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最是人间留不住
(2022-03-27 13:13:10)
标签:
转载 |
最近火了一部网剧《沉默的真相》,看起来确实挺让人上火的。一位正值当年的青年检察官为了一宗案子的翻案竟然被逼的走投无路到最后寻死才能引起轰动到最后伸冤成功。而最近一位大学党委书记竟然也效仿这部网剧的主人公,自寻死路而死磕自己的校长,权力斗争到了白热化阶段。都什么时代了还靠这些传统的笨拙的老方式来玩,想来自古以来玩这些套路的不在少数,最有名的当属汨罗江惊人一跳的屈原了吧,屈原以后更是有无数仁人志士效仿,而今依然如此。这位自寻死路的毛洪涛书记今年正好五十岁,也就是说正是官场人生最好的年龄段,是什么让他毅然决然慷慨赴死呢?暂时还不清楚,但估计很快就会有答案,因为如今是信息时代一切都是透明的。由此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同样是五十壮年慷慨赴死的一位文化名人,而他的死因至今扑朔迷离,这位名人就是大师王国维
在当代中国,只要读过一些类似《读者》一样书籍的识字人都应该知道王国维这个名字。但绝大多数也是仅仅对他稍微有一点了解而已,更有一些人是因为推崇王国维关于学习的“三个境界”,并由此把它当做个人追求成功的宝典。然而对于王国维个人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学术成就乃至众说纷纭的死因却知之甚少,尤其是在学术成就上,王国维代表着一个时代里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而其那“惊世一跳”更是留给我们后人无限的感慨和遐思..................
王国维的生平经历不在这里赘述了,在百度里就会有详细的介绍,本文主要介绍其学术成就和离世原因。
在学术成就上,王国维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绝对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不仅如此,王国维更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以“学贯中西”来定位王国维的学术成就绝对是实至名归。中国几千年来,大圣人无外乎那区区几人,且他们仅限于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而学贯中西被国际上能认同的文化人却少之又少,而王国维却是其中之一。
按常理来讲,有这么大的学术成就和辉煌的人生前景,应该是活得很滋润的啊。他完全可以去学习胡适、翁文灏去从政;或者如陈独秀、李大钊们去革命;或者干脆就如陈寅恪这样的纯文化人死守在大学里研究学术。实在不行,以他的文化成就,出点书赚点稿费生活的也能不错。没见到如今这帮“砖家叫兽”们靠抄袭造假、在电视上人魔狗样的也混成学术名人了.................。为什么王国维在五十壮年、无病无灾的情况下毅然赴死呢?
要分析王国维的死因,只能从他的遗书中找答案,最关键的就是“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给生者留下种种疑窦,成为这么多年来其自沉之因久说纷纭,又难以确论的“谜面”。由此,后人相继总结出“殉清”说、“逼债”说、“惊惧”说、“谏阻”说、“文化殉节”说.................。我觉得这些说法都只是表象,其自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内在性格与时代背景。
1927年,这是一个我们绝对应该记住的年份,这一年以前,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中国开始民国时代,军阀混战,武夫当国,五四运动,党派纷争,南北兵戎相见,苏俄势力趁机进入,日本鬼子虎视眈眈...........;这一年,北伐军攻占了上海,李大钊被绞死、四一二政变爆发,七一五政变爆发,八一南昌起义、宁汉合流、国共反目................一连串的屠杀极大地震撼了王国维已经濒于崩溃的神经,他已然感觉到自己就如同乱世中的一粒尘埃,随时都有可能被这些邪恶吞噬掉,同时他更敏锐地意识到,将来的时代,对于像他这样的人必然要遭遇到更大更多的侮辱,并且只能在屈辱中无奈地死去,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在这一年选择了离开。
多年以后,当南开创始人张伯苓双目凄然地面对自己熟悉的校门无人理睬的那一刻(周恩来就是南开培养出的学生);罗隆基、章伯钧、马寅初等被卸磨杀驴之时;翦伯赞、傅雷、吴晗、老舍们饱受凌辱后才想到去死的瞬间;更有那些为苟活性命而出卖良知的郭沫若之流...............。我想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当年的王国维,并不得不佩服王国维的见识和勇气,因为王国维敏锐地意识到了20世纪人类的两大浩劫---------法西斯暴政和文@话大革命。而不幸且最不幸的是这两大浩劫都砸到了我们中国人。
年轻时代的作文里经常提到“无悔”两个字,比如青春无悔、无怨无悔、人生无悔
...........等等,无外乎是给年轻人励志用的,期望更多的年轻人去上战场、去下农村,总之就是无条件地去承受一切。我也用过这样的字眼去写过字,如今想起来都很好笑
,人生怎能无悔 ?
王国维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诗中有这样一句“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
,集中概括了他学术人生中的态度。悔常有,疑常在,虽然受叔本华思想影响,他的人生意识形态有些偏激,但对于学术和人生的追求,他是绝对矢志不渝的。这样就奠定了他辉煌学术成就的基础,也为他个人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康有为35岁以后就学无所成,所作所为颇多争议,而王国维的成就却更多集中在35岁以后,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到了50之年,天命已定之时,人生高峰之际,再走的每一步必然是“亢龙有悔”的结局,何不留下那灯火阑珊中的美景,定格为人生中的永恒呢?于是,王国维走了,留下了.....................
最后摘录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写纪念碑铭为本文结尾----------“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可惜多年以后我们发现,这一切都还是口号而已
前一篇:夜雨(整理旧作)
后一篇:[转载]七律。無題。依韻韓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