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说中学时老师在课堂上讲到鲁迅的某一句话,分析了半节课,讲得特别深刻。他问鲁迅当时写这句话时,真的想到这么多吗?我笑了笑回答道,一位作家写了一篇文章,就像种菜人种了一颗菜。他种菜的时候,是不会考虑做菜人是会怎么做这颗菜的。这颗菜被卖出去了,清炒、做汤、涮锅、凉拌,做成各种美味,那都是后来者的权利,种菜人会指挥做菜人该怎么做菜吗?一篇文章也一样,没有必要去追问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必责怪读者是否曲解了作者最初的本意。当作品进入公共领域,就成了公共思想财富,它的内涵和外延事实上也就脱离了作者的控制,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解读。也许作者有作者的想法,但读者有读者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正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创作,才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