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渗透压、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2013-09-03 22:34:42)
标签:

渗透压

分类: 动物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的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范特荷甫公式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 溶液的渗透压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粒子数 (分子数或离子数)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种类、性质、大小)无关。

  血浆中含有低分子的晶体物质(如氯化钠、葡萄糖和碳酸氢钠等)和高分子的胶体物质(如蛋白质)。血浆中的渗透压是这两类物质所产生渗透压的总和。其中由低分子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叫做晶体渗透压;由高分子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叫做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低分子晶体物质的含量约为0.7%,高分子胶体物质的含量约为7%.虽然高分子胶体物质的百分含量高,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却很大,因此,它们的粒子数很少。低分子晶体物质在血浆中含量虽然很低,但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很小,多数又可离解成离子,因此粒子数较多。所以,血浆总渗透压绝大部分是由低分子的晶体物质产生的。在37时,血浆总渗透压约为769.9kPa,其中胶体渗透压仅为2.94.0kPa(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3.5%.

  人体内半透膜的通透性不同,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在维持体内水盐平衡功能上也不相同。胶体渗透压虽然很小,但在体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细胞膜是体内的一种半透膜,它将细胞内和细胞外液隔开,并只让水分子自由透过膜内外,而K+Na+则不易自由通过。因此,水在细胞内外的流通,就要受到盐所产生的晶体渗透压的影响。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上常用晶体物质的溶液来纠正某些疾病所引起的水盐失调。例如,人体由于某种原因而缺水时,细胞外液中盐的浓度将相对升高,晶体渗透压增大,于是使细胞内液的水分通过细胞膜向细胞外液渗透,造成细胞内液失水。如果大量饮水或者输入过多的葡萄糖溶液,则使细胞外液盐浓度降低,晶体渗透压减小,细胞外液中的水分向细胞内液中渗透,严重时可产生水中毒。高温作业之所以饮用盐汽水,就是为了保持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的恒定。

  毛细血管壁也是体内的一种半透膜,它与细胞膜不同,它间隔着血浆和组织间液,可以让低分子如水、葡萄糖、尿素、氢基酸及各种离子很方便地透过,而不允许高分子蛋白质通过。所以,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液与组织间液之间的水盐平衡不起作用,因而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流取决于胶体渗透压。组织液来自毛细血管血液,液体渗出毛细血管主要是一种滤过过程,决定滤过方向和流量的因素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流体静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在一般体循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压较高为3.99 kPa(约为30 mmHg),血浆胶体渗透压约为3.33 kPa(25 mmHg),组织液流体静压约为1.33 kPa(10 mmHg),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约为1.99k Pa(15 mmHg),按上式计算,毛细血管动脉端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约为1.33 kPa(10 mmHg),在这个压力的推动下。血浆中的一部分液体滤出毛细血管成为组织液:到毛细血管静脉端,血压降到大约1.596 kPa(12 mmHg),其他3个压力变化不大,故毛细血管静脉端的有效滤过压约为-1.066kPa(8 mmHg),促使组织液部分地回渗到毛细血管内,从而使组织液和血浆维持相对稳定。人体正常情况下,血浆中胶体渗透压比组织液中胶体渗透压大,故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正常分布,促使组织液中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血浆中蛋白质量与组织液的中蛋白质量之间的差减少时,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就会降低,血浆中的水就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液,致使血容量降低而组织液增多,这是形成水肿的原因之一。常见的有下列4种情况:

    ①长期饥饿,导致血浆中蛋白质来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②肾小球肾炎时,使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滤过而从尿液排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③淋巴循环受阻,使组织液中的部分低分子量的蛋白质不能回收到血浆中,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④当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临床上对大面积烧伤,或者由于失血而造成血容量降低的患者进行补液时,除补以生理盐水外,同时还需要输入血浆或右旋糖酐等代血浆,以恢复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和增加血容量。
http://s2/mw690/d08567dcgx6CmZTWRc541&690
——据医学教育网及百度文库等处资料汇总修改而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