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古维新 气象雄浑 ——曹祐福篆刻印象 文/宗帅

标签:
文化书法人物篆刻杂谈 |
分类: 艺术家 |
尊古维新
——曹祐福篆刻印象
文/宗帅
当下中原印坛,有一批勇开新境的80后,他们刀法纯熟,功夫了得;他们眼光独特,意志坚定,骨子里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锐气;他们的作品更是古雅醇厚,直逼秦汉。
在这些人当中,曹祐福无疑是比较突出的一位。在一年前的“百年西泠·金石华章”西泠印社大型国际篆刻选拔活动中,他一举成为西泠印社新社员。而后他又乘胜追击,以多年临习不辍的钟鼎铭文 、秦诏版文字等入印,稍参已意,加之适当的残破和变化,初步形成了他目前的篆刻风格。
https://mmbiz.qlogo.cn/mmbiz/v8H5ycMe55wHXpdqu0ZfkycDS6PNkTkOE3iapTvtiaRHgZM0aIwFjtRdz5piciaRc15Wky1qS376afXvY4ffCEY9ibw/0
曹祐福
在内行人看来,篆刻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篆刻,一种是刻篆。篆刻者,多参考工具书的篆法或前人造型。刻篆者多有个人篆书体系,刻出来的就是自己篆书的风格。曹祐福当然属于后者,对先秦书法的长期浸淫,数年如一日,这也使得他的篆书已颇具风神,说自成面貌一点也不为过。 总的看来,如果以书法艺术的文人意味、金石气息和美术趣味去审视曹祐福的书作,可以说其长处还是在于拥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和书法语言,当然这也直接决定了他的篆刻面貌。
曹祐福的篆刻作品极具视觉效果,形式感强,内在蕴含也很丰富。他在入印文字的取舍、提炼整合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创作观念和创作意识新颖而又超前,凡是有利于印面的元素他都能信手拈来,为已所用。他的作品反映出的那种出人意料的胆魄与率真,足以让观者心生怜爱。在被其作品的气象和韵味所打动的同时,并为他这种尊古维新的胆识和才情而折服。他的印作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其他任何80后印人的作品所不具备的,这种感觉只属于曹祐福自己。
https://mmbiz.qlogo.cn/mmbiz/v8H5ycMe55wHXpdqu0ZfkycDS6PNkTkOAg6RPHN02N0Kict0ypuVALO3bGzGPic1nntfF95ibLvxnZOWrLZIjarAQ/0
曹祐福
https://mmbiz.qlogo.cn/mmbiz/v8H5ycMe55wHXpdqu0ZfkycDS6PNkTkOhytSpre61Um4r1RzsuDEn88B4S41kfgib4ZLg6x867FB2xibmwBm0W1g/0
曹祐福
纵观曹祐福篆刻新作,不难发现,他特别注重表现印面的气势与章法,追求宽博雄浑的线条意象。尤其是他的写意印风作品,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非常严谨;看似乱头粗服,实则精巧别致;他不以故弄玄虚、无病呻吟为能事,而是以厚积薄发、气象雄浑惊世人。
曹祐福的篆刻在刀法上兼习了齐白石的猛厉和吴昌硕的浑厚,大刀阔斧而又不失笔意的表达。每个印面,篆法烂漫天真,但又能在气息上和谐统一;章法突出疏密对比,排叠错落,虚实相生;独具一格的空间处理、斑驳苍茫的残破效果,又使得整个印面古意盎然。他的用刀个人特色很重,看似猛烈过火,但细品之又觉恰到好处,从容淡定。
郑州晚报资深记者在评论他的印时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是极其中肯的,他说:曹祐福的刀锋下,文字辛辣,多阳刚之美,章法大开大合,疏密对比强烈,揖让之间自然错落,灵动多姿,文字符号感较强。其线条与构图变化丰富,或结字雄肆,用刀酣畅,或笔画细劲坚韧,布局精巧。整体作品风格鲜明,富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及表现力。
其实,早就有人说过,篆刻的创新问题,实质上就是观念更新与时代意识的认同问题。我们对继承与创新的认同,不能只看表面的技法技巧层面,而是应当将其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从精神境界上去寻求突破。曹祐福篆刻作品的背后,流露的是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学习古人,但又有所创新,这实质上也是以古为法、尊古维新的最好诠释。
说到曹祐福,不得不说一下他的佛像印。佛像印到底起源何时,清代以前的篆刻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至少秦汉时期是没有的,但佛像印是由秦汉肖形印转化过来的,这个概念没错。我们目前看到的最早的佛像印来自清代,赵之谦的佛造像边款创作,简明洗练,别开生面;后来的弘一法师直接把佛像刻在印面上,并用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他刻的佛像印空灵而又简淡;来楚生是篆刻大家中刻佛像印最有成就者,他的佛像印,涉猎佛像资料很广泛,而且来楚生书印俱成大家,佛像印也刻得极为上乘,制作系统化,形式规范化 ,对佛像入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来楚生之后,在佛像印领域学者多如牛毛,成者凤毛麟角。对于佛像印的创作,曹祐福早年则是多方取法,删繁就简,转益多师,取精用弘。佛像印的创作难度相对较大,对技法、章法、审美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毕竟,佛像印表达和表现的对象和内容是有特定含义的,一方面要保持篆刻艺术的特性,另一方面又要有精神层次的追求。
直到近年来,曹祐福在佛像印创作中融入历代摩崖石刻、石窟造像、汉画像砖等拓片艺术,始成气候,渐入佳境。在印面上,他力求构图美观,风姿典雅,并在刀法的应用上体现出或苍茫、或古朴、或精巧、或细致的趣味,佛的身姿和组合则根据印面的长短宽窄进行布置。细腻大胆的刀法、流畅的线条、使得他的佛像印空灵而活泛、古朴而典雅。常言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创作,他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融会到每一方佛像印中。
对于佛像印的创作,曹祐福也有他自己的感悟:刻佛像应力追残损,如能漫漶宜佳。过于清晰可辨,精近矫情则丧失朴华天真之气。何觅淳古?另则,就实用角度论之,过于清晰精微者,置于作品上实难融于画面,本为点缀,实为累赘。
佛像印的创作在形式上也分朱文和白文,写实和写意。写实的创作讲究细致、精到的刻画,写意的佛像印创作,讲究只取其形神。和他的其他篆刻作品一样,寥寥几刀,便将佛的形态、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许雄志先生对他的佛像印赞赏有加:祐福所造佛像多有奇思,形虽简而意传神,可谓形神兼备耳。颇为难能可贵也!
河南是个文化大省,高手云集,在这样的环境中,曹祐福的书画印水平正齐头并进。他在篆刻上取得的成就已经有目共睹,他还很年轻,仍在不断探求,不断自我完善。回顾他走过的每一步,使我愈加相信,以他的功力与见识,于日后再开新境,应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