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刘欣
(2017-10-23 14:19:3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25
秦都区中华路小学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本组课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已具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惩”;以自己的方法理解“租借”“铿锵有力”“衣衫褴褛”等词的意思。
(2)在初步的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展示周恩来从少年到垂暮之年的一组照片。老师语言渲染进行大致解说。
【设计意图: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此处,一幅幅总理亲切的照片和着老师诗一般的语言,将学生的目光紧紧吸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老师板书课题,相机理解“崛起”“之”之意,明晰课题含义。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就题质疑。归纳总结: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帝国主义列强
(2) 耀武扬威
(3)铿锵有力
(二)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分层次理解词语,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愿望。】
(1)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深入体会“中华不振”,完善板书,添加感叹号。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形象,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2、出示图片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洋洋?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此处挖掘文本空白,将读写整合,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我想只有这样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语文课才有可能流淌诗意。】
五、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