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古文中的诵读教学(印琴)
(2014-09-21 19:46:56)
标签:
佛学 |
分类: 且行且思 |
摘要:文言文,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语言凝练,字不虚设。指导小学生阅读文言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心里根植属于中华子孙的语言之根。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解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这一点,那么其中蕴含的古典美人文美我们就很难领略到了。因此我们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所以,我们教学文言文应该从“读”入手,以顺利达到解读鉴赏文言文之目的。
关键词:小古文 范读熏陶法
正文:
文言文,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语言凝练,字不虚设。指导小学生阅读文言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心里根植属于中华子孙的语言之根。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解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这一点,那么其中蕴含的古典美人文美我们就很难领略到了。因此我们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所以,我们教学文言文应该从“读”入手,以顺利达到解读鉴赏文言文之目的。
当然,我们现在说的这种诵读教学法跟旧时代学塾的教读方式表面上有相似之处,然而实质全然不同:它不是单一的朗读训练,也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来带动其他的训练(如句、篇的训练等),最后达到自然成诵。只要讲求方法,小古文诵读训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下是从个人日常教学中总结出的五种方法:
一、范读熏陶法
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可谓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得幼年的鲁迅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我们在教学每篇小古文时,也要坚持示范朗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并以此为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小古文的情感意蕴,增强教学效果。
在让学生诵读小古文的时候,可以传授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比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叶圣陶说:“这些规章,都应含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乎语言的自然。”只有读准了语气、语调,才能把握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二、不求甚解法
经典小古文都是用文言文表达,背离儿童的语言习惯,因而深奥难懂。不过,对儿童来说,记忆力是绝对的优势。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经典深奥难懂,那只是大人的理解,儿童背经典与背广告词一样简单,他没有难易之分。现在“死背”多了,将来就能“活用”,成为一生的智慧财富。因此,教学小古文,我们不妨效仿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三、化整为零法
一篇古文经过意义段落的分析,便可看到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思路,对所写的人物和事物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然后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照生活的逻辑和照人地时与前因后果的交代,贯穿起来。层次既清楚了,熟读之后,很快就能背诵。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记忆力相仿的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甲组的学生从头至尾地全篇一起诵读,乙组的学生则先诵读一个段落,诵读该段落时,根据文意把段落分成若干句话,逐句的诵读,背熟后再诵读下一个段落。在指定的相同时间内,乙组学生的诵读质量远高于甲组,而甲组学生的回生率达到70%。这一结果表明,“化整为零,各个突破”诵读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因而诵读速度和质量得以大大提高。
四、想象诵读法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我们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小古文言简意赅,高度凝炼,一篇短短的文章往往能融入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故事性较强的古文,想象的作用同样不可忽略。而生动、形象的画面又可以克服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述,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观察、思考,活灵活现的情景能激活他们的灵感,开启他们的悟性。诵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画面深入想象环境,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如读《王冕读书》,要求学生诵读时根据王冕放牛、偷偷溜进学堂听学生读书、投身寺庙读书三幅画,想象当时的环境、王冕心理活动的变化等等,这样,一位好学不倦的勤奋少年王冕的形象就呈现在孩子们眼前了,要珍惜大好时光,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主题也能较好地品味出来了。
五、抄读成诵法
这是眼、口、手、心综合运用于背诵的方法。眼看文章的字、词、句,口念文章的字、词、句,手写文章的字、词、句,心想文章的字、词、句。抄抄读读,读读抄抄,不要多时,读完部分,便抄完部分,也就背完部分。那么全部读完,也就全部抄完,也就能够全部背诵完。当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了,全文也就容易通过对它们的熟记而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