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第三段赏析
(2018-07-18 07:15:00)
标签:
课堂反思 |
读完阿长与《山海经》,阿长那“切切察察”时上下挥动的手指和睡觉时摆成的“大”字便永久地刻在了读者的心里。
再看后面分说的内容:最先出场的是“最讨厌的”,有了“最讨厌的”继而引出“家里一有小风波”之后对阿长的疑心,最后以“大”字收段,也顺势引出下一段对“大”字事件的延伸。
在对这三则材料的处理上也是点面结合,有典型有概括,有描写有记叙。角度也不同,有对人物的客观描写也有自己的主观感受。
至于最精彩的那句“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先是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最讨厌,然后叙述阿长行为,再用经典的动作描写进行细致的刻画,于是阿长就那么活灵活现的站在了读者面前。
接下来看似不起眼的描写也丝毫不逊色,“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中的“一”,是既不能去掉,也不能调换位置,是真真的“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还有“又不许我走动”中的“又”,“就说我顽皮”中的“就”,“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中的“一株”、“一块”……这些看似毫不起眼,毫无生命的字眼,却把阿长凡事都管,芝麻小的事也要说的那种好事、多事、挑事的性格淋漓的表现出来了。
至于对“大”字姿势的总结那就更不必说了。
虽然这段文字,作者历数阿长的种种“罪行”,可我们并没有觉得她真的讨厌至极,反而觉得有那么几分粗俗中的可爱,缺陷中却又多了几分质朴。是的,这才是阿长,这也是最真实的阿长,作者没有因为要怀念她,要赞美她而将其美化,甚至神话。这样的阿长才会那么鲜活的印在我们心里。
要说这段文字的精彩,真的笔书不尽。可如果把种种精彩全都讲给学生,恐怕学生最后只剩下感觉,眉毛胡子无处可抓了。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舍得”,只有不吝“舍”,学生才会有所“得”,只抓住一点精析细品,学生目的明确,才可仿可学。于是课堂目标设定为:通过总分结构,抓住典型细节,描写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