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与现代文对比阅读教学初探(黄春艳)
(2014-09-21 16:50:08)
标签:
情感 |
分类: 且行且思 |
古文简短凝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小古文进入小学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小古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然而小学生刚刚接触小古文,由于对文言的语法特点和实词、虚词完全不了解,妨碍了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采用小古文和课文对比阅读的方式教学小古文,也是学习小古文的教学方式之一。
首先以苏教版二下《学棋》与小古文《学弈》对比阅读教学实录为例: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个挑战性的任务,听好了!请大家快速阅览课文《学棋》,并熟记心中,2分钟后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好,开始!
师:看完了吗?记得住了么?好的,谁愿意当一回小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1: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敢说就是好!不简单,这么短的时间把故事记住了,还说得很流畅。谁愿意再来?
生2: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弈秋的人,他最善于下棋……
师:你把故事讲得更动情了。
师:同学们,这个小故事有110多个字,其实它是一篇古文的翻译。古人写文章是用小古文,那么用小古文记叙这个故事用多少个字呢?只用70个字。来,我们一起看看古人是怎样用小古文来记叙这个故事的。
[点评:教师通过给学生看译文故事——熟记——讲故事,这样的教学导入,是独显匠心的。先出示现代文,再学小古文,既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又为下一步感悟小古文进行铺垫。]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师:请你自学5分钟,反复把这篇小古文读通,然后对照课后的注释和刚才发的译文,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板书课题,巡视指导读书)
师:把课文读过三遍的举手,看来大家都反复读了课文。平时班里谁书读得较好,请你来推荐一位同学,好吗?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推荐)
师:谢谢你,你推荐他人读书有功,老师奖赏你一次读书的机会,你就来读读课题吧!
生:
(全体齐读)
师:弈是什么意思?弈字的第四笔是?请在桌面上书空一次。(学生书空)
师:你很荣幸,能够第一个读书,请把课文读一遍。听读是一种学习,请大家用心听读。
(一位被推荐的男同学站起来读全文)
师:同学们读古文有读古文的语气,我们这样读,只是在念字,这还不够,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读。老师想先来试一试,好吗?给点掌声!谢谢。
师:请你们认真听,看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停顿的地方可以用笔画一下斜线。
[点评:新课标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小古文同古诗文有相近之处,教学时教师的范读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较好的感悟到小古文的音韵、节奏、停顿。]
师:好,学着老师的办法,再练习读一读。(学生练习读)
(学生齐读全文)
[点评: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并放手让他们结合注释和译文来感悟小古文大意,大大降低了学生初次学小古文的难度,也体现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师:来,一起读一下第一句。(学生齐读)
师:老师想问一些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
生:弈秋是人名,他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课文下边的注释中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学习,学古文就应该会对照注释来理解。
师:通国呢?之?善?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意思弄懂了,读起来就有底气了,我们再来读一读。(全体齐读)
师:好,懂了意思再读就不一样了。谁愿意自己读?
(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读第一句)
师:读得真好。就这样读,大家再来。
师:不看书,把它背下来,齐。
师:就是这样读书,潜心会文本。(放幻灯)把意思、语气结合起来,把自悟、自得结合起来,熟读成诵——就这样读古文。知道了吗?
[点评:崔峦先生指出:“阅读教学改革:一是抓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这环节,看是平淡,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教师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围绕一个“读”字,使学生从“念字”到“韵读”到“成诵”,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感受了小古文的韵味,积淀了语感,积累了语言。]
师:我们继续来研读后面四句话,你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同桌读,要读好、读懂,不懂的你地方可以问老师、同学、看注释,开始研究吧。
(学生有的自己读,有的同桌合作研读)
师:谁愿意读第二句?
(一位女同学读了第二句,但读得不是很好。)
师:你觉自己读得怎样?
生:(低着头)我读得不好。
师:哪读得不好?
生:没停顿好。
师:老师建议你再读慢一些,有信心读得更好吗?再来,给她掌声。
(这位女同学再一次读第二句小古文,这回读得有进步了)
师:读的更好了,会读了还不行,还要读懂。老师想看看你读懂了哪些,你们可以就这句话问她一些问题,就像答辩一样,一问一答。
生1:我想问你,“诲”是什么意思?
生2:我想问你,你是怎么理解“思援弓缴而射之”的
师:这一句还有哪不明白的吗?
生:(齐)没有了
[点评:教师巧设“答辩”情境,鼓励学生互动学习。在互动中,教师顺学而导,不留痕迹地让学生自己教会自己,学会研究,学会提问,学会合作互助、取长补短。]
师:好的,我们来把它读好了
(学生齐读)
师:语速再慢一些,再来!
师:站起来,背一背。(学生试背诵)
师:我们来看插图:左边那个人在下棋时是怎样表现的?
生:左边那个人他专心致志地下棋。
师:你有过专心致志的经历吗?当什么的时候,你是专心致志的。
生1:当我看书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生2:当我听课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师:你们还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这个专心致志的人。
生1:聚精会神。
生2:一心一意。
生3:全神贯注。
生4:一丝不苟。
师:大家积累的词语真多!
[点评: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一则小古文故事的主题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师:课文还有三句话,你读懂了那一句?
生:我读懂了“为是其智弗若与?”这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师:你读懂了,能读好吗?来,试一试。(生读)
师: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句,这一句后面有个什么符号,这是什么句?
生:问号,这是反问句。
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反问的语气。
师:一起读出反问的语气。(齐读)
师:再问的强烈些!(生再读)
师:问得更强烈些!(生再读)
师:作者是怎样回答的?
生:曰:非然也。(个别读)
师:读得肯定些!(再读)
师:一起肯定地回答!(学生齐读)
[点评:教师的教读是建立在学生自读了基础上,重视教在难读处,教在学生朗读不到位之处。]
师:读到这里,你还有读不懂得地方吗?
生:没有了。
师:课文基本读懂了,老师想看看你们读好了没有,注意语速放慢些。
(学生齐读全文)
师:效果好多了,还不行。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
师: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师:来,配上动作,读出韵味来。
(学生配动作朗读。)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对读,老师读一句白话文(也就是一句翻译),你们就读一句小古文,能背的更好。
(师生对读)
[点评:朱作仁教授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纵观上面的教学片断,教师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既充分发挥范读与指导读的作用,又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四、交流感受:
师:你刚才在读小古文时感觉和白话文(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小古文比现在的白话文字数少,表达比较简洁。
生2:朗读时感觉韵味不一样。
师:对,读古文时停顿比较多,语速要慢些。
生3:小古文中的用“之”“也”比较多。
师:你很细心,之乎者也较多,这可是小古文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师:我们通过文白(小古文和白话文)对读初步感受了小古文的一些特点,下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把这篇小古文读好背好,并交流感悟文中的道理。
(下课)
[点评:通过对比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发现和总结小古文的一些特点。]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读对应的现代文课文,再读小古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做有两点好处:
一、降低阅读难度,又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就可以在读小古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小古文的难点。
二、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小古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小古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小古文本身。
这样就把学生读懂小古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小古文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的小古文学习开一个好头。
苏教版课文中,可结合小古文教学的课文不止《学棋》这一课,还有很多,例如《司马光》、《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等,在学生刚接触小古文之时,均可采用“对读触摸——研读感悟——对比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文白对读,触摸小古文
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辨别语言的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首先要借助文本语言所提供的信息,为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语言交际场景,使学生主动地、设身处地地触摸文本的字、词、句,领悟其中的内涵。上课伊始,以读、说译文故事的方式导入,然后再给学生读小古文原文,能使学生产生较强烈的“阅读期待”,他们急于去领略小古文的风采,急于去感受小古文的韵味。这种期待过程,外在的表现是阅读的兴趣、欲望,内在的表现是已对学生引发了对小古文的感悟。接着是文白对读,感知文本大意。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难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引领研读,感悟小古文
萨特说:阅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寻求语文阅读指导与语言实践的最佳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研读的引领,在完成阅读教学的“底线”——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为读书路径,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使学生在体会小古文的特质、感受小古文的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凸现了小古文教学的本色。
三、对比交流,发现小古文
著名教育家曹明海指出:从语文的本体看,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小古文教学必须发挥小古文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体会小古文本身的特质,从而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和历史文化的自觉接受。
教学中,在反复研读、对比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小古文和白话文有什么不一样?”进行探讨,通过强化对比,使学生对小古文的特点、韵味等有了更深的认识,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
总之,初学小古文的教学主要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进行,遵循了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又重视培养了学生体验探究的能力,在探寻小学小古文教学有效范式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