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做过下面一道题目:
下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在-200-3
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参考答案:C
这题对群落空间结构的考察给师生带来了一个概念辨析的好机会。
首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上对群落的定义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其次,群落的“空间结构”也是“结构”的一种类型,一般语义上对“结构”的理解是“由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因此,“群落的空间结构”应该理解为“由组成群落的各空间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应该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再人为分成垂直、水平两个维度展开研究。
如果从科学名词的角度看,“结构”在系统研究中有比较多的表述,即“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体现为要素的组织、总合、集合。诸多要素借助于结构形成系统。”
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体现为要素的组织、总合、集合。诸多要素借助于结构形成系统。
物质系统的结构可分为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一般来说,结构有以下特征:
1、稳定性。系统诸多要素之间具有确定的、稳固的联系,从而使系统具有相对不变性。
2、有序性。系统内部的诸要素有规则的相互作用或相互替换性。
3、形式特征。结构是一种形式关系,可用数学方程来表达。
结构是系统的本质方面,标志着系统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系统之成为系统取决于有确定的结构。系统的传递、复制、再造以确定的结构为依据。由于有结构存在,使得系统不同于其部分的简单总和。结构标志由部分到整体借以构成的有机性,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形式。(以上内容来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简而言之,结构就是系统内各部分的组织形式。
综上所述,有一点应该比较明确:结构是系统内部的。但问题是,“群落”有多大?
在上题的A选项中,没有明确对群落提问,所以A选项正确没有多大争议。
B选项中,A处山坡是一个群落还是四个群落?如果是一个群落,这是群落内四个部分在空间的组织形式,可以称为群落的空间结构。但这是因为“地形起伏”造成的,应当归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研究维度,错误。如果A处山坡是四个群落,这属于群落间的关系,也不是群落结构这一内部问题。故B选项错误。
C选项中,B、C两处各算作一个群落,在垂直的研究维度确实有分层现象,正确
D选项中,影响森林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选项错误。
该题易引起学生思维混乱的重点在B选项,但两种情况都是错的,故答案还是能选出的。
还有2011年的江苏生物卷有这样一道题目
(2011年江苏卷)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参考答案:D
乍一看,B选项没有问题。可是,如果横断山区不同海拔内的生物算到一个群落中,这个选项是对的,如果算不同群落,这个选项就不对,这是群落间的问题,不是群落内的结构。
好在C、D两个选项相对比较容易,大体上也是有点互斥的,基本就是从中二选一。聪明的学生看出了这个情况,就不在B上面一直纠结了。(难道是命题人特意这样“技术化处理”的吗?)
从参考答案看,B是错误的,那就是认定不同垂直带的植被属于“不同群落”。
如此一来,网上的一些分析,也是有问题的,例如某处有这样的一段分析: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温度等有关,如下图所示:
图一: 
图二:
图三:
这里的图一图二明明不是在一个群落中啊。
对这种海拔差异造成的差异,我们在高中阶段,暂时只能笼统说成是“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如果不将海拔算成生态因素(直接因素)的话,影响高山(山坡)植物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的主要(最主要)原因是温度(其他因素还有湿度、土壤、风、光等)。你看,从主要影响因素上看,这也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