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激活有效对话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师生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通过对话,师生形成真正的沟通交流,形成真正的相互作用。但目前,对话教学中存在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放任自流,主体成了摆设等现象,这些都使课堂上师生的对话流于形式,从而忘却对话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情感等目的。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营造和谐氛围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前提;个性解读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准备;个体充分感悟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捕捉课堂生成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动力;适时引导点拨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保证;欣赏多元结果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是师生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通过对话,师生形成真正的沟通交流,形成真正的相互作用。但目前,对话教学中存在教师的包办代替现象,往往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观点否定学生的理解,学生放任自流,主体成了摆设等情况,这些都使课堂上师生的对话流于形式,从而忘却对话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情感等目的。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深入领会对话的内涵,重视切实有效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使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思维与情感进行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
一、营造和谐氛围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前提
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图景:“面对美味的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美味食物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又平等地交流;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品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作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地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
这种“共享式”对话教学情境的精神实质是:教师放下架子,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享受平等对话的自由,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双主体,师生之间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流动关系。只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凸现,师生才能各自向对方敞开胸怀,彼此接纳,从而使课堂充满人性,洋溢个性。真正的对话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保护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能从尊重学生出发,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保证对话的真实性,促使师生、生生间的对话能真实从而有效地进行。如在教《燕子》一课时,一个学生读“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时把“赶来了”读成了“飞来了”。部分学生认为,读成了“飞来了”,关系也不大,小燕子本来就是飞来的,而一部分则反对。教师借机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个“赶来了”到底能不能改成“飞来了”?学生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认为“赶”字可以感觉得出小燕子是被春天的景色吸引过来,迫不及待地想赶快来;有的说用上“赶”还让人感觉到了作者是把小燕子当作人来写,写它们像人一样赶来加入盛会,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用词精妙……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教师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倾听不同的声音,可以说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二、个性解读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准备
每一篇文章能选入教材,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作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文本、感受文本、咀嚼文本的领路人,我们教师要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而钻研教材、走进文本,我们做教师的要通过文字的表面看到文本背后隐含的深意,蕴涵的深刻思想内涵,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参上的讲解。阅读教参不应该取代教师自己对文本深层的解读。只有我们的教师在读文本时心有所动,灵魂受到震颤,我们在带着教材走向课堂、走向学生时,才会出现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文本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才有可能化为学生心灵体验和内心感悟。
文本解读要求教师不仅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题目等也都要认真加以推敲。比如解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课文的题目都值得认真推敲。为什么以此为题?题目和文章内容、主题、表达方法有什么关系?注意题文之间的联系。
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总是的有效策略有哪些?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把主要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而是粗略读几遍课文,就开始匆忙地写教案了。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也不得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个体充分感悟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多元视角、分享智慧的过程。因此,要促进对话的有效性就必须要让每个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而独特感悟的获得又必须建立学生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多,感悟自然就越丰富。在教学中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对话。这样“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根本就未真正进入文本,学生不能很好地感悟文章的内涵,也无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没有深入阅读和充分思考的基础,学生对课文中的形象、情感、意韵就缺乏丰富的感悟,硬要对话,学生也只能是说得肤浅、生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异化为“逼供”,学生对对话产生畏惧和逃避心理。长此以往,还易使学生养成读书心浮气躁、囫囵吞枣的不良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充分地感悟,就是要让学生以认真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即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去感受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诉诸文字的。如学生可边读边在文中圈圈画画自己深有感触的句子或段落,通过批注阅读这一方式让每个个体在阅读中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操作,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在哪里批就在哪里批,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只有与文本充分对话,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能像蚕吐丝、蜂酿蜜那样在学生头脑中自然形成。这样学生就产生了与教师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才能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学生才能在对话中实现对单一视角的超越,对自我认识的提升。
四、捕捉课堂生成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动力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就是“预定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重要特性是“生成性”,对话的话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对话过程中生成。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能够完全预见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课堂对话虽然要以教材为依据,但对话的内容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往往还超出了文本的范围,对话过程充满着生成与创造色彩。比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教师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抓住最感人的细节,即文章的结尾部分,让学生在鸟儿凝视灯火,苦苦寻找树的影子,继而为树唱歌的细节描写中,体验鸟儿的心情,在忧伤的音乐声中写一写:此时此刻,鸟儿会唱此什么?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体验在交流中碰撞,不仅展现了体验的丰富性,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发问:“树在鸟儿去南方之后经历了什么呢?”的确,在课文中对树的具体遭遇没有做正面描写,于是,我就做了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当一次作者,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创造性地描述一下树的遭遇。一石击起千层浪,全班同学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展开想象。结果,学生的描述精彩纷呈,如有的学生说:“鸟儿飞走了,树又开始了宁静的生活。有一天,森林里来了一批人,当‘沙--沙--'的声音想起时,树意识到自己最不愿意看见的一幕就要发生了,树嘱咐树根说:‘假如明年春天鸟儿来找我,请你让她到工厂去找我吧!’”……
教学中,捕捉从学生中产生的课堂生成资源,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关注学生,倾听每一位学生,树立科学的课程观,不仅要“接住孩子抛来的球”,还要随机调整教路,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五、适时引导点拨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保证
在对话中相信学生的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的确是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前提。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由于受年龄和认识水平限制,学生的认识发展需要引导的一面,千万不能怕有“越俎代庖”之嫌而该讲的不讲,明知有错不予匡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不作为”行为,使得课堂上该引导的地方得不到适时引导,该深化的地方得不到及时深化,该训练的地方得不到有效训练,结果使对话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实质性地提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暴露出的模糊、片面之处恰恰可能就是学生进步的起点,也是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引导得当,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不断深入。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引爆点”,组织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借以形成独特的体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如一位教师在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故意把“借”写成了“骗”,学生马上发现了问题,老师让学生再仔细看看,明明课文中诸葛亮是从曹操那“骗”到了箭,为什么写成“借”字?一时间,学生的思维活跃,都纷纷再次细细地读课文,认真地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教师就应该善于从无疑处质疑,引发学生再次品读文本的兴趣,开发学生广阔的思维对话空间。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判断学生对话的质量和价值,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以保证对话的有效性。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平等对话,又要让学生超越教材,培养创造性的学习意识。既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怀疑、质问和批判,使教学既遵循文本,又超越文本。
六、欣赏多元结果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发展
课堂中的“对话”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话”的多元结果正是学生个性的展示,是学生生命潜能的充分张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处于紧张的、激烈的、思考的动态学习情景中,他们的每一次发言,都是阅读吸收后的倾吐,是披文人情后的感悟,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情态更为开放。对此,教师不要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要放下自己的“权威”,保护学生提问、发表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见解时,教师要充分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平时耳闻目睹甚多,视野开阔。有时教师不甚了解的事,他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因此,我们教师应从尊重学生出发、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即使学生有时说得不到位,甚至有些荒谬,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引发新的遐想,但如遇有价值取向的偏差时应加以正确的引导。笔者认为,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感悟,只要是学生的真切体验,只要是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独特表露,教师都可以充分给予了肯定和接纳。
主要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 陈少海,《谈“对话”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学》2004,2
[3] 刘庆晶,《对话教学初论》,《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4] 周一贯,《关注课堂交流,切莫等闲视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谈》2002,3
[5]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 丁培忠,《说“对话”》,《小学语文教学》2003,10
[7] 王 琼,《“对话”:阅读教学的新形态》,《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4
[8] 王庆欣,《语文对话教学的冷思考》,《福建教育》2004,10
作者简介:董服相,男,中学高级教师,1971年8月生,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城关中心小学,台州市名教师,县第二届创新型领军人才,县学科带头人,县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