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标签:
转载 |
分类: 雕塑 |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佛坐像
盛唐(8世纪前期)
像高120.5厘米
底座高60厘米
社会征集
佛像结双跏趺坐于八角形束腰莲座上,双手残断,当作说法印。采用唐代佛像常用的螺发高肉髻,脸颊丰满圆润,着通肩式袈裟,裙裾覆垂于台座,衣纹流畅而有韵律感,莲瓣宽厚饱满,刀法刚劲。整体雕刻精湛,成熟稳重,体现盛唐时期的雍容典雅与宏伟气势。![[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菩萨残像
盛唐(8世纪)
高50厘米 宽25厘米 厚11厘米
2000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
该像发辫垂覆,袒胸露腹,饰桃形项圈,帔帛绕身,璎珞垂下于腹前,穿璧呈“X”形。
唐代佛教造像中最具艺术美感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各类菩萨像。此件虽残,仍能彰显出唐代菩萨造像的雍容华贵与丰腴之美,为典型的盛唐菩萨像。
菩萨残像
盛唐(8世纪)
高47厘米 宽22厘米 厚13厘米
2000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
该菩萨姿态呈S形曲体站立,鬓发垂至两肩,袒胸露腹,颈饰项圈,帔帛绕身,连珠璎珞从两肩垂挂至腹前交叉,装饰华丽。
整尊残件可隐约透见西方艺术传统的影响,肌肉健硕,可见盛唐丰腴之美,具有较强的写实主义风格。从风格判断为7世纪末8世纪初制作。
当属盛唐时期作品。20世纪30年代被盗。
佛坐像
唐高101厘米 宽56厘米 厚56厘米
1958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
该佛像螺发高肉髻,面相丰满圆润,呈微笑状。身着双领下垂袈裟,胸口露出僧祇支,系绅带。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抚膝,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台座上。
整座造像气势恢宏,衣纹与佛莲座瓣刚劲流畅,彰显大唐自信的精神。
大势至菩萨像
唐
高88.5厘米 宽44厘米 厚45厘米
2000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
菩萨面部丰满圆润,肌肉写实,身饰项圈,帔帛与璎珞;腰束大裙,腰部细窄而鼓腹,半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台座上。宽大轻薄的裙裾覆盖莲台,衣纹简练流畅,莲瓣刚劲有力,呈现了盛唐雍容华贵的菩萨姿态。
该菩萨发髻中间饰宝瓶,可知此尊是与观音菩萨相对应的大势至菩萨,与主尊阿弥陀佛并称为“西方三圣”。半结跏趺坐姿(或曰“舒相坐”)菩萨形象很可能是玄奘传来的新样式之一,更具自由张力与世俗化特征,初唐时开始流行。
大势至菩萨像
唐
高88.5厘米 宽44厘米 厚45厘米
2000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
菩萨面部丰满圆润,肌肉写实,身饰项圈,帔帛与璎珞;腰束大裙,腰部细窄而鼓腹,半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台座上。宽大轻薄的裙裾覆盖莲台,衣纹简练流畅,莲瓣刚劲有力,呈现了盛唐雍容华贵的菩萨姿态。
该菩萨发髻中间饰宝瓶,可知此尊是与观音菩萨相对应的大势至菩萨,与主尊阿弥陀佛并称为“西方三圣”。半结跏趺坐姿(或曰“舒相坐”)菩萨形象很可能是玄奘传来的新样式之一,更具自由张力与世俗化特征,初唐时开始流行。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观音菩萨像
唐
高71厘米 宽34.5厘米 厚34.5厘米
2000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
该菩萨残损,头顶高髻,发辫披肩,脸颊丰满圆润,身绕帔帛,项饰、璎珞华丽,腰间束大裙,半跏坐于束腰莲花台座上。
宽大轻薄的裙裾覆垂于莲台,衣纹简约有韵律。腰部细窄而匀称自然,空间感表现得极为紧凑。从体态来看,整体上成熟稳重,又彰显盛唐的雍容自信与恢弘气度。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菩萨头像
盛唐(8世纪)
高65厘米 宽41.5厘米 厚27厘米
2000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
该菩萨像半身残损,戴头箍,面相饱满方圆,双目低垂,神态典雅,充满静谧与庄严气象,雕刻精湛,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水准的造像作品。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菩萨半跏残像
唐
高61.5厘米 宽39厘米 厚36.5厘米
2000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
该菩萨头部残损,袒露上身,身绕帔帛,佩项饰与璎珞,神采光华。腰束大裙,半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座上。宽大轻薄的裙裾覆盖莲台,衣纹简练而有规则,体态清秀而又雍容大气。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佛头像
唐
高39厘米 宽25.5厘米 厚28.2厘米
2000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
该造像高肉髻,螺发,面相丰腴圆润,呈冥想之态,形神俱佳,显示了初唐高超的雕刻工艺。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千佛残件
唐
高57厘米 宽46厘米 厚19.5厘米
2000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残块,为奉先寺遗址出土的多件造像碑断块之一。百十个圆拱型小佛龛整齐排列,内均雕刻一高3.5厘米的结跏趺坐佛像,服饰、造型、手势几近相同,均高肉髻,双目微闭,着袒右肩袈裟,双手施禅定印,神态肃穆温和。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奉先寺某僧幢
唐 贞元十八年(802年)
幢高140.5厘米 直径37厘米 幅宽13.5-15.5厘米
底座(后加)高25.4厘米 长51.1厘米 宽50.6厘米
20世纪60年代初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
该幢为八棱形柱体,上部残损,经题不存,楣行行首残缺,楷书。该幢因顶部残损缺字,故被立幢者僧名不详,仅知初住天宫寺。天宫寺为隋至初唐东都洛阳的一座名寺。撰文并书幢者文皎,系圣善寺沙门。
奉先寺遗址北半部,现存一塔丘,应是幢记中所称“塔院”。此幢是奉先寺出土的与奉先寺有关的唯一唐代纪年文物。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龙门石窟与唐代密教
密教是佛教信仰中一种特殊的修行路经,以手结契印、口诵真言陀罗尼与身作观想图像为重要特征,其图像吸收了婆罗门教的诸多神祇。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密集思想已在中国传译,密教护法诸天形象也零星出现。初盛唐时期,密教思想逐渐兴起,尤其是玄宗开宝至代宗大历年间,以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为首的僧团开创了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
宝冠或菩萨装宝冠是密教佛像的典型特征之一。武则天时期密教经典的翻译大部分在都城洛阳进行。龙门的密教造像上限到唐高宗晚期,绝大部分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作品,这很可能与密教经典宣扬观音佛王信仰有关。龙门东山擂鼓台南北二洞、万佛洞,以及龙门西山初唐窟龛皆为典型的密教风格造像龛。
宝冠菩萨头像
唐
高17厘米 宽13.5厘米 厚11厘米
2000年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区窟前建筑遗址出土
该菩萨头像面容丰满,双眼低垂,头戴宝冠,冠下饰联珠纹,神态静寂庄严。
根据学者研究,该宝冠菩萨头像样式反比例与擂鼓台南洞龛壁上菩萨像基本一致,应是初唐密教造像,有可能凿取于此。这类像究竟是菩萨像还是佛像,学界仍存有争议。
宝冠菩萨头像
唐
高19.4厘米 宽10.6厘米 厚9.5厘米
2000年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区窟前建筑遗址出土
该像头戴华丽璎珞连珠宝冠。面相丰腴圆润,双目低垂,宝冠下露出联珠纹装饰,属密教造像系统。
宝冠菩萨坐像
唐
高45厘米 宽23.5厘米 厚14.5厘米
2000年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区窟前建筑遗址出土
该造像保存较完整,自然断裂。菩萨头戴高冠,冠上饰联珠纹。方额广颐,面向安详,长耳下坠,耳珰垂于肩上。颈佩华丽项饰和璎珞,璎珞在腹前交叉呈“X”状,结双跏趺坐,双手做禅定印。下方为半圆仰莲座,表面刻两层莲瓣。
菩萨头像
唐
高19厘米 宽11厘米 厚11厘米
2008年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区窟前建筑遗址出土
束高发髻,脸容端庄祥和。出土时带有蓝色彩绘,现仅存头顶发髻处可见淡蓝色彩。
菩萨头像
盛唐
高39厘米 宽19厘米 厚20厘米
2008年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区窟前建筑遗址出土
该菩萨头部残损,面庞丰满圆润,双目微闭,神态安详。
灯座
唐
高62厘米 上部仰莲直径26厘米 下部仰莲直径29.5厘米
2013年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区窟前建筑遗址出土
由中间八棱柱和上下各一仰莲座组成,上下灯座浮雕多层莲瓣,棱柱顶端设榫,插入上部仰莲座底之卯眼中,灯柱上刻有繁复精美的花纹。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金刚力士头像
盛唐
高25厘米 宽14厘米 厚15.5厘米
1987年龙门石窟西山火烧洞前出土
该造像稍残,束高发,怒目圆睁,显示出唐代力士威猛风貌。其外表较天授元年(690年)到神龙元年(705年)营造的力士像更具力量感,而与惠简洞北托钵佛龛(第563龛)北壁力士像接近,可推定为8世纪的作品。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菩萨头像
北魏晚期(495-534年)
高40厘米 宽21厘米 后9厘米
1988年龙门石窟西山火山洞前出土
该菩萨像束发,身半侧,面型细窄,眉眼高挑,鼻梁挺直,胸饰项圈,肩挂披巾,右手执莲于右肩前,仪态娴雅,属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流行的秀骨清像风格。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菩萨头像
北魏晚期(495-534年)
高19厘米 宽11.5厘米 厚8.5厘米
1987年龙门石窟西山火烧洞前出土
该菩萨面目俊秀含蓄,呈闭目沉思冥想之态,头戴宝冠,冠中间饰一自空而下的飞天,两侧为相对的飞天,装饰极为独特,表现出北魏晚期的清秀风格,雕刻精湛。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转载]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四佛造像塔段
唐 大中四年(850年)
高59厘米 直径60厘米
1989年龙门石窟西山宾阳洞附近出土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塔段是为洛阳圣善寺僧怀泽位于龙门天竺寺东北的墓地所立的幢塔基座,由门人比丘绍明造立于唐大中四年(850年)塔段为矮状圆柱体,形制中西风格结合。
塔段上部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大轮金刚陀罗尼经》《心中心真言》和《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下部四面凿尖拱形造像龛,龛间线刻菩提树。正面龛内雕中央婆娑世界释迦牟尼佛,左右为胡跪捧莲供养菩萨,龛外两侧各刻披铠甲双手按剑立于须弥山石座上的天王。左侧龛内为西方净土世界阿弥陀佛;右侧龛内刻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背面龛内刻未来佛弥勒。
金刚力士像
唐
高136厘米 宽54厘米 厚26.5厘米
1953年龙门石窟西山路洞前出土
该尊力士造像为典型盛唐作品。头上绾髻,额头中央隆起,上身筋骨暴起,下身裙裳飘动,呈怒目圆睁之状,给人以摧破的气势感。这种造型与武则天后期开凿东山莲花洞(第2211窟)及高平郡王洞(第2144窟)力士像接近。龙门石窟力士造像多塑于窟外两侧,形象十分丰富。
佛头像
北魏 景明三年(502年)
高32厘米 宽14厘米 厚12.5厘米
原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高树等造像龛佛头2005年10月回归龙门石窟
佛像头部表面局部有锈蚀,头上高肉髻,波状发纹,眉间有白毫相,脸型修长,五官清秀,刀法刚健有力,颈下保存一部分斜披袈裟之襟缘,系北魏后期龙门佛教造像艺术“ 秀骨清像”的范例。
20世纪初期被盗凿,运往法国,后流落比利时,1991年由美籍华人陈哲敬收藏。1992年经专家确认为古阳洞北壁高树解伯都等三十二人造像龛主尊的头部,该龛造像题记为龙门二十品之一。
石雕四龙托莲座
唐
高24-28厘米 上部仰莲座直径33厘米
2000年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区窟前建筑遗址出土
该残部以四龙托仰莲瓣台座为造型。四龙均昂首紧靠圆柱,前爪上举,龙角须发后扬,额骨凸出,双目怒睁,阔嘴含珠,獠牙毕露,身侧龙鳞鲜明,神威湛然。这类四龙托莲台座很可能是寺院灯台类器物的残件。
范家婆造像龛
唐
高54厘米 宽47厘米 厚15厘米
1992年龙门石窟西山29号龛
该龛原镶嵌在龙门石窟西山第29窟前室南壁,出土时左上角断开,现已修复。龛内造一佛二菩萨,三尊造像面部均残破,主尊结跏趺坐,二胁侍菩萨站立于莲台上。龛下长方格内中间为博山炉,两侧各一狮子一供养人。佛龛与洞窟同是盛唐时期的作品。
李夫人墓碑
唐
底座:高17.5厘米 宽36厘米 厚40厘米
碑身:高62.5厘米 宽33.5厘米 厚11厘米
1985年龙门石窟西山出土
该碑为螭首龟趺座碑,由碑首、碑身和底座三部分组成。碑立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74年),碑额题刻“大唐故李夫人至碑记”。碑文记述了陇西李夫人窦氏家世和生平事迹,身后葬于龙门。
狮子像
唐
高55厘米 宽39厘米 厚28厘米
2000年龙门石窟西山清明寺
20世纪30年代被盗
1968年上海博物馆送还
狮子头部稍扭向左侧张望、前腿伸开呈蹲坐状。腿下段、身体胸部以后缺失,怒目、口微张,露齿,威武雄壮,胸部和两肩肌肉隆起,造型稳重。
原为龙门清明寺(557窟)南壁狮子,上世纪30年代被盗凿,后藏于上海博物馆。1968年经双方协商,上海博物馆主动将此尊狮子归还龙门文物保管所。
天王头像
盛唐
高35厘米 宽19厘米 厚16.5厘米
2005年10月回归龙门石窟
该头像保存完整。两眼珠故出,神气十足,属于典型盛唐样式。经对比资料考证,此件很可能是第1524窟中两件流失的天王头像之一,另一件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观音菩萨头像
唐
高37厘米 宽17厘米 厚16.5厘米
2005年10月回归龙门石窟
该尊造像头顶挽高发髻,髻前饰化佛,脸型丰腴适中,五官匀称,神态静穆端庄。
20世纪30年代被盗,20世纪80年代美籍华人陈哲敬收藏,1992年确认位置在第1524窟(火顶洞)北壁,是正壁主佛的左胁侍菩萨,堪称唐代佛教造像的杰作之一。
摩诃迦叶罗汉像
初唐(618-712年)
高85厘米 宽56厘米 厚7厘米
原龙门石窟东山看经寺洞南壁罗汉像
2001年4月回归龙门石窟
该迦叶像高鼻深目,颧骨突出,阔嘴大耳,宽袍大袖,衣纹清晰,双手持莲。据研究,此像为龙门石窟东山唐代看经寺(第2194窟)南壁西起第一身罗汉,为佛弟子迦叶像。
该造像于1936年到1940年之间被盗,几经流转,1978年由加拿大收藏家赫尔曼·利维捐赠给加拿大国立艺术馆。2001年加拿大国立艺术馆决定将此被盗迦叶像无偿送还中国,这是龙门石窟通过国际合作渠道回归的第一件流散珍贵文物。
优填王造像
优填王像相传为古印度赏弥国的优填王因思慕释迦佛而以旃檀造释迦像,玄奘摹刻该旃檀像并带回大唐。优填王像主要流行于初唐七世纪中期。近代学者汤用彤先生曾言:“立塔则称道阿育,画像必本诸优填”。
龙门石窟优填王像至少有四十二处共七十尊以上,属全国之最。最早纪年是永辉六年(655年),最晚纪年是调露二年(680年),多集中在敬善寺区。龙门优填王像均为摩仿玄奘大师带回印度蓝本所刊刻,具有印度笈多薄衣贴体的艺术风格,反映了龙门初唐石窟艺术与中印文化交流的关系。
优填王造像
初唐
高114厘米 宽54厘米 厚41厘米
1980年龙门石窟西山敬善寺洞附近发现
此尊优填王瑞像高肉髻,身着薄衣右袒,倚坐在素面方座上,双足踏在莲台上。这种造像多与窟龛分开制作,像成后置入,因此绝大多数被盗,现存甚少。造像薄衣贴体,衣纹极简,具有印度笈多式风格。
佛坐像
盛唐
像高170厘米 宽165厘米 厚72.5厘米
座高87.5厘米 宽108厘米 后85厘米
社会征集
该佛像结双跏趺坐于八角形束腰莲座上,肉髻螺发,脸颊丰满圆润,着通肩式袈裟,裙裾覆垂于台座,衣纹刚劲而有节奏。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抚膝。
整座佛像成熟稳重,在吸收外来风格的基础上赋予中国形神兼备的艺术精神,展现了盛唐的自信与恢弘气度。
佛头像
唐
高17.5厘米 宽13厘米 厚13厘米
2007年龙门石窟东山香山寺遗址出土
该造像低矮肉髻,右旋螺发,脸部丰满,呈低眉冥想之姿,呈现自信觉悟姿态。
唐代经幢信仰及其艺术
佛教经幢一般是指书写经文的八棱石刻,多雕刻密教陀罗尼经典,以唐初佛陀波利译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最多。据译本所载,此经可拔济众生于恶道,以满足人们摆脱地狱恐惧的需要。这种“破地狱”思想是尊胜陀罗尼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佛顶尊胜咒及其经幢崇拜是唐代佛教最为流行、最具普遍意义的大众信仰形式。据其功能经幢可分为寺幢、墓幢、水幢与路幢等多种。盛中唐时期,经幢受佛教密宗的影响而盛行。唐代石幢也经历了由初期的简洁向中晚唐多层且雕饰繁复的演变过程,许多经幢也可反映一地之文学、书法、风俗及其信仰。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珪和尚功德幢
唐 开元十三年(725年)
高136厘米 直径43厘米 面幅宽11.5-12.5厘米
社会征集
该幢为八面体,幢柱顶端浮雕四佛坐像与四菩萨立像相间排列,且每尊像右上方均刻有题名。依逆时针方向排列分别为:天鼓音佛、弥勒菩萨、阿弥陀佛、文殊菩萨、宝生佛、普贤菩萨、阿閦毗佛、观自在菩萨。该佛菩萨组合与密宗创始人之一善无畏著《大日经义轨》所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的正方四佛、隅角四菩萨完全相同。此经幢图像是研究盛唐密教思想传播的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该经幢首行:“大唐中岳东闲居寺故大德珪和尚德幢。”署名:“弟子大敬爱寺沙门智严立庙叙文。”据幢文可知,元珪是盛唐著名禅师,圆寂后其弟子智严感念师恩,修建此幢,奉敬于龙门东万安山附近寺院之内。
安思泰石塔
唐 长安三年(703年)
高164.5厘米 宽40厘米 厚37厘米
社会征集
该塔为密檐式四层方塔,塔刹为宝珠形,环以山花蕉叶。第一层塔身正面刻尖拱坐佛龛,内刻阿弥陀坐像一尊,两侧各刻一方形附龛,造供养像跪于龛底。龛下题记文曰:“清信佛弟子安思泰一心供养十方诸佛、一切贤圣。”石塔二层以上则略事雕凿而未行修磨,在艺术效果上,整座石塔给人古朴刚健之感。
据刻于塔基右侧的《安思泰浮图铭记》可知,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唐代粟特人安思泰为自己的“七世先亡”建造了这座石塔。他在龙门造此石塔并刊经的行为,说明洛阳一带动迁的粟特人多有皈依佛教者,可见洛阳佛教文化的繁盛。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有菩萨装饰的宝冠佛像三尊,原皆属于龙门附近的某寺院,此像即为其中之一。20世纪初此像已由附近寺院移至龙门东山密教洞窟擂鼓台南洞中央。三座造像皆庄严华丽,形体高大,气势恢宏,雕刻尽显初盛唐佛像刚强雄健之姿,同时又是佛教新思潮新风格影响下的密教造像艺术。此类宝冠佛圆雕造像与龙门石窟擂鼓台北洞(第5窟)高浮雕主尊宝冠佛像基本相似,此窟内前壁南北侧雕有八臂观音、四臂十一面观音各一尊,显示了密教神变思想与图像艺术的影响。此外龙门石窟还有初唐时期的千手千眼观音像,也反映了密教信仰与艺术在龙门的传播。
宝冠佛坐像
初唐(7世纪末至8世纪初)
像高239厘米 宽162厘米 厚104厘米
底座高87厘米 宽168厘米 厚121厘米
该佛像头戴宝冠,饰右旋螺发,冠上浮雕莲花、宝珠、祥云等纹饰;身着外来风浓郁的袒右袈裟,饰项圈、宝珠臂钏,结双跏趺坐于长方形须弥台座上;须弥座束腰部雕刻天王像。
7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不断吸收融合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全新的佛教流派——密教,佛教图像艺术由此更加变化万千。隋唐时期,佛教掀起第二次东传热潮,诸多外国来华传教僧与汉地西行求法僧获得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大力支持,翻译了大量密教陀罗尼经典并流通传播,“神变”思想浓郁与形象丰富多元的密教艺术兴起,菩萨装大日如来、五方佛像于十一面观音、六臂如意轮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变化观音形象以及三头六臂忿怒明王等图像逐渐流行。据盛唐著名天文学与佛学家僧一行整理的《大日经疏》卷四载:“观作宝莲华台,宝王宫殿,于中敷座,座上置白莲花台,以阿字门转作大日如来身,如阎浮檀紫磨金色,如菩萨像,首戴发髻,犹如冠形,通身放种种色光,被绡縠衣。”此件龙门宝冠佛像与经疏所载佛像特征颇为相似,或为密教主尊大如来佛。
134号造像龛 3D复制品
北魏晚期(495~534年)
高275厘米 宽220厘米 深120厘米
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北壁
此为尖拱形龛,龛内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装饰尽管仍含有坐佛、飞天、火焰等犍陀罗艺术色彩元素,但释迦主尊已改着褒衣博带的双领垂肩式佛衣,下摆密褶稠叠。龛楣正中有一尖拱二佛龛,佛像也着褒衣博带式袈裟。此为孝文帝汉化改革后龙门造像服饰的一代新风,表明北魏造像进入了全面汉化的时代。这很可能是接受了南朝文化与佛教艺术的影响。
杨大眼造像龛 3D复制品
北魏(386~534年)
高275厘米 宽228厘米 深120厘米
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北壁
该造像龛为尖楣圆拱形,龛内雕刻一佛二菩萨,主佛着西域式佛衣,施禅定印,结跏趺坐,背光含有坐佛、飞天、火焰数层装饰内容。雕刻手法凝重迟滞,郁郁沉静,具有鲜明的犍陀罗艺术遗风。残存主佛脸型瘦长,略呈微笑状,属于典型受南朝影响的“秀骨清像”式风格。龛楣中间浅雕庑殿顶屋形建筑是典型的汉地装饰题材,反映了迁都洛阳后北魏佛教艺术接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龛主杨大眼是北魏名将,此龛乃其为孝文帝祈福所造。
魏灵藏造像龛 3D复制品
北魏(398~534年)
高275厘米 宽244厘米 深120厘米
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北壁
此龛与杨大眼龛一样具有浓厚的犍陀罗艺术风格。本尊背光间刻有最早出现于龙门的维摩变造像,维摩居士手执塵尾,弹指论道,反映了南朝玄学形象的维摩洁为北魏社会所崇尚。龛楣刻牵华绳童子像十一身,其渊源是古希腊、罗马的花童图像,自犍陀罗艺术转化而来。龛中间饰龙纹与狮子。龛下槛内供养人造像作褒衣博带的汉族服饰,亦民族融合与南北文化交融的体现。龛右侧造像题记亦为魏碑名品之一。
始平公造像龛 3D复制品
北魏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
高275厘米 宽248厘米 深120厘米
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北壁
该龛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式组合,主佛着右袒式袈裟,肩外加偏衫,具有中亚服饰特征,二菩萨胁侍两侧。龛楣镌刻华丽的璎珞华绳,拱柱雕出承托的四臂力士,其形象可追溯至希腊神庙建筑中的柱像,下槛密雕西亚风格的缠枝纹图案,具有犍陀罗高浮雕造型的浓郁风格;重层下槛内供养人造像则均着夹领小袖的鲜卑式服饰,由此可见在佛教艺术领域内西域文化与鲜卑早期文化的融合现象。龛右侧造像题记则为标准的魏碑书法。
观世音像龛 现状与虚拟还原3D模型
唐
高112厘米 宽65厘米 深30厘米
西山万佛洞前室南壁
该观世音像龛位于龙门西山万佛洞前室南壁,身姿婀娜,雕刻细腻,是“龙门最美观世音”。可惜的是其发髻以下至鼻子以上部位遭到破坏,
这个展览展品都来自龙门石窟研究院,文字来自展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