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三秋田老成
三秋田老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414
  • 关注人气:2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2015-07-22 16:31:25)
标签:

转载

分类: 书艺

一·《妙法莲华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後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收录於《大正藏》第9册,经号262。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完美。Sūtra 意为「经」,故此经之全名为《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於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於法华、涅盘之最後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鷲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法华经》成立年代约纪元前後,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 (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论》、《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盘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可见本经之成立年代较以上诸经为早。

 

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大般若经(Mah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全经分四处(指佛陀在王舍城的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说法的四个处所)十六会(16次集会)。前五会文异义同,均为对般若教义全面系统的叙述。第六会至第九会,撮取大部般若之精要,说无所得空的法门义理。第十会为佛对金刚手菩萨等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等,带有密教的色彩。最后六会,依次谈六度(即六波罗密多)。全经文辞典雅畅达,也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

  此经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它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在于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即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是存在的。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另外,此经认为佛陀有真身和法身之分,法身也就是信仰者追求的最高真理或真如,人们通过修行的六种方法(六度),可以获得解脱。

 

 


三·《金光明最胜王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金光明最胜王经》是众经之王,在开阐如来秘密心髓、忏悔业障、积聚福德资粮以及弘扬佛法、护国利民等方面具有无比殊胜的功德!若能有高僧大德开演这部号称诸经之王的经典,那真是众生之福啊!

       诵读金光明最胜王经功德利益:

  1、吉祥如意速消业障 2、 如意胜愿随愿满足

  3、即时福庆遂心乐意 4、普令人天欢喜踊跃

  5、能令世界和平安稳 6、护身护国家宅平安

  7、去除贫穷官司诉讼 8、速证清静觉行心性

  9、普皆进趣佛道向善 10、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转载]敦煌唐人写经精品系列欣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一切凡圣悟心之门,了悟无明妄心,即是妙慧真心,二心同体,故曰悟心。三界以心为主,心名为地,能印心者,究竟解脱,故又名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惟经义深邃,倘不解如来所说义,则心地莫由证入,此读诵讲解之不可忽也。震旦人具有大乘根性,于此经最有缘,独苦不解其义,讲者每多依文解字,此是释字,非属解义,闻者复杂参我见,附会邪说,于心地法门,远之又远。

    金刚经者,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凡未证三昧见实相者,无从测知其微妙,今不得已而依文释义,说者当提空说,听者亦当提空观,经云不可取不可说,从知此经以无住为宗而精义显焉。

    此经以无住为宗,无住者,非无所住也,乃不着于住也。

    以金刚经分三十二分,梁昭明太子之功德也,惜其义未明,兹改判为二十分,因前后经句,文同而义异,学者每苦于不明经义之所在,故每分加以说明,以清眼目。又金刚经论,流传中国,在梁后数百年,古人有未及见者,注述是以不同,又讲经与随说及开示法不同:对人开示,应以人为主,相机而酬,可就听者之程度而深浅之;若讲经则普对大众,应以经为主,极度难普及于听众。如说大乘了义经,只可就决定了义说,视座下听者,一切皆大阿罗汉,住于八地者然,不当稍事迁就,以为不可教授而改其经义也。故讲经只可为已修证者说,在近世毕竟当机者少,若并经文亦未研究,骤聆法要,则领会更不易矣。

    金刚经乃入大学之教科书,但无论初修久学,内道外道,男女老幼,识字或不识字,无不喜读此经。则知因缘之不可思议矣,其夙世必读诵此经,然则学佛又岂可以今世论,视为初学而轻视之哉!彼死执三大阿僧祇者,可以悟矣。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