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初学秦腔1---5

(2017-08-28 08:40:36)
分类: 秦腔板路

漫谈初学秦腔——系列1(爱秦腔不需要理由)

     小时候跟着父母常到秦腔自乐班去玩,那里真正是秦腔爱好者的天堂。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好多初学秦腔的朋友虽然对秦腔爱的不得了,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常常走入误区,导致学习进步慢,效果不佳,甚至发生一些不愉快。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对初学秦腔的戏迷朋友容易发生的一些误区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或许对一些朋友的学唱会有一点帮助。

       对于爱好秦腔的人来说,只要你喜欢,就应该勇敢地投身其中。特别是一些年轻朋友,由于周围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干绕,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本来自己打心眼里就喜欢秦腔,可就是怕学秦腔遭到别人的歧视,怕别人说自己老古董,土老帽啥的。

    记得我上中学时,经常在上学的路上或在校园里,一边走一边哼着秦腔。一些同学问我:“你咋唱戏呢啥?”,我说,戏很好听,跟唱歌一样,唱起来会使人快乐!说完继续哼我的,唱我的。从不管别人说什么。后来,我参加市上组织的秦腔大奖赛,得了第一,学校还表扬了我。学校的一些大型演出活动,校长还亲自点名要我唱秦腔呢!

    上了大学以后,仍然我行我素,不但自己唱,还教会我们宿舍的几位同学也能唱上几段呢。同时,唱秦腔也使我在学习中受益匪浅。在西北民歌的教学课程中,由于西北民歌的升4、降7和标准音有些差别,好多同学总是唱不准,演唱中找不到感觉,唱不出西北民歌的独特韵味。在学唱中,我发现民歌的一些音高和秦腔、眉户十分相似,用唱秦腔的方法去演唱民歌,竟然受到老师的赞扬。后来我把我的学习体会写成毕业论文,在答辩中,受到专家教授的一致认可和赞扬。

    所以,只要你认定唱秦腔是好事,不是什么丢人现眼、见不得人的事,那你就会很坦然地加入到学唱秦腔的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老年人,退休后闲着无事,不是打麻将就是玩扑克啥的,相比唱秦腔,后者更能达到疏通内气,愉悦心情,强身健体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漫谈初学秦腔——系列2(要循序渐进

      俗话说,高楼万丈平地起。就是说,无论干啥事,都要从基础开始。学唱秦腔也一样,必须遵循先简后繁,先易后难这样一个规律。

    见到好多爱好者,一开始就学很复杂的唱段,由于对秦腔的内在规律不掌握,结果是,演唱中到处出错,自已唱的很得意,别人听着很别扭,乐队也无法伴奏。小时候我爸爸常对我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镢头挖不下一个窑”。许多初学秦腔的朋友刚开始都犯急于求成的毛病。例如有个爱好者,刚学着唱,就唱《坎门槛》、《娘的眼泪似水淌》、《八年前风雪夜》、《银灯接彩花成双》等唱段,旋律、节奏句句出错,就是大家常说的,连吃梆子带撞弦,节奏不停地被打断,弄得乐队没法伴奏,不得不停地调整节奏。只要这些“演员”一出场,敲鼓的、拉板胡的都害怕,有的人涵养好点,就硬着头皮伴奏;有的还时不时地停下给纠正一下;有的干脆借故推辞,一走了之;总之,大家都不愿为他伴奏。这时,演唱者并不理解,还以为乐队人员和他有成见,看不起自己,成心和自己过不去。这样,有些脾气好的,虽心里不高兴,但嘴里也不言传,就过去了;有些脾气坏的,就当场说些垃圾话,导致吵架甚至打架;有的当面不说,背后骂娘,甚至大搞小动作,拉山头,搞分裂,弄得乌烟瘴气,把“自乐班”变成了“苦斗场”。事后细想起来,其实谁对谁也都没有啥,所有的不愉快都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不当惹的祸!

     所以,学唱腔决不能急于求成,一步登天。一定要从头开始,打好基础。总的原则是“先简单,后复杂;先传统,后改良”。也就是说,要先学简单的,容易学的;再学有特点的,有难度的。例如,刚开始,先选几段“二六”板的唱段,苦音的,欢音的都选些。常见的唱段有《祖籍陕西韩城县》《未开言来珠泪落》(三滴血)、《老娘不必泪纷纷》(探窑)、《王有旨来在华亭县》(打镇台)、《自幼儿配夫高文举》(花厅相会)、《打罢春来是夏天》(五典坡)等等。学会七、八段了,就再学些“慢板”类的唱段。先选些三句慢板上板的,再学些五句、七句慢板的唱段;在此基础上,再学一些“尖板”、“二导板”、“代板”(包括浪头、喝场)、“滚白”等等;

    如果你的天赋好,在学的过程中你一定还会发现,“二六”、“慢板”等,因演唱速度不同,又有“紧摇板”“拦头”等叫法;这时候,你可能已经会唱五、六十段唱腔了,秦腔的各种板式你也就掌握的差不多了。现在你就可以学唱一些改良唱腔了!《红灯记》《祝福》《洪湖赤卫队》等等,在唱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这些改良唱腔,虽然与传统唱腔有所不同,但那几句是“二六”板,那几句是“慢板”或者其他板,你就能够辨别出来的;然后你再按照不同的板式规律去唱,你就会唱的正确、准确,乐队就会喜欢你!听众也会赞赏你!这时你自然就成了自乐班的大腕了!

    需要注意一点,刚开始学,一定不要赶急图快,每学一段,都要力求学正确、学准确、学熟练,然后再学下一段;千万不敢吃“夹生饭”,如果唱的不正确,学的唱段再多也是不受欢迎的。

  

漫谈初学秦腔——系列3( 选择适合自己的唱段

       有句古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用在学秦腔上,也是经典格言。对于秦腔爱好者来说,就“爱好”这一点,大家都是相同的。但由于自身条件、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勤奋努力等情况不一样,学习的收效也就大不相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了解自我,知道自己在学习秦腔方面的长处和短处,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行当、和唱段,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记得以前我们那里有一位秦腔爱好者,依年龄,我管她叫阿姨。这位阿姨年近五十,近一米八大高个,膀大腰圆,在男人群里也是身高马大,说起话来低音浑厚,不知道的人若背身儿听话,还以为她是个大男人呢。可这位阿姨偏偏爱唱小旦戏,什么“徐翠莲来好羞惭”呀,“叫声相公小哥哥”呀,“柴郡主在深宫”啦,“叫哥哥你莫要如此介意”啦等等,都是她最喜欢的唱段。她还常常对人说:“你听人家李梅唱得多好听呀!我就是喜欢学李梅的唱腔”。有一次自乐班演出中,她竟然东拉西扯地连唱了好几段李梅的唱段,还觉着意犹未尽,不是主持人提醒,她还不打算下台呢。您如果在现场,您肯定会哭笑不得。先不说她那膀大腰圆的身材,粗壮的手指头,宽大的巴掌,单凭那沙哑的男低音,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不会把她同戏台上苗条活泼的小旦联系在一起的!不尽如此,这位阿姨演唱的积极性还特别高,每次自乐班有活动,她都是不请自来,上得台去,不唱上三段、五段决不下台,即就是台下观众让她全辇走了,她也全不在乎,反正是自己唱美了再说。日子长了,她成了自乐班最不受欢迎的人。有啥活动,大家都对她保密,谁也不告诉她。事后她知道了,就找班主吵架,还气得哭鼻子抹眼泪的。后来,有位好心的热心观众,为她录了像,拿到她家里,在CD上播放,叫她全家都来看,又建议她学花脸唱腔。她起初不愿意,说自己女人家,唱花脸多丢人!可她看了自己唱小旦的录像,也觉得很别扭。还是她家女儿和老伴为她做通了思想工作,女儿为她买了些花脸唱腔的光碟,让她在家跟着学。您还别说,这下她果真找到了感觉,学了几段,来到自乐班一唱,哎呀!真是一鸣惊人哪!大家都为她鼓掌!加上自乐班里缺少唱花脸的,她这一唱,一发而不可收拾,开始还唱些选段,后来学多了,熟练了,就唱折戏,什么《三对面》、《二进宫》《打銮驾》《赤桑镇》等等,都唱得有模有样,还在市里的比赛上得了奖。从此,这位开出租车的阿姨成了自乐班里的头牌演员!

    其实,这个故事说到这里,我这回要说的题意也算说清楚了吧?我的这位开出租车阿姨的学唱秦腔的经历,告诉我们初学秦腔的朋友,学唱戏,光凭一腔热情还不够,准确捕捉自己的特长,利用自己的特长,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角色、行当、唱段,才是学唱成功的重要前提。

漫谈初学秦腔----系列4(唱戏要懂板)    

不要一直把秦腔唱段当作歌曲唱。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一段唱腔,就如同学会了一首歌曲。刚开始,把唱段当歌曲唱,这是很自然的,学十几段、二十段唱腔,也就像学了许多歌曲一样。可是您如果一直把秦腔唱段当成歌曲去唱,时间长了,您就会觉着自己还是站在秦腔的门外。虽然也在唱,但对秦腔的基本规律仍然没有掌握。我曾经问过好多跟着自乐班唱了一两年、甚至两三年的爱好者,问他现在唱的这几句是啥板?他们的回答都是很含糊的。有的还能答对一点;有的则摇摇头,什么也不知道。由于长期把秦腔当歌曲唱,没有抓住秦腔唱腔的实质特征,基本要领没有掌握,就是唱的出了错,节奏坏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吃梆子”了,可自己也不觉得,别人指出错了,他们有的嘴上“谦虚”,可心里并不承认;有的人性情直率,就会当面发生争吵,甚至说:“我跟着碟片学,和某某名家唱得一模一样,就你能不够,专爱为人挑毛病”!有的自己唱的不断犯错误,害的乐队没法伴奏,可他还说,乐队不行,给自己没伴奏上。这样,一些有经验的技术好的人,每每遇到这样的“唱家”,总是低着头不言传,任他胡乱唱去。结果,使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学唱者进步缓慢。所以,学唱腔一定要一边学,一边学习掌握秦腔板路的基本要素,要把学唱腔同学秦腔的基础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才能学得快、学的正确、准确。

    当然,秦腔是一门综合各方面知识、博大精深的艺术门类,要全面掌握秦腔的诸多方面的学问,对于一生从事戏曲专业的专门人员来说,也是很难做到的。但对于广大秦腔业余爱好者来说,在学唱实践中,经过精心钻研,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秦腔的板式结构,也还是能够做到的,而且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否则,就只能把秦腔唱段当歌曲唱了。(因为我本人对秦腔也是处在学习过程中,在这里聊学秦腔,也不打算、也不可能涉及更具体的秦腔理论知识,只能从宏观角度同大家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途径等方面做些讨论,目的就是为了使初学秦腔的朋友不再重复他人的误区,收到好的学唱效果)。所以,在这里,建议喜爱秦腔演唱并且初学的朋友,在学习中一定不能一直把秦腔唱段当歌曲唱,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兴趣入门后,就要把秦腔的板路作为学习的重点,结合唱段一并进行。其实,板路和唱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分割开来对待也是不可能的。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板路是秦腔的灵魂和骨架,不懂板路,就肯定唱不好秦腔。从思想上一定要重视板路学习和掌握,不能因为难学、难掌握就回避它。事实上,我们好多朋友唱戏不懂板,也是从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到自乐班去瞎胡喊,图个发泄,图个痛快就行了。可反回来说,唱戏不仅仅是自己乐,也还要能给听的人带来享受;如果瞎胡喊,别人听着如鬼哭狼嚎一般感觉,非常痛苦,非常反感,那我们演唱的人自己又何来的快乐呢?

    第二,向书本和光碟求教,是现在最简单易行的学习途径。介绍秦腔入门和秦腔基础理论的书籍、资料现在也比较多,肖炳、卢东升、邓曾奇等大师都出版有专门著作和光碟,特别是已故秦腔音乐专家肖炳先生的《秦腔音乐唱板浅释》一书,多年来一直被各类秦腔专业、业余戏校用作专用教材;这些书籍和光碟对于我们学唱或演奏秦腔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第三,要善于向秦腔专业人员和自己身边有特长的朋友学习。要虚心向他人求教。在参加自乐班活动中,同样的一段唱腔,可能有的朋友唱的非常好,要仔细听他是怎样唱的;不要急于自己演唱,当有高手或专业人员参加演唱和演奏的时候,正是我们观摩学习的好机会。

     第四,参加秦腔知识学习班、讲座、培训等,也是很不错的学习机会。只要您真心实意地喜欢秦腔,掏点费用,也是非常值得的。

    第五,拜师学艺是秦腔学习的最传统方法和途径。既就是最有天赋的人,也是需要老师指引的。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会避免走很多弯路,而且能够学的正规、准确,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要提醒的一点是,自乐班到处都有,但水平参差不齐。有没有比较正规的司鼓和板胡,是决定这个自乐班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有人编顺口溜形容一些低水平自乐班是:“胡砸梆子乱打鼓,五音不齐拉胡胡;面红脖粗青筋鼓,声嘶力竭表情苦”。当然,对群众性的自发秦腔娱乐活动不能要求过高,但对初学者来说,“打牢基础引对路”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些自乐班的乐队人员,自己本身对秦腔旋律、板路就一知半解,反梆子,黑牙子,胡琴弦不齐,按音不准又不知节奏,俗话叫“吃梆子胡胡”,在这样的班子里,恐怕好演员也会唱倒退了,初学者必然不会有长进的。所以,如果您刚开始学唱腔,一定找有正规司鼓和正规板胡的班子去实践,既就是您唱错了,也会有人为您纠正指导的。

 

漫谈初学秦腔——系列5(秦腔的“板”深奥吗?)    

     好多朋友刚开始学唱秦腔,在家里跟着碟片学了两段段,也不知唱得对不对,试着到自乐班唱一下。见了乐队,心里难免紧张。有的地方节奏没把握好,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可能会给予指导,常常会谈起秦腔的“板”“眼”问题,这时候,您可能觉得听不明白,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这是因为,作为秦腔的骨架和灵魂,“板眼”问题是不可能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必须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并在学唱实践中不断体会、摸索,才能逐渐掌握。

     那么,到底怎样认识秦腔的“板眼”呢?在我的上一篇帖子里,我已经向您推荐过有关学习资料,也介绍过一些学习途径和方法。《戏曲知识》《梨园乱弹》《梨园笔会》等栏目发表的许多精彩的好文章、好回帖,也都很详细、很通俗的对秦腔的基础理论作了介绍。只要我们能够沉下心来,仔细研读这些文章和帖子,也是对我们学习秦腔基础知识有很大帮助的。至于我本人,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对秦腔知识知之甚少,在此班门弄斧,实在是很不好意思!但是,作为秦腔初学者,我能够深深体会到初学人的尴尬和不易。

    那么,秦腔的“板”到底是个啥呢?记得我小时候学拉板胡,我爸爸敲着鼓点儿帮我掌握节奏。他问我知道啥是秦腔的板眼?我摇摇头说不上。他左手举着牙子问:“这是啥?”我说:“牙子”!他说:“牙子用啥做的?”我说:“小木板”.。他说:“说得很对!三片木板条串在一起,用手摇,木板条相互撞击,发出‘尺、尺’的声音,为唱腔旋律打节奏。这种节奏就叫作‘板’”;接着,爸爸又把鼓从鼓架上取下来,翻个个儿,指着被猪皮蒙着的小圆眼,问我“这是啥?”这回我没加思索就说:“眼!”“对!说得好!”爸爸一边鼓励我,一边对我讲“板、眼”这两个词汇的来历和含义。他说,板、眼只是戏曲音乐的行话;在音乐学中,板、眼就是节拍。板为强拍,眼为弱拍。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是构成音乐旋律的基本要素。我们大家唱歌时,不但要把音的高低唱准确,更要把音的长短唱准确,就是说要按节拍唱。唱秦腔也是一个道理,如果把节拍唱坏了,就叫“吃梆子”了。通常情况下,秦腔的鼓师们用牙子和梆子敲击强拍,用鼓槌敲“眼”,即敲弱拍,使秦腔音乐按照自身的规律,有节、有序地运行。

    由此看来,“板”和“眼”就是秦腔音乐的节拍,“板”为强拍;“眼”为弱拍。

    实际上,“板”在整个秦腔音乐中是一个有着多重涵义的词汇。由于其涵义的多重性,往往会使初学者产生疑惑。这里有必要作一简要陈述。

    第一,“板”是秦腔音乐的节奏规律。随着戏剧情节的不断变化,秦腔唱腔的节奏也随之改变。时而缓慢的抒情;时而平缓的叙述;时而悲呛的呼号;时而愤怒的斥责。这些唱腔情绪的变化就是通过唱腔节奏的变化来展现出来的。因此,秦腔唱腔就有了以4/4拍为主的慢板;2/4为主的二六板;1/4拍和1/8为主的代板以及以自由节拍(无板无眼)表现的垫板、滚板等等初学秦腔的朋友最容易犯的错误也主要在节奏问题上。在这里,我特别建议有兴趣的朋友,您可以向敲鼓的师傅或其他会打梆子的戏友去学敲梆子。通过学敲梆子,您就会很快掌握秦腔各个板式的节奏规律,自己唱戏就再也不会吃梆子了;别人吃了梆子您也能发现。

     第二,“板”是唱腔的曲牌名称,也就是板式的名称。这里所说的曲牌,非同于秦腔背景音乐的曲牌(如《柳生芽》《小桃红》),而指的是秦腔唱段的板式名称。如:慢板,二六,代板,尖板,滚板,二导板等,其实这些唱段的名称也是这段唱腔所运用的节奏类型。我以为,每个秦腔唱段,都可以有它的文字名称和音乐名称两种表述方式,举个例子,《刘彦昌哭的两泪汪》这段唱腔,它的文字名称就是《刘彦昌哭的两泪汪》;它的音乐名称就是《二六板》。如果您熟练掌握了秦腔唱段的板式内涵和称谓,在演唱时同乐队合作是很方便的。例如您要唱《老娘不必泪纷纷》,而且要叫板,您就可向乐队表示要唱“拉锤二六”,鼓师就会敲“匡打尺”。常见一些江湖剧团的演员在台上一边演戏一边给鼓师挂号,食指上举表示要垫板,手掌下压表示要榻板,胳膊摇一下表示摇板等等。

    第三,“板”是唱腔的起板方法。例如慢板,如果用大铜器起,就叫大塌板;如果用鼓棰单击板鼓,就叫一锤安;如果要慢板唱得快一些,就叫中榻板(通常叫紧拦头);再快一些,就用三棰拦头或者一棰拦头(即:尺尺仓)。慢板起板后,演员要使动作(即使二反),就叫二反榻板;还有八鸽洗澡、慢板哭腔子等等。当然,二六板、代板也都根据不同的敲法有各种不同的名称。特别是二六板,起板方式很多,有用大铜器起的;有用手锣起的;有用牙子起的等等,要一样样弄清楚确实不容易的。建议有兴趣的朋友购买肖炳先生、卢东升先生、邓增奇先生的磁带和光碟,认真去听。

    第四,“板”是唱腔暂停期间的过渡旋律,把这种过渡旋律叫作“歇板”,顾名思义,就是唱一唱,缓一缓的意思。老艺人都把这种歇缓旋律又叫“游弦”慢板、二六板、代板都有歇板,且有花音、苦音之分。歇板的运用并不是演员唱累了休息一下再唱,而是在演唱中为了穿插动作、白口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行腔方式。歇板属于唱腔旋律的一部分,在唱腔旋律中又独立而存在,准确地说,歇板就是一种能无限循环、反复演奏的唱腔过门歇板在秦腔戏曲演唱中运用很广泛,如果您仔细研究,这些歇板的运用、变化、种类也是十分丰富的。

      第五,“板”是唱腔的结束方式。唱腔的结束方式常见有“齐板、留板、砸板、荒板”等多种方式。一般地说,在唱腔唱完,后面再没有跟前段唱腔有紧密连接关系的唱段,就采用留板以外的几种落板法。如果落板很紧急,就用砸板;在一本戏或一折戏完全结束了的最后一句唱腔(无论那个角色),一般都要用荒板表示戏演完了;只有留板和前面讲的歇板有关联,即留板之后必歇板

     第六,关于“撩板”、“撂板”和“上板”。 “撩板”是一种不按唱腔上下句对偶工整而结束的方式。其实这也可归在上面板的结束方式一问题中。撩板在尖板和浪头代板中经常运用。例如《打镇台》中李庆若出场,唱一句浪头代板就把板撩了,接着白口自报家门,再重新叫浪头紧代板;又如《斩秦英》中西宫旦出场只唱三句尖板就喝叫头子。等等。 撂板”是唱腔中一种调皮唱法例如《火焰驹》中李彦荣在边关瞭望时的唱腔、《放饭》中朱春灯的几句唱腔等,这些都是不常用的,演员在演唱中也不一定非的那样唱。 “上板”本无此说,但在唱腔中人们又频频使用这个词,容易对初学者造成混乱,故特别提说一下。人们经常把慢板转二六的那个行腔段叫“上板”。可见所谓“上板”的涵义也就是指慢板与二六板间的过渡,再无其他意义了。“上板”是初学唱腔者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节奏由4/4拍转为2/4拍的转折点,弄不好就可能吃梆子,一定要用心练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