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徽宗诗歌研究  文/张汝佳

(2015-10-10 07:05:32)
标签:

文化

艺术

分类: 艺文志

宋徽宗诗歌研究

文/张汝佳


  徽宗时期,党竞斗争激烈,文人地位普遍下降,诗歌创作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是仍然存在一批位居高位的诗人,他们紧紧围绕皇帝,形成一个以精雕细琢、富丽华美为主导倾向的庙堂御用诗人群体。其中,宋徽宗本人的诗歌创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为该群体的核心,这尤其体现在对宫词与道乐诗的开拓上。


  徽宗时期,新党上台执政,对旧党展开空前的打击与压制,政治迫害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伴随党禁之争的白热化,朝廷相继颁行书籍禁毁诏令,《宋史·本纪第十九徽宗一》记载:“乙亥,诏毁刊行《唐鉴》并三苏、秦、黄等文集。”明令禁毁苏轼、黄庭坚等元祐党人的诗文集,党锢斗争所导致的艰难社会文化环境,由此可见一斑。

  诗歌发展至徽宗,面临一个相当困扰的创造环境,这一时期的诗人,承受着来自朝廷、理念乃至物质生存条件等多方面的压力。天水一朝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得到极大的尊崇与敬重,甚至公然提出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口号。(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2《职役一》)诗人作为精神文明的代表与典范,往往集官僚、精英与知识分子为一体,享受一种极其优渥的待遇。及至徽宗,文士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其中一部分文人遭受党禁之争的牵累,虽步入仕途,却一再被贬被黜,比如围绕苏轼身旁的诗人群体,苏门六君子中的张耒,“门人张耒知颍州,闻坡卒,出己俸于荐福禅寺修供,以致师尊之哀。乃遭论列,责授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以及苏轼之子苏过,“初监太原府税,次知颍昌府郾城县,皆以法令罢。” (《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苏轼(子过)传);更多的文人则转而接受黄庭坚的理念,抱持一种避祸心态,或遁入空门、或远世隐居。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文人多数远离政治核心,居于社会的底层地位;但是,仍存在一批位居高位、备受恩宠,以皇帝为核心的宫廷诗人。

  注意的是,赵佶虽出于打击旧党的政治目的,一度颁发针对苏轼、黄庭坚等元祐党人的禁毁诏令,但他本人却热衷于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层面的创造活动,并屡屡举行诗歌唱和活动,从而形成了一个以皇帝为中心,包括蔡京、王安中在内,以精雕细琢、富丽堂皇为艺术特色的庙堂御用诗人群体。

  宋徽宗在该诗人群体中不仅处于核心的引导位置,而且就诗歌造诣来说,艺术成果最大、水平最高,在宫体诗、道乐诗的创作领域均有不俗的突破与拓展,甚至可以说是宣和年间宫廷诗的代表诗人。这一点,在以往以帝王为中心的庙堂诗歌的创作活动中是较为罕见的,这与宋徽宗本人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密切相关。这里,就以赵佶为代表的庙堂御用诗人,尤其是宋徽宗本人的诗歌创作展开具体的论述与阐释。

  宋徽宗的诗歌,今散见于《全宋诗》卷一四九一至卷一四九五。除了290首宫词之外,还包括玉清乐十首、上清乐十首、太清乐十首、步虚词十首、散花词十首、白鹤词十首、《长吟玉音金阙步虚》与《步虚词两首》等63首道乐诗。此外,还有60首杂诗,另有两首存目宫词,共413首。

https://mmbiz.qlogo.cn/mmbiz/v8H5ycMe55zlXwTA5GHf7jU46ZaXbrJUUwGNCq965I6ibkOlEx8zichwgE9fE8SrRbibAbYAeibzh8sfq96Nw1icEoA/0?wx_fmt=jpeg 文/张汝佳" TITLE="宋徽宗诗歌研究  文/张汝佳" />
宋徽宗像


  徽宗平生笃信道教,在位期间推崇道教,不但宠信林灵素等道士,并且组织人员编纂道教典籍《政和万寿道藏》,甚至强迫僧侣改奉道教,进一步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


  “徽宗一日问林灵素曰:‘朕昔到青华帝君处,获言改除魔髡,此何谓也?’ 林灵素答曰:‘今通天下之为教者三:曰儒,曰道,曰释而已……佛教最为害道,今纵不可遽灭,合与改正,将佛氏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为尊者,和尚改为德士,皆留发顶冠执简。’徽宗依奏施行。”(《大宋宣和遗事 十九》)


   “(二月)甲子,会道士二千余人于上清宝箓宫,诏通真先生林灵素谕以帝君降临事。辛未,改天宁万寿观为神霄玉清万寿宫。乙亥,幸上清宝箓宫,命林灵素讲道经。”


  “夏四月庚申,帝讽道箓院上章,册己为教主道君皇帝,止于教门章疏内用。”(《宋史 本纪第二十一》)


  此外,赵佶更是宋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与道教信徒的双重身份,反映在诗歌创作中,使得关于宫廷生活与道教相关的题材占据85%以上的篇章。


其一、宫词


  宋徽宗的宫词诗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水准,对这一题材而言,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与进展。

  宫词作为一种诗歌流派,其源头可追溯到先秦,《诗经》中已经出现不少涉及宫廷生活的篇章,《鄘风·君子偕老》中,诗人以细致、优美的笔触不厌其烦地渲染宣姜之美,“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一举奠定了后代宫词以女性视角为主,侧重冠服、容貌描绘的普遍表现手法。

  及至唐代,始以宫词冠名。但是,大多数宫词诗人,比如顾况、王建、张祜等,他们并没有亲身接触了解后宫生活,大都凭借第二手印象与材料进行大而泛之的再次创造,内容往往摆脱不了宫怨、帝王、妃嫔等等套路,欠缺真实感与新鲜度,从而导致了程式化与模式化的僵固倾向,新奇、出彩的作品寥寥无几。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薛逢《宫词》)


  相形之下,身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比起之前的诗人,宋徽宗显然具备一种天生的身份优势。较之前人,赵佶的宫词有着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主角由妃嫔宫娥帝王转变为诗人本身


  之前的宫词大都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力求如实客观地再现后宫生活。他们以第三者的立场观照宫廷生活,与作品中的主角保持一定的距离。赵佶则不同,他首次打破了宫词中以妃嫔宫娥帝王为主角的传统,直接引“我”入诗。不管是直接叙述朝务宫廷生活,还是间接的写景状物,诗中处处有一个主观的“我”的存在。

  前者如:


  万国升平庆有年,九重荣盛百珍全。民间财货虽丰富,未识新颁大观钱。(第2组第14首)

  三省居常有进呈,早临崇政接群英。太官赐食移清漏,门外将交五马声。(第3组第2首)


  后者如:


  洛阳近进牡丹栽,小字牌分品格来。魏紫姚黄知几许,中春相继奏花开。(第2组第4首)

  禁宫春色最妖妍,桃李扶疏满眼前。斗草踏青携伴侣,更寻何处画图仙。(第1组第99首)


  诗人以真切、客观的口吻再现了宣和年间皇族宫廷的林林种种,内中涉及器物、风俗以及女性的妆容、服饰等等,不仅带来了艺术上的审美愉悦,而且对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北宋风土风情,尤其是上层贵族的日常起居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部分涉及军国朝政的宫词,还具备史诗的参照意义。


二、道家审美倾向的体现


  身为一名虔诚的道家信奉者,宋徽宗深受道教的熏陶,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一系列重道轻释的举动,同时,也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中。


第一、自然美

  赵佶以“神”为美。“‘神者, 道也。入则为神明, 出则为文章, 皆道之小成也。’它不仅认为神即是道,同时认为包括文章在内的艺术创作、艺术美都是神性美(亦即‘道美’)的外化表现,是‘道之小成’。”

  道家崇尚自然,表现在宫词中,出现大量的自然景物入诗。之前的诗人往往有意择取绮丽字眼、刻意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皇家气象。


  “蓬莱正殿压金鳌,红日初生碧海涛。闲著五门遥北望,柘黄新帕御床高。”(王建《宫词一百首》第一)


  徽宗则是外平淡而内华美,所选择的意象虽属寻常自然风物,字里行间却洋溢一种丰美优雅的贵族韵致。


  “春朝小雨乍新晴,祥蔼匀收洞宇明。严警不闻人一语,海棠枝上晓莺声。”(第1组第3首)


  诗中的“小雨”“海棠”“晓莺”均属随处可见的普通意象,一经诗人妙手组合,顿显皇室气息。


第二、传神写照

  由“以神为美”的道家美学出发,徽宗进一步延伸出对“机”的把握与领悟。他认为“把握了道之机,即把握了事物隐微的关键”,表现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强调“创作的发动需要主体抓住最能显示客体精神风貌的关键”,即所谓的“传神写照”。

https://mmbiz.qlogo.cn/mmbiz/v8H5ycMe55zlXwTA5GHf7jU46ZaXbrJU9qXWHmMNicc8u2rujw1ib5qSX5mcx9qpYu1lD8cyaRPf3fibmWcKZ2hpA/0?wx_fmt=jpeg 文/张汝佳" TITLE="宋徽宗诗歌研究  文/张汝佳" />
宋·赵佶《听琴图》 绢本设色 147.2cm×5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擅长抓取一个饶有兴味的画面或场景片段,借由平平常常的意象,独具匠心,营造一种优美意境,华贵中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梨花如雪照庭隅,魄月沦精上海初。禁鼓方传官漏闭,嫔嫱相拉夜看书。”(第1组第16首)


第三、引日常生活入诗,通俗化的趋势

  就这一点而言,受到了中唐以来,诗歌生活化、世俗化倾向的影响。不但在内容上趋于生活化,体现在艺术手法上,则是运用细节描写,赋予了宫词以鲜艳的色彩与具象可感的客观情态。


  “近密临堤下钓钩,曲池人静不惊鹂。锦鳞才得山呼进,银碗重重赐与优。”(第2组第8首)


其二、道乐诗


  宋徽宗不但大力修筑道观,编纂道教典籍,而且亲自创作道乐诗。他笔下的道乐诗并非一味说教,相反,而是以鲜活丰美的意象取代枯燥的教义阐释,从而冲淡了原有的宗教意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佳气青葱覆紫空,青精羽驾命元童。逆风浩荡三千里,七返香烟处处通。”(《上清》乐组诗第8首)


  白鹤词更是一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的状物诗,诗中对白鹤的神态、形貌进行淋漓尽致的描绘,


  “白毛鲜洁映霜华,丹顶分明夺绛纱。千六百年神气就,飞鸣长伴玉仙家。”(《白鹤词》组诗第8首)


其三、杂诗


  现存宋徽宗的60首杂诗中,可大致划分为题画诗,君臣酬唱诗,咏物诗,感怀诗,闲吟诗,颂,杂诗等七大类。其中,包括11首题画诗,13首君臣酬唱联句诗,13首咏物诗,13首感怀诗,2首闲吟诗,1首颂,4首杂诗。

  就数量而言,酬唱、咏物、感怀诗的数目最多,题画诗次之,闲吟、颂、杂诗又次之。

  宋徽宗虽在军国政务上颇受后人诟病,但他本人的艺术造诣是不可否认的,举凡音乐、绘画、书法等等,均达到了一个极其高妙的水准,由此催生的一大批题画诗,不但在书法艺术上备受推崇,诗歌本身亦构成画卷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楼台影里和风暖,弦管声中瑞日长。从听娇鹦说来路,莫教蜂蝶损浓芳。”(《题梨花图》)


  感怀诗除了5首悼念先皇的《泰陵挽词》之外,余下诗作大都是北狩之后的作品,内容多涉及山河破碎、家国倾覆之悲,字字沉痛、悲怆入骨,相比前期的闲适之作,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无华,具备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在北题壁》)


  徽宗虽下诏禁毁诗歌,但是他本人却热衷诗歌创作,为此屡屡召开宴会。所流传下来的酬唱诗,内容与宴饮游乐相关,千篇一律,多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缺乏思想与艺术上的新意。


  “金明春色正芳妍,修禊佳辰集众贤。久矣愆阳罹叹旱,沛然膏雨润农田。乘时剩挟花盈帽,胥乐何辞酒满船。所赖燮调功有自,伫期高廪报丰年。”(《上巳日赐太师》)

  咏物诗堪称赵佶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他笔下的咏物诗,大都涉及花鸟木石,较少出现人工之物,这正是道教自然美学观念的一个侧面反映。


  “出谷传声美,迁乔立志高。故教桃竹映,不使近蓬藳。”(《桃竹黄莺》)


  闲吟诗均为日常生活的描绘,艺术手法上接近白居易的闲适诗。杂诗是4首未冠名的诗。颂则是徽宗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完整的四言诗。

  围绕皇帝身旁的御用文人,除了赵佶之外,另有蔡京、王安中等人。他们深受徽宗的熏染,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典丽整饬的诗风,体现了同一创作群体艺术风格上的趋同性。

  总之,徽宗一朝的诗人面临一个艰难的创作环境,诗人的地位急剧下降。但是仍有一部分诗人,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典丽诗风的御用诗人群体。其中,宋徽宗本人的诗歌创作取得较高的成就,尤其体现在对宫词与道乐诗的开拓上,此外,他的一部分题画诗、感怀诗、咏物诗亦有可观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