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王羲之小楷《 佛遗教经》的三种版本之比较

标签:
转载 |
分类: 书艺 |
按:此三版本来自网络(冰山一来客),感谢他们的劳作。吾不改其词,以版主(冰山一来客)原话录之如下:
以上三本的版式均有区别,但我的藏本与廖本基本相同,只是每页行数不同罢了。韩本细看才发现是剪裱本,所以才造成每页行数、字数不同。由于那两本不是原帖扫描,而是经过翻拍照相,再扫描上来,使笔画产生变形,会感到笔画粗细不同。近来我用photoshop进行了一些比较,发现三本的字形完全相同,几乎没有不同的笔划,感到应是一碑所拓。不过拓印的时间有待细究。
以下是以如上面这张图的形式进行比较:左边为明拓本(廖相信本),中间为我的藏本(冰山一来客版),右边为天津韩慎先本。
注意“双”旁的石花,我本与韩本可见
“戒”的损泐和石花
韩本“而”上的损,应为纸张的毛病。
韩本“精”字损,另两本不损
注意我本与韩本“力”的一撇,使圆头,廖本不圆
警悟的“悟”上的穴宝盖,那一横,损泐的程度不同,韩本似更重一些
“过无”两字,韩本“过”损,“无”字下的四点水,我本与韩本均损
“自”右边的石花,我本与韩本均有
也是“无”下四点水的损泐
“铁”字的损泐,也是我本与韩本相同
方上口字右边都没有那一竖
注意比较“若”的一撇,“慢”字日里那一横,我本与韩本损同
再看“道”字上面的石花,与韩本同
“等”、“当”两字,我本有损,另两本不损
“知”、“富”两字,韩本好像不是碑上的损
这是三帖中共同存在的最明显的损泐
“若”自头上的石花倒是也韩本相同
这是三帖中另外一处共同存在的最明显的损泐。从上到下,跨过了两行,可是韩本却是分散的断为三处,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三帖不同吗?
我用ps工具将韩本这几段分散的损泐,像当年该帖剪裱粘贴时被分开后,又将其重新复原,按照另外两本的版式顺序一排,你看看是不是一样了?
尽管连接的还不完美,但是再将这三段放在一起看,你会有什么想法呢?难道你不觉得这三个碑帖应该是出于一个碑石吗?
三帖中唯一一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永和十二年“与“永和十三年“,我察看了另外的几种版本,包括老黄提供的墨池堂法帖本、四川博物馆藏本等,都是“永和十二年",目前看,唯一只有韩本是“十三年”。会不会是,“十”与“二”之间的距离较大,被后加上一横,成为“十三”?但细看又不太像,这个疑问留待以后解答。(结束)
---猛地一看,你会觉得韩慎先藏本与另外两本差得挺多,笔画粗细完全不同,但细究,三本的笔势、点划、风神完全一样,在古代没有照相翻拍、复印技术的情况下,要想做到翻刻本与原碑完全一致,那是不可能的。由于看不到另外两本原拓扫描图,只能从印刷品上看,并作比较,因此,我想造成笔画的粗细差别的原因,很可能是原帖经过照相放大,再印刷,使得原字走形。但是,一个字也像人一样,有时你饿得瘦一些,有时你吃得多了,长胖了点,但你的长像面貌不会变,熟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来。尽管这三帖由于不是同为拓本扫描,产生差异,但字的笔画神态还是一样的。
-----您上传的三个版本,感觉韩本最有魏晋古朴,笔画残损较多,该拓应该更珍贵,相比,廖本明显有了唐楷的影。其次,您的版本最能体现近人的特点,明显有了临的意思和变化,说到究竟是"永和十三"还是"永和十二",我感觉韩本较为靠谱,时间是"永和十三"。
----具有王羲之风格的碑拓,前二者的风格近似。最后的略次一点。笔画线条的风格和细腻都非王羲之的风格。汉字的构架和整体风格很多处可以判定为王羲之的风格,感觉很强烈。汉字的构架有缺陷,但有相当部分很完美---是王羲之的风格。综合而言本碑拓本的原碑确系由王羲之的真迹而来,架构基本没变。线条细腻处则非王羲之的线条,但在线条的构架中保留了一些痕迹。应该说线条很好几近完美,这于刻碑时能见到原件有关。
----第一本的水平最高,但离王字的风格最远!现代楷书的味道最浓,可以说应该是元以后的作品(我说的是碑刻).第二本是近似行书的楷体,第三本是带有古代楷书风格的碑刻,所以后两本的年代大概更早一点。
----韩本与另两本横行字不同,别两本基本重合,如下图
-----看到这么多网友的鼓励与赞赏,使我深受感动。前些时间我到国图查阅了一些资料,寻找这部帖子的源头,在明万历《墨池堂选帖》中看到有《佛遗教经》拓本,与我的及廖本很接近。可能是同一版本。另外,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宋拓法帖五种》一书中,也收有王羲之书《佛遗教经》,但因为忙始终没有时间去图书馆查阅比较,等有时间将这部也看过了,就能进行更深入地分析比较了。细看,这些版本之间有许多差别,通过研究这些差别,对于学习鉴赏碑帖定会有所裨益。我收藏的。王羲之小楷《
佛遗教经》字迹更清晰,不损字版本,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