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于涞源、唐县、顺平、曲阳四县,总长89公里,
顺平境内总长24公里,距今2380年
中山国原称鲜虞,是北方游牧民族白狄别种,春秋时期越过太行山东进,多次与晋发生战争。春秋晚期,鲜虞转移至唐县,改称中山,中山武公建都于顾(今定州)。公元前406年,中山为魏所灭。至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复国,迁都于灵寿(今平山三汲村一带),与赵、燕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最终于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
中山国长城遗址
中山长城分布于保定西部太行山区的涞源、唐县、顺平、曲阳四县,总长约89公里。中山长城以主干城墙为主体,另在一些险要的关口筑城或筑墙扼守;在城墙内侧修筑较大的城址为屯戍点,或在城墙附近驻兵防守,共同构成一道严密的防御体系。
主干城墙起自西北距唐县周家堡8公里的顺平县神南乡大黄峪村,西北海拔约700多米的名为“大簸箕掌”的山峰半山腰处,沿山脊顺势而呈西北—东南走向,蜿蜓曲折于山脊和绝壁之上。由神北村向南,绝壁连绵,未筑城墙,以山为险。在神北村南约6公里,长城又出现于大悲乡西大悲村西北的西山岭上,向南依地势曲折前行,至富有村西的西水磨台,为一条汇入唐河的小支流隔断,随后又在富有村东山岭上出现,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延伸至团结乡境内.翻越两座山峰后经大岭后村北,再经李家沟村东北的险峻山峰转而向南入齐各庄乡界内,经柏山村西北绝壁,沿大碗岭、黄坡山、乔尔坡,直插海拔747米的顺平、唐县交界的马耳山北麓,转而入唐县界。顺平界内总长约24公里。长城又在马耳山西南麓唐县一侧半山腰出现,在峒巃乡西峒巃村西北先为东—西走向,转而成北—南走向,穿过一块平坦的山间盆地,翻过盆地中间一座名为“葫芦山”的突兀山峰,在西峒4村西、上赤城村东的山梁上蜿蜒曲折,总的走向是向西南延伸,进入白合乡上庄村北.顺山坡而下,为公路、村庄所隔断。长城又在上庄村南偏西的山梁上出现,大致呈北—南走向,在上庄村南约235公里的山梁上呈“曲尺”状蜿蜒,又向西南延伸到大洋乡万里村北山梁上,呈东—西向延至山南庄北梁后向西南延伸,到达西大洋村东山坡上,为西大洋水库所隔断,据当地农民讲长城已为水库所淹没。长城在西大洋水库南岸雹水乡凤山庄村西山坡上出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沿山脊前行,在凤山庄村西南约135公里处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南,终止于凤山庄村南的悬崖之上;一支沿西南坡而下,向北沿灌城乡坡上村、南屯村东山梁延伸,到水库南岸山坡上又为水库所隔断,据当地农民讲长城向西北方向延至灌城(已为水库淹没)。由灌城以西、以北经调查未见长城遗迹,灌城应是主干城墙的终点。唐县界内长城总长约44公里。
1983年夏天,三位河北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利用署假,对顺平境内这道看不到头又望不见尾的碎石堆进行跟踪调查。他们从平山县出发,经阜平、过曲阳、绕唐县,初步认定,是中山国的古长城遗址。1997年春天,《人民日报社》记者、中国长城研究会成大林先生临顺平县考查,认定就是史书上有记载,但却一直末被发现的中山国古长城。
中山国长城遗址地表可见部分起始于曲阳,经唐县、顺平至涞源,横跨四个县,总长约89公里。顺平段起始于唐县西峒砻村的葫芦山蜿蜒进入顺平县界,呈东南西北走向,经河口乡坛山、柏山、至大悲乡,折向西北,进入唐县范河,经南洪城进入顺平县,经南神南、北神南、神北、峦头、刘家营、杨家台又进入唐县境。
中山国长城绝大部分位于崇山峻岭之中,沿山脊走势而建。墙体结构为就地取材,山石垒砌,中间填充砂石或加入石灰的三合土。墙基宽二至三米,高度在三米以上,一些险恶地段,则以悬崖峭壁作为天然屏障。
中山国长城顺平段的两头起自于唐县境内的两个重要关口,南边叫委家关,北边叫鸱上塞,又名鸿山关(即今南、北洪城村),其中鸱上塞曾是中山国最大的军事重镇。顺平段已发现的烽火台有两座,一座在神北村村北的山头上,一座在大岭后和富有村之间的山梁上,还有一座就是无须人工建筑的天然烽火台——马耳双峰。
据《史记·赵世家第十三》,“成侯六年,中山国筑长城。”成侯六年是公元前371年,唐县、顺平山区的中山国长城,距今已有2380年历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