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铁杵磨针》,备课前后 (董凝艺)

(2015-09-27 19:42:46)
标签:

教育

17、《铁杵磨针》,备课前后

 

打来电话

324上午,文君姐打来电话,问:“二年级的课,能上吗?”

我说:“能,幼儿园的课,也没问题!”

这样说,有点夸口,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越是小孩子的课,越能够生发出更多的情趣来。

因为,小孩子,是语言的天使,他们似乎更有一双善于想象、善于飞翔的翅膀。

于是,文君姐说:“那好,你从《小古文一百课》中选一篇,二年级的。”

她还告诉我,是到安徽合肥来上这一节课,活动是安徽省语委办开展的。这节课,本来是邀请她来上的,可是那一天,正好连云港师专二附小请她来,既然分身无术,就把我给“推”到安徽了。

本来,她是从安徽走出来到上海的,而我本是土生土长的连云港人,本来,我们应该立足本土开展工作,可是活动,活动却让我们来个了大调换。真可谓南来北往,东西奔走。

 

写个简介

随后,文君姐通过QQ发来信息,让我在速发一份简介和一张照片。

也许别的人写起简介来洋洋洒洒,可是对我来说,却是最头疼的一件事情。

我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师而已。而简介,却仿佛成了一个标签似的。

可是那边要,你还得写。

于是,写了下面这份已经够长的简介。

陈学壮,1970年出生,从教23年,连云港市“名教师”,全国“新经典﹒育华杯”诵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自2003年起带领学生踏上“经典诵读之旅”以来,在“凤凰语文论坛”、“教育在线”以及个人博客中发表四十余万字的诵读随笔。自2009年开始研读小古文,在朱文君老师的带领下,倾力打造《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新经典特色课程。现在,正围绕新一轮的小古文课程开发、解读以及诵读实践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照片呢,存在家里的电脑里,不多。只好等中午回家时再发了。

发哪一张呢?

嗨,就发那张要杭州育华学校拍那张吧。

 

确定内容

    翻开《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开始选上课的内容。

这本书,从打算编开始,到今年的出炉,长达三年半的时间。里面的篇目早已耳熟能详、出口成诵了。

可是,要从这一百篇中选出适合于公开教学展示的一篇,还是需要认真琢磨琢磨的。

首先我想到内容要有故事性,有故事的内容学生喜欢读啊。哪个学生不喜欢故事呢?

第二要有情趣,有了情趣,利于情感的激活,课也会上得风趣一些。

于是,很快就把课选定了,目标锁定——《磨杵成针》。

 

解读教材

课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对教材的解读了。

落笔之前先是读

解读的第一步,就是读,反复地读,一遍又了遍。

这一篇,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可是,我还是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背。

其实,在最开始读的时候,你关注的只是字间罢了。哪一个字读什么音,是一定要拿捏得准的。

比如“白笑其拙”的“拙”,要读成“zhuō”,这个字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因为根据我们的方言习惯,读起来有点拗口,有些别扭;“还卒业”的“还”应该读“huán”,在这里是“回到山中”的意思。如此等等。

做为老师,你会读了还不算,你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想,如果是他们来读,有哪些生字是他们读时的“拦路虎”呢?

于是,找二年级的老师来问。正圈字了7个生字,两个已经学过的,只读不写的二类字。

7个生字分别是:

      

两个二类字分别是:

 

这样,一共是九个生字。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认识7个生字,不多,任务不重。

 

解解文中关键字

字音的问题解读了。接下来是要解读字义、文义。不管你在教学中要不要引导学生理解,作为老师,解读是必要的。

因为不解,则不能深入,不深入,别不能浅出。

于是解,首先解第一句,我发现真有意思。

你看: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这一句话,有三个名字,分别是溪名、地名和山名。

小溪,叫磨针溪,大山,叫象耳山,磨针溪在象耳山的山脚下,象耳山在眉州这个地方,眉州在哪里呢?上网一查,知道在四川省。

这下子,就明白了。

原来第一句话交代的是地点啊。

接下来看,是这样写的: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你看,主要人物出场了,主要人物是李太白,李太白何许人也。

大诗人李白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你看,在这里是连姓带号一起来称呼他。

细读这一句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发觉小古文真是有意思。你看:

传——世——世间、世上、

————传说

————完成

————放弃

小溪————路过、蹚过

你看,这些字词,在古文中,只用一个字就表达清楚了现代汉语中两个字的意思。古文语言的精炼在某一方面不就体现在用字用词的简洁吗?

除了组组词就能理解的汉字外,另外还有一些词语,你看:

老媪————遇到、碰到

作针————想要、希望

这样的字,是要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意思才会水落石出的。

 

再有一些,古今的字义变化很大,这就是“去、方、卒”,比如:

————离开 

磨铁杵————正在

————完成

————学业

卒业——完成学业——毕业

下面这两个字呢,你看看这三个,找找近义词,再组组词就可以了。

笑其——————笨拙

卒业——————回来、返回    

词语理解,这样一步步,一块块地梳理出来了。

 

说说课文写了啥

字义弄懂了,文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这篇小古语文讲什么呢?如果把它译成现代文,顺理成章可以如下: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的山脚下。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在山中读书,可还没有读完,他就放弃了不读了收拾收拾东西离开象耳山。在经过一条小溪时,太白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棒,他感到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磨铁杵干什么?老婆婆说:我想做一根针。李白听了,就笑话老婆婆太笨了,那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啊?老婆婆说:只要功夫到了,自然磨成了。李白听了,深受感动,“老婆是多么有毅力有决心啊,可是我呢,怎能学着学着却半途而废了呢?这是多么不应该啊。”于是他就重新回到山中,继续学习,直到毕业。

这样写下来,你就会发现,用现代文来表达这个故事,文字是多么冗长啊。而小古文呢?语言却是那样的简练。

简练的语言是多么有物然啊。他可以天马行空,让想象驰骋南北。

在想象中,文中蕴藏着的那些情趣因子就开始发酵了。

不信,你看:

 

瞧,人物称呼知多少?

把文中分成以下三部分,

⒈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⒉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笑其拙。

⒊ 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看看红色的字,你会哑然失笑吧。

怎么一会儿是“李太白”,一会儿是“白”,一会儿又是“太白”呢?

难道他们不是一个人?

非也,这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写《静夜思》的那个大诗人李白啊。

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他还有个号呢,不过,不是QQ号啊。他号称“青莲居士”。

其实说起名字来,哪个人没有名字呢?只是我们对名字缺乏细细的探究罢了。

比如,我们的名字,一般由姓,辈份上的字和名组成。

比如我的名字——陈学壮,“陈”是姓,“学”是辈份上的字,“壮”是名。如果别人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就可以答——陈学壮。如果是长辈,或是同辈份的人称呼我,可以不呼姓,而直呼学壮”,而特别亲近的人,比如说妻子呼我,可以把“学”字也省去,直接叫一个“壮——”字。

大名人诸葛亮呢? “诸葛是复姓,“亮”呢,是名。古人一般还有个字,还有一个号,诸葛亮的字是“孔明”,号“卧龙先生”。如果要查户籍登记姓名,那么,自然要写“诸葛亮”,诸葛亮自己称呼自己呢,则可以称“亮”,如“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同相,根据自己同诸葛亮的亲疏关系,你可以称他“孔明”,称他“卧龙先生”。

那么在这篇小古文中,为什么把称呼一改再改呢。

这就是古文中称呼的一大特点,那就是力求避免重复。让语句的表达变得最为精炼。

而且,这样的称呼,是不能乱换了,不信你换换试试。

“白笑其拙”是不是远远比“李太白笑其拙,或是“太白笑其拙”好啊。

不信的话,你只要把要换的称呼话到句子中一读就知道了。那真是别扭死了。

所以说,哪个地方,该怎么称呼,是有讲究的,要看前后的语句,要看表达的需要,要看你和被称呼人的关系是远还是近。

所以,古人的语句表达力避重复,有一种浓缩之美。

 

且看老妪和老媪

文中还有两处是称呼人物的。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一个是“媪”,一个是“妪”。看到之两个字我不由地想到了“姥”。

这三个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三个字都是女字旁。

什么意思?想想“姥姥”吧,首先年龄要够大,其次称呼的时候要够亲,够敬。

因此“姥”的本意是对年老妇女的俗称。

那“媪”呢?同样是对年老妇女的通称。同样,也含有敬重的意思。

“妪”呢?《说文解字》里说“妪”,母也。本意是母亲,妈妈。

自然“老妪”就是老妈妈。

这样先是称呼“老媪”,后是称呼“老妪”,有区别吗?

当然有,从关系的亲近远疏来看,称呼“老妪”,关系更近了。眼前的不再是一位大众化的老年妇女,而是一位老妈妈。

一位勤快的老妈妈,一位和善的老妈妈,一位语重心长的老妈妈,一位善于点化的老妈妈,一位笑说委婉地劝说太白的老母亲啊。

所以你看,这小小的称呼里,不仅是称呼有了变化,而且,那里面还有情的涌动,那敬重的情感就蕴藏其中。

 

想一想,谁问,是谁?

不仅是称呼如此,文中涉及到人物的地方,也是能省则省,决不啰嗦。

你看: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这在文中是一句话,这句话中,谁“问之?”谁又“曰”?

如果让你把人物给补充出来,你会怎样补呢?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太白)问之,(老媪)曰:欲作针。

你看,无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对于人称都要做到承前省略。在现代文中,如果前面交代了人物的名字,再要出现的时候,一般称呼“他”或“她”,而古文中呢?干脆承前省略,

你想想看,在文中这是第三句话,而李太白这个人物是在第二句出现的,可是习作者还是把它承前略去了。

略去了,并不等于看不懂,相反,一篇文章上下的语句,文意脉气是相通的。紧密地联系了上去,下句中的人称,即使不言你也明白。

这是不是叫心照不宣?

或许还叫心有灵犀,不点而通。

 

“之字竟是一句话

凡是读过文言文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好像文言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之、乎、者、也”上。

你看“之”字排在第一位。

在文言文中,“之”字最关于变化了,一会是“的”,一会是“到”,一会指“他”,一会指物,一会用在什么主谓之间,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什么意思也不用翻译。小小的“之”真是神通广大,千为万化。

这篇小古文中也有一个“之”字,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很多的时候,很多人会认为这个“之”指的是“老媪”,也就是老婆婆。

其实不然,不信的话,你用现代话说说看。

经过小溪时,李白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棒,他感到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 老婆婆说:“我啊,想做一根针。”

问的是什么?是“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原来。“之”所表示的是问的内容,而不是人物啊。

小小的“之”字,在这里竟然表示一句长长的问话。文言的行文干练不就在这里吗?

 

扮成角色说一说

读着读着,我发现文中有一句话很有意思。这句话有着可供师生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

白笑其拙。老妪曰: “功到自然成耳。”

表面上看,李白在笑老婆婆笨,老婆婆呢?只是说了“功到自然成耳。”这样一句话而已。

实际上呢?不是这么简单。

李白在笑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他在笑话老婆婆的时候会说什么?

老婆婆呢,是怎样地说?“功到自然成耳”这句话又可以怎样理解性地发挥?

也许李白会想:“这么粗的铁棒,哪一天才能磨成针啊。”

也许他会想:“这个老婆婆啊,太笨了,针哪里是这样磨出来的!”

也许他还会开玩笑的想:“这个老婆婆,疯了吧,有这样磨针的吗?”

这样想,就会这样说。

老婆婆呢?会怎样地来说呢?

或许,学生会猜到她理直气壮地说。

也许,她会教训李白生气地说。

也许,她是不气不恼,淡淡地说。

或许,她是胸怀大度,微笑着说。

也说,他会不动声色,就那么自自然然地说吧。

这样一想,是不是很有意思,不同的想,不同的说,人物的个性就在想与说中丰满了吧。

于是,我想,在这个环节里,是不是可以让师生扮演角色来说一说呢?

或许,精彩就在分角色的戏说里吧?

 

                  

第二个“耳”字竟是“了”

读古文,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有时会在文中找找相同的那个字,然后推敲那个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这篇文中也有两个相同的字,那就“耳”字。

1、磨针溪,在眉州象山下。

2、老妪曰:“功到自然成。” 

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

很显然,不一样。第一个“耳”, 感觉是大象的耳朵,可能这座山像大象的耳朵一样吧。

第二个“耳”呢。你不能说“功夫到了自然就成了耳朵。”而应该是“功夫到了,自然就磨成针了。”

于是,我想,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说“功到自然成耳”的意思。

然后呢,让学生上下对照两句话,找一找“耳” 的意思。

    老妪曰:“功到自然成。”

老婆婆说:“只要功夫到家,自然就磨成。”

这样一看,就明白了,“耳”字不就是“了”吗?

出乎学生的意料吧。

能够出乎意料好啊,会让你有一份发现的惊喜。

   

文白对读意思明

读文言,想读懂文意很简单,只要文白对读就可以了。

什么叫文白对读呢?就是教师读译作现代文的句子,学生呢,读古文中的句子,两相对应,一读就明。

想想看,学生要仔细地倾听老师读的是什么,读到哪儿了。他细心来听了,然后再来读文中的原句,一听一读,哪里有不明白的道理呢?

只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年级不同,教师读的语气要不同。低年级嘛,你在说的时候要口语化、短语化哟。

这样,孩子听起来明白,亦舒服。

速度呢,可以慢一点儿,慢一点儿,给学生一个“反思回味时间吧。

另外,在说的时候,我还要添加点内容,这样,学生听了会更明白。你看,内容如下: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的山脚下。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山中读书,读着读着,还没有读完,他就放弃不读了,收拾收拾东西离开象耳山。在经过一条小溪时候,他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棒,李白感到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呀老婆婆说:我哪,想做一根针。李白听了,感到不可理解,那么粗的铁棒,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啊?于是就笑老婆婆太笨了,老婆婆却说:只要功夫到家,自然就磨成了。李白听了,深受感动,“老婆婆是这么有毅力有决心,可我呢,怎么能学着学着就放弃了呢?真是不应该啊。”于是他重新回到山中,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

记住啊,是你一句,学生一句,要听得真真切切,要读得扎扎实实在。

 

自由背,引读背

文读通了,意读懂了,接下来就要熟读成诵了。

这个环节,先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去。不过要提醒了下,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背。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想必学生都懂。

这样背,是自己背给自己听。如果背不下去,可以低头看一眼。低头看一眼就是了,千万不要苦思冥想。

做教师的,要掌握火候,要察颜观色。发现大多数的同学基本能背下来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检阅”了。

怎么检阅,也要讲究策略,也要循序渐近。

一开始,可以引读,你背句子前面部分,学生背后半部分。

然后,可以再返过来。

还可以,男生诵前半句,女生背后半句。

背诵的方法多的是,还可以同位互检。你背我听,我背你听。

只是要提醒一下,自然地去背,不要为背而背,非要背得飞快,像放花鞭一样。

在这里,还有必要说明一下的,那就是老师要把握背诵的节奏,你的速度快了,学生也会跟着快,你慢下来,学生自然会慢下来。因为学生诵读是模仿着老师,潜移默化地会跟着老师走。

 

打着节拍来诵读

 

磨杵成针

 

磨针溪,                    逢老媪

在眉州                      方磨铁杵,

象耳山下。                  问之,

世传                        曰:“欲作针。”

李太白                      白笑其拙。

读书山中,                  老妪曰:

未成,                      “功到 / 自然成耳。”

弃去。                      太白 / 感其意,

过小溪,                    还卒业。

 

读小古文,一开始的30篇,句式大多整齐,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七字句,有的整篇一个格式,有的穿插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读多了你就能找到句式特点了,你就能利落地进行段句,把长句段成短句。

这样一变化,你就会发现,句式变短了之后,每一篇都是可以打着拍子诵读的。

于是,这一篇,我也愿这样读着玩。

你可以拍着手,也可以以指敲着桌子,当然也可以以脚踏歌而诵。

或许,要有个快板就好了,你可以把它当山东快书来说。

怎么样?试试看!

 

吟诵方显韵味长

诗,词,古文,读是一个味道,诵是一个味道,吟呢,方显古韵悠悠。

如何吟,诗词的吟讲究平长仄短,小古文的句式不同于诗词。因为诗词的语句大多整齐,而古文的句式多少显得长短不一。

那么,怎么吟?

这就需要调依字行腔。不必像吟诗吟词那么严格地遵守平长仄短的规律。

根据句式长短,根据换气,可以有灵活的变化。

这种长短的变化,不太好用曲谱来表示。所以,就只好用录音的方式来展示了。

 

二、教学设计

现在,可以进行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了。

课之伊始,我想开门而“山”,“山”课题也。

因为这样的课,规定了时间,一节课,40分钟。你不可能也不容许你在那儿像怀素在万余株的芭蕉叶上挥洒。你一挥洒,下面上课的老师时间就不够用的了。

所以,闲言少说,书归正“课”。

一开始,屏幕显示课题。

chǔ mó

铁 杵 磨 针

其中,“杵”与“磨”是生字,因此注上了音。

课题出示了,就要让学生看,让学生读。

个人读,然后齐读,老师提醒一下,慢读,不要急,不要躁。

接下来,是看那个“杵”字,什么部首?

“木字部”!

那么这个字与“木”有关,什么样的木称为“杵呢?

看图吧:

【转】《铁杵磨针》,备课前后 <wbr>(董凝艺)

   

【转】《铁杵磨针》,备课前后 <wbr>(董凝艺)

 

一看就明白了,“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

那么铁杵呢,自然就是一头粗一头细的铁木棒了。

意思明了,就读读这个字吧。就再读读课题吧。

 

两个生字认得了,“杵”的意思明白了,课题也会读了,接下来呢?针对课题提一个小问题吧?

课文中写谁磨铁杵?

带着这个小问题,让学生来看课文吧。

铁杵磨针

mó  xī   méi                                     qì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

ǎo               yuē    yù            zhuō   yù

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

huán zú

太白感其意,还 卒业。

 

给学生的材料是有选择地注音的,《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前30篇是全文注音的。全文注音,一、二年级的孩子,学生借助拼音拼读,即使不认得字也没有关系。

课文出示了,先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之前,教师慢读第一句,做出示范,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吧。

这时候的读,有一个重点,那就是读准生字的字音。因此在这张PPT的左上角我标注了一句话——读文重点读字音。

学生读,我巡视,我来看,我来听。看学生读得如何。

 

等学生读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叫停打住。出示词语。

mó  xī          méi

磨针溪                    象耳山

                qì

                     

    ǎ               yù            chǔ

                     磨铁杵

                   zhuō        huán zú

欲作针          笑其拙          还 卒业

 

这些词语,我有意地编排了一下,三个一行,尽量做到顺口押韵。

而且,第一行的三个词语分别是溪名、地区名和山名。第二行紧扣课文的第二句,第三行呢,与老妪相关,第四句每个词三个字。

读这些词,可以在读中理解“媪”和“妪”。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呢?

都是女字旁,联系前面一个“老”字,学会就会明白了吧?这两个字都是指年老的女人,既然是年老的女人,那可以称呼“老媪”为“老婆婆”,可以称“老妪”为“老妈妈”。

老婆婆,不就是那个磨铁杵的人吗?

呵,读文之前的那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这些词,一开始,指名读,然后齐读,然后指导学生读出韵律,读得朗朗上口。

等学生读得顺口了,且把拼音去掉,让学生再来读。看看读得如何,如果读得很好,那就顺“读”而下。再开始读文。

怎么读呢?

根据停顿自由读。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 / 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 / 自然成耳。”太白 / 感其意,还卒业。

这一回,重点是读文了,重在读通,读顺。而读通读顺的方法在于学会断开句子。

这样一段开,就把长句变成了短句,你看,基本上是三字句、四字句了,通长句为短了,不就好读了吗?

 

这样读了之后,先不忙着指名让学生来读。还要再练一练。

怎么练?教师引读前半句,学生来读后半句。

一呼一应,目的还是学生把句子断开。

然后,角色互换,学生读前半句,老师读后半句。

为什么要老师来引呢?因为老师先读,可以把握语速节奏。学生接读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模仿。

 

这样读下来,好了,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展示了。

指名让学生读,读中评议。重点还是正音正句。

指读后,可以齐读。齐读人心齐,有声势啊。

 

接下来,是想让学生来发现文中有情趣的点。回到读文前提到的那两个问题上?

出示PPT,让学生来发现:

⒈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⒉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笑其拙。

⒊ 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时,要介绍李太白了。

李太白,就是大诗人李白,李白,字太白。

李太白,这是全称,有姓,有字。

“白”呢,是“李白”的“白”,“白”是李白的“名”。

“太白”呢,是称呼李白的字。

在这个环节里,可以让学生来读,然后抓住那个学生的名字来做文章。

一开始,可以称呼他的全名。评价他的朗读时可以称呼他的名。这样,让学生更一步地来体会。读全名的时候,比较客气,只读“名”的时候比较亲切。

 

文中,有的地方有对人物的称呼,有的地方就没有了,可以让学生来找。

因此再往下走,继续出示PPT

1、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2     (谁)问之      (谁)曰 :“欲作针。”

是谁问,是谁曰呢?

哈哈哈——,一找就知道了,李太白问,白问,太白问呗。

谁曰,老媪曰,老妪曰,老婆婆说呗。

 

李白问什么?老婆婆说什么?

嗨,干脆,师生来个一问一答吧。

师:经过小溪时,太白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他感到很奇怪,就问——

学生会怎样接话呢?

学生接的话,不就是“之”字的意思吗?

学生明白了,教师再一语道破,呵,“之”字原来是一句话啊。

接下来,仍是师生对话,这回分了角色,师扮太白,生演老妪。

“老婆婆,这么粗的铁棒,得多长时间才能磨成啊。您好也太不聪了吧。”

学生会怎样对应着答呢?

且不去猜测,我想,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对答,那个“耳”字的意思就能浮出水面。

至此,要抓的几个点都抓到了。下面,重点又是读了。

怎么读。文白来对读。

我读白话文,学生读原文。

接下来,是变幻着方式来读。

一是快板式地读,一是说评书式地读,一是吟读。重点应该是吟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