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口铁足 金丝铁线 五大名窑之一——

分类: 瓷器 |
今发现的真正论及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5年)。
https://p1.ssl.cdn.btime.com/t01e2e6af17b306156a.jpg?size=320x240金丝铁线
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然而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的《遵生八笺》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https://p2.ssl.cdn.btime.com/t01bbc03dd41d88a1d3.jpg?size=320x240金丝铁线
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文中“取土俱在此地”已将哥窑产地定为杭州。这一前一后的两种说法,是明代文献中最典型的关于哥窑的“产地说”。明末和清代,论及哥窑的文献越来越多,但多为抄录诠释前人著作的产物,沿袭《春风堂随笔》和《遵生八笺》之说。然而对于哥窑器物特征的描述倒是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清晰。综合各类文献资料,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较细者谓之“百圾碎”。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人们在浙江龙泉的大窑和溪口找到了生产类似器物的窑址。其产品为黑胎开片,釉色以粉青和灰青为主,单色纹线,应为入土所致,用垫饼垫烧。上述特征及烧造年代均与文献所述完全相符。至此,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已成定论,其烧造年代为南宋中晚期,产地为浙江龙泉。
https://p3.ssl.cdn.btime.com/t012e9114a8cd5163fa.jpg?size=320x240金丝铁线
然而,不久后人们发现了一类与哥窑特征相符的,而与龙泉产的哥窑特征有别的器物。此类器物亦为黑胎开片,紫口铁足,但其釉色多为炒米黄,亦有灰青;纹线为黑黄相间,俗称“金丝铁线”;用支钉支烧,器型亦不同。由于此类器物仅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等有少量收藏,而不见于墓葬出土,故被称为“传世哥窑”,而称龙泉所产为“龙泉哥窑”。
https://p4.ssl.cdn.btime.com/t0128e3c321b61498bd.jpg?size=320x240金丝铁线
20世纪90年代起,人们对传世哥窑进行深入研究,但由于传世哥窑的窑址无踪可觅,对其性质及年代一时难有定论。一种观点认为,传世哥窑应为文献所述南宋修内司官窑。其理由是,根据南宋顾之荐《负暄杂录》所述理解,修内司官窑产品质量优于郊坛下官窑,但修内司官窑至今无影无踪,更无从知晓其产品面目,而现有实物资料仅有传世。
https://p0.ssl.cdn.btime.com/t014d96e69538bf7f79.jpg?size=320x240金丝铁线
北京翰海微信1831806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