,等待着鱼儿游来。于是,词人幡然省悟了:对自然物的期待是靠不住的!但是,此时孤独的词人,又能期待谁呢?当他的思绪回到人类社会现实时,时世的变迁,又使他无限感慨: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但是,词人的壮怀并没有因此破灭,他对生活依然寄托着无限的深情: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把眼前这一片庭园整治好了,多栽植些柳条,以便使旧日荒凉的地方,兴旺起来。足见,词人此时的思想情怀是痛苦的,充满矛盾的,但他毕竟对生活还是热爱的。[

辛弃疾退隐江西期间,远离了污浊的官场,接近了淳朴的农村,对江南的乡村生活有了一定的观察和体验,因而写了几十首反映农村生活的词。如《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北边高地里正用脚踏水车抽水浇稻,西溪近旁的早稻已经成熟收割,远处一阵雷雨掠过,霎时云散天晴,微凉拂面,只见挑担的卖瓜人穿过竹林来到村边。这里将自然环境和农人的劳动联系起来,编织成了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画面。又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里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反映了夜行人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

还有反映农村淳朴勤劳的风俗习惯的。如《鹧鸪天·戏题村舍》: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

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

  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农民只盼着鸡鸭成群,桑麻昌茂,免除冻馁之苦,生儿育女,世世代代凭自己勤奋劳动生活下去。这写出了劳动人民的淳朴敦厚和善良。《清平乐·村居》则写一家农民在清溪畔茅屋前辛勤劳动的情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里全家老少没有一个闲人,白发翁媪带头劳动,孩子们有的锄地,有的编织鸡笼,最顽皮的小儿也有活干,生动的写出了农民勤劳的本色。

稼轩词中有几首写爱情的词,也颇有特色。如《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也,也,也,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我说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置景于后,不复赘述了,专门写人。看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我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义与趣味呢!多情的读者,至此不禁涔涔泪落。这首词蕴含的意味是很深的,它实际上是借传统艺术手法来寄托自己的理想。

辛词中有一首《恋绣衾》词,写一位被人抛弃的女子的决绝的心情:

长夜偏冷添被儿,枕头儿移了又移。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原来当局者迷。

如今只恨姻缘浅,也不曾抵死恨伊。合手下安排了,那筵席须有散时。

这个心怀真情实意的女子,大概被一个轻薄男子抛弃了。她开始有些苦恼,后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决意摆脱这个无谓的网罗,振作起来,反映了这个女子坚强开朗的性格。另一首写一位妇女思念久别爱人的《清平乐》: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

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这是一首写离别苦闷的爱情词写一个闺中少妇,与所爱的人,一别经年,音讯全无,生死未卜。是所爱的人变了心,还是发生了什么意外?上片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写这个闺中妇人,春夜做了一个梦,梦见当年两人分别相送时的情景。她待要找寻玉钗分一半与所爱的人做纪念时,惊醒过来,才知是梦。写得情凄意切,感兴淋漓。

  下片,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与心爱的人长久离别,而不能见面,且又无音讯。怎办呢?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只好以眼泪作水,自离别以后,流的泪水,汇流成河。这由泪水汇成的河流,也早可以流到心爱人的身边了!描写得多么形象生动,维妙维肖,细腻感人。由于作家的笔触深入到描写对象的心灵深处,把握住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情境,捕捉住足以代表情人之间别离苦闷的特定特征,因而塑造出有个性特征的动人形象,从而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