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神鸟金饰
商代晚期-西周
2001年2月25日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
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此种图案可以视作日轮,太阳的象征);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送时针飞行的鸟组成。鸟头、爪较大,颈、腿长且粗,身体较小,翅膀短小,啄微下钩,短尾下垂,爪有三趾。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整个图案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充满了強烈的动感。此器构图凝练,是古蜀人丰富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艺木创造力与想象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
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金人面形器 商代-西周晚期
2007年2月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
该器由砂金锤揲而成,器上大下小呈心形,以宽带构成图案。其上端不封闭,两端对称向下内卷,"心"内还有两个相对上卷,二者构成两组对卷云纹.
与此相似的图案曾在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璋、玉戈上也有发现,过去曾有学者将此类图案称作“蝉纹”。但笔者认为此器从整体造型看更似为一抽象的人面或神面。在金沙遗址还出土了一件近似“心”形铜板,铜板上用有彩绘,图.形与金人面形器造型极其相似,更接近抽象的人面。由于这种图案或单独出现,或刻于通神、娱神的礼器上,并常居于显要位置,说明它极可能是古蜀王国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符号,对于古蜀人应有着特殊的意义。
![[转载]三星堆及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形器 [转载]三星堆及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形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金蛙形器 商代晚期-西周
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
此类器物已出土8件。其中2件完整,6件残破。其器物形制、大小、工艺基本相同,可能有相应的成形模具。整器经锤揲成型后,再以切割方式形成外形。器均成片状,头部成尖桃形,面部并列一对圆眼。身呈亚字形,蛙背部中间有一脊线,前后四肢相对向内弯曲,身体尾端呈尖状,脊两侧饰对称弦纹,由背脊处延伸至四肢,弦纹内饰一排连珠状乳丁纹。
从总体造型和细部特征看,金箔的外形很像是青蛙或蟾蜍。过去在三星堆遗址中曾发现了一件写实的圆雕石蟾蜍,实际上,蛙纹图案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有大量发现,从东到河南,西至甘青的广大地区都有数量众多的蛙纹彩陶出土。
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蛙既是生殖崇拜的象征,也是月亮崇拜的代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月中有蟾蜍的记载,如《淮南子.精神训》:“月中有骏烏,而月中有蟾蜍”,类似的题材还广泛见于汉代的壁画及画像石上。同时祭蛙求雨也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祭祀习俗。这类造型金器不见于其他地区,为金沙遗址所独有。
有学者曾根据中国南方地区青铜时代经常发现的铜鼓组合纹饰特点,推测此类器物很有可能是与金沙“太阳神鳥”金饰组合,贴附在漆器上使用。其构图为“太阳神鳥”金饰居于漆器的中央,周围等距放射状或旋转状的排列金蛙形器,这种意见颇值得重视。
![[转载]三星堆及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形器 [转载]三星堆及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形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金箔虎形饰
商代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
系用金箔捶拓成形,遍体压印“目”字形的虎斑纹。虎头昂起,張口作咆哮状,眼部镂空,前足伸,后足蹲,尾上卷,呈奔跑状。金虎呈半圆形,可能原来是粘贴于其他器物上的饰件。中国古代民族多有崇虎的习俗,三星堆出土的金虎及青铜虎,造型以简驭繁,气韵生动,说朋蜀人对虎的观察相当仔细,而且虎的形象在其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金喇叭形器 商代晚期-西周
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
器物保存完整,器物底面呈圆形,立面呈上小下大的喇叭形,周壁向下逐渐外侈。器身较矮,小平顶,器顶有一不规则形圆孔。器表面有大量折皱,并粘附有泥土、铜锈等附着物,器内壁附看一层褐色物质。
金沙遗址中发现的另一件金喇叭形器出士与一件锈蚀严重的铜器粘连一起,表明金喇叭形器原来可能是装饰在某种铜器上。金沙遗址还出土了一件铜喇叭器,形制大小与金喇叭形器基本一致,三星堆二号器物坑中也出土了一种喇叭形铜铃,形制与金喇叭形器相似,只是器形略小,金喇叭形器的具体用途尚需进一步研究。
![[转载]三星堆及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形器 [转载]三星堆及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形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鳥首鱼纹金带 商代晚期-西周
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
大小相同,尺寸相等,纹饰相同,推测为组合在一起使用的器物。器呈下短上长的倒梯形。带面平整。纹饰主要采用堑刻技法,部分细部如鱼身等处则辅之以刻划工艺。正面纹饰由两条首向外、尾相对的鱼纹组成。鱼嘴前有似鸟啄的长吻,吻前端上翹且胳后勾,长啄下缘作波浪形曲线。鱼为棱形眼,尖桃形腮,背、腹部均有鳍,背鳍一长一短,腹鳍一前一后,形态前尖后圆。身与尾之间以折线纹分割。鱼尾呈“丫”形向两侧展开,鱼身无鳞甲,只刻划几道水波纹短线。
两条金带的表面均对称刻划两条以尾相对的怪鱼,其形象与其他金器上的鱼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怪鱼实际上是鸟的喙部和鱼的组合,因此将之称为"鸟首鱼纹金带",并认为古史文献中的“鱼凫”就有可能是一种鸟首鱼自的动物,创造和使用这种图案的古族可能包含两个分别以鸟和鱼为标志的氏族。另有学者认为这怪鱼的形状及体征比较接近于今长江中的一种珍稀濒危动物--白鲟,白鲟最大者体长7米,重达1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体表光滑无鳞,性情凶猛,因其吻部特别长,俗称“象鼻鱼”,因而又将之称为“双鲟金带”。进而认为鱼纹金带在祭祀活动中有镇压水怪的作用,是一种祭祀法器。
金箔鱼形饰
商代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器物呈柳叶形,头端圆而尖,有一圆穿孔,两侧名有一缺口,缺口之前各有一小圆窝,器身錾刻有精细的叶脉纹和刺点纹。
金箔饰件系用纯金皮捶锻成金箔后再剪切成形的,厚度极簿,表面平整,表明当时的锻打工艺已十分成熟。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共出土金箔鱼形饰19件,分大小两型。大号金箔鱼形饰共有5件器身细长,既似鱼形又像柳叶,小型的金箔鱼形饰与大号接近,长度略小,有的表面无纹饰,鱼形饰上上端均有一圆穿孔,应是作为系掛之用的。可以大致推测,这些小型金箔饰件应是附着在其他器物上的饰品。在二号坑出土的一棵小神树的树枝上包裹有金箔,这些金箔饰件也许就是神树上的掛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