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早读设数学课,许多人不理解,是因为我们不习惯那样去做,早读安排给语文、英语,成了常规,学校的管理者顺着这个老规矩做着教育教学之事,不想打破它,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实,在一周的时间里,有一节数学早读课是有必要的,能够使数学教师做一些引导学生读数学课本的事,读什么,怎样读,都是需要数学教师认真思考的,经过一年的探索,有些做法是有教学价值的。
现行的教材编排的有科学性、可读性、可学性,低、中、难不同程度的梯次比较合理,于是,引导学生会读一个梗概,即是每一章的知识(人教版为例)框架。这个框架是由章前例、设置的问题、思考、探索、归纳、课外选学阅读、朵朵提问的云朵练习等组成,去除了老教材的定义、平铺直叙的说理、例题、练习等顺序,说实话,现在的教材不如以前的课本好自学,其原因是新教材设置的问题较多,要求学生动手的地方密集,因此,引导学生读数学,不像其它科目那样读书,时而思索、时而动手计算、还有画图,课堂与传统的早读不一样,加上弄清楚课本的基本知识,就构成了数学早读课的全部内容。
引导学生读懂课本中“归纳”的来龙去脉。“归纳”是数学课本中的精华内容,是定理,是法则,是公式,是由“探究”部分推导出来的,带着学生准确阅读是很重要的学习,归纳知识的条件、适用范围及所得到的结论,都是后面做题解决疑难的根据,复杂的归纳,要求学生把要点记住,有时与其它的定理、法则对照着记忆。
引入的“问题”要教会学生读懂它们的数学意义、类型。现在的数学课本例题少,“问题”中的题目替代了例题,这需要给学生讲解,在阅读中理解其要义,把平常所见所闻通过数学建模变成数学题,使学生有数学“眼光”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数学,读着“问题”去归纳。新教改的教材,学生是不容易读懂的,只有教师熟悉编者的意图及课标的要求,才能很好地引领着学生阅读。
读“课题设计”,是一个新的课目及难题。“课题设计”栏目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在学生心里,课题是一个很大的事,往往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部分是从实际现象中抽取的问题,通过数学建模,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简单问题,其难度存在,其深度有,同时还有趣味性,这是按照学生的心理活动设计的新型知识小版块,教会学生从问题的需求入手,弄清其条件,找准问题中的关系,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数学的四大板块之一,有一定难度,需要运用综合知识才能解决,引导学生阅读,教师要熟悉教材的含义,将内容、处理问题的方法、注意事项等交待好,教学生在思索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
读练习题的编排。新教材的练习题编排与老课本差不多,即有练习(课堂用)、习题(中度题,作业集课外练习用题)、复习题(课外练习用),拓广探索题。三种练习中都有的题目就是重要的知识点,是需要重点练习和学习的内容。
读“阅读与思考”。课本在每一章都编排一个选学阅读材料,栏目叫“阅读与思考”,都是将身边的物件或问题与本章知识联系起来,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内容,是新教材编排中的一个亮点,拿一点时间带着学生阅读,把它们当成练习看待,拓宽学生的视野,知道一些数学常识,这部分知识的阅读是需要重视,还需要智慧。
读数学,有它的趣味,以前的教材不需要像今天花较多时间引读,是因为老教材只注重学习数学知识,比较单纯,现在的教材,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师必须懂得阅读数学的方式方法及技巧,才能较好地带着学生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