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童话教学策略
汪 潮
摘
要:本文立足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出小学童话教学的主要策略:基于态
度素养的童话教学策略、 基于语言素养的童话教学策略和基于文化素养的童话教学策略。这样,
就把童话教学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联系起来了。
关键词:核心素养 态度素养
语言素养 文化素养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之分。
语文核心素养, 指的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健能力,
它具有语文学习的奠基作用和种子意义。笔者认为: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由态度素养、
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综合构成的(本人己有另文阐述)。态度素养是必备的品格,语言素养是核心中的关键,文化素养是重要保证。基于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童话教学策略,
就应该由此出发进行探索。
一、基于态度素养的童话教学策略
“态度决定人生”, 这是对“态度”重要性的经典阐述。 关于素养的形成规律也有公式:
素养=(知识+能力)×态度,从中说明了态度是语文素养形成极其重要的、 必备的品格。
(一)钟爱童话故事的态度
童话的动人故事和优美语言,总能把人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享受“真、善、美”的熏陶。所以,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
了解童话的情节内容,学习童话的语言,感受童话的气氛。
从表面现象看,小学生一般都是喜欢读童话故事的。但是,要从喜欢到喜爱,再到钟爱,还需要更多感觉、感情的参与。例如:(1)童话故事的仪式感。犹如圣诞节,
学生面对童话, 由然产生一种崇仰的心情,对童话故事有一种无限的虔诚和深深的敬意。(2)童话故事的哲理感。
学生不仅喜欢读童话故事的情节内容,而且要乐于探索童话故事的文化思想。(3)童话故事的向往感。表现出对童话故事的作者、作品、
主人翁等的高度赞赏和喜爱之情。
(二)喜爱童话文体的态度
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拟人、夸张、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 它是儿童文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
是小学生较早并大量接触到的文学样式之一,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人物形象类型的不同,
童话可以分为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中的人物是普通的人,描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但这些人的性格却特别离奇夸张,
如《皇帝的新装》。 拟人体童话中的人物, 多是人类以外各种人格化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
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使它们有思想、感情和人的性格行为,如《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主要是描写超自然的人物和他们的活动,借助超越常人和自然力的神仙、
妖魔或宝物展开奇怪荒诞的情节, 多见于民间童话和古典童话, 如《神笔马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童话课文大约有47篇。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人物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两只狮子》《丑小鸭》等,
这类童话主要是揭露黑暗, 同情善良,
歌颂勤奋勇敢的精神。另一类是动植物童话。动植物童话又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可以称为说理童话,如《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棉花姑娘》《纸船和风筝》《七颗钻石》《小猴子下山》等。
另一种是通过一个故事介绍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这种童话又叫科普童话, 如《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回声》等。
这些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本。
(三)喜欢童话活动的态度
教师要基于“儿童立场”和“游戏精神”,经常指导学生开展有关童话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使学生扩大视野,丰富其精神世界,从而真正喜爱上童话。
1.读童话。可以课上读,也可以课下读。可以一个人读, 也可以与同学一起读,
还可以和大人一起读。特别是“和大人一起读”是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学习园地” 中的一个全新的栏目,
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
2.讲童话。童话具有“情节清楚、 口语表述、富有哲理”的特点,所以,特别适合于小学生讲述。可以是一个人讲,
也可以是分角色合作讲童话。
3.编童话。
小学生特别富有联想力和想象力。指导学生创编简单的童话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童话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习作水平。可以编童话故事,
也可以写童诗。
4.画童话。让学生给童话故事配上连环画。童话作为一种受儿童喜爱的文学样式, 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画面感,
许多童话故事都被拍成了动画片。如: 《丑小鸭》《灰姑娘》《小蝌蚪找妈妈》等。 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 势必要仔细研读文字,
思考童话要表达的意思, 融入理解, 发挥想象进行艺术创作。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小学生发展形象思维, 增强图画艺术的表现能力。
5.演童话。小学生是天生的表演者,他们说之演之,乐此不疲。通过表演,熟悉童话故事的内容,体会童话故事中的角色,
理解文中的语言和思想。这是一种表现性的学习形式,颇受学生喜欢。可以是童话课文的表演(课本剧),
也可以是自编童话戏剧的表演。
二、基于语言素养的童话教学策略
语言的习得, 是小学语文教学最根本性任务。童话通过特殊语言来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
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童话教学应该依语言特点而教,据语言特点而学,在语言特点处下功夫。
(一)童话语言的俗化和童趣
童话,顾名思义,它是儿童的话语。童话的语言浅近、
口语化,但并不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它既通俗明白、晓畅,而又有艺术的美感。童话的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
儿童对童话的理解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非常丰富。
而且,童话的语言对话多,有些童话还富于音乐性,它的节奏和诗相接近。教学童话时,可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地全面接触、体会文章:
目光触摸(默读)、心灵触摸(听读)、声音触摸(朗读),从而使学生沉醉于童话美丽、 动人的境界之中。
童话教学要加强词语教学。例如,给《巨人的花园》的词语分类就很有趣味:
巨人:允许、孤独、训斥、火辣辣、冷酷、拆除、愉快。
孩子:洋溢、增添、凝视。
花园:围墙、告示牌、隆冬、覆盖、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鲜花盛开、草翠花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
(二)童话语言的拟人和夸张
1.拟人。拟人就是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思想情感、行为和语言能力。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
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有物的许多属性, 既是人又是物。
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
童话是一种虚拟文体。人物是虚拟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是虚构的。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一方面,这些主人公具有人的某种性格特征,
另一方面, 又具有它自身的内在特性。例如《小猫钓鱼》,小猫有天真活泼、顽皮好动、做事不专心的性格,
和绝大多数儿童的性格有相似之处。同时,小猫爱吃鱼、爱捉蜻蜓,又是猫这种动物的真实本性。这篇童话通过描写一只淘气的小猫,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两意的道理。
2.夸张。 夸张是文学艺术中通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童话的夸张不是对生活中某一部分的简单而适度地放大或缩小,而是极度的夸张。童话中精彩的童话人物形象往往是由夸张产生的。
宝葫芦能说人话,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是拟人的夸张;豌豆公主能感觉的到40床垫被下有一颗豌豆,
是怪诞的夸张;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是象征的夸张。
夸张是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或某种特征,
故意地夸大或缩小。如果童话里幻想的内容没有夸张,就会失去光彩;童话形象如果没有夸张的修饰,就会显得暗淡。童话往往具有讽刺性,但如果没有夸张就会失去锋芒。童话的语言如果缺少夸张,就会缺乏感染力。
如《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赤裸裸的皇帝,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但我们相信这个故事。因为现实中就有这种骗子,利用一些人的虚伪、愚昧,导演一幕幕谎诞的剧目。
所以这种幻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象征的意义。
分析童话《巨人的花园》, 会发现夸张主要有4处:
“但不知为什么, 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 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不知怎么, 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 美丽的花朵。”
(三)童话语言的想象和幻想
1.想象。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人们在头脑中通过对先前感知过的事物加工改造,
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创新精神。儿童因为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不足,
很难对一些千奇百怪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要解开这些疑团,儿童唯有借助想象去解读童话。儿童比起成年人来,更喜欢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比成人更富有想象力。在儿童对丑小鸭的遐想中,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中,
在对动物们的生活的向往中, 都有儿童的想象在活动。
2.幻想。童话作为最能代表儿童文学的样式,其艺术价值功能主要靠幻想来实现。 童话是人类幻想的精神家园。幻想是童话最重要的特征,
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例如, 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幻想和现实结合的典范。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小女孩手抓一把火柴,
被活活冻死”的画面。 而文中小女孩五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想就是创造想象。作者根据小女孩身边燃尽的火柴梗,展开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
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先后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的幻想充满着温暖、食物、欢乐和爱抚,最后跟着奶奶“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些都是借助想象虚构出来的,表现了穷人渴望摆脱黑暗,追求光明和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基于文化素养的童话教学策略
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体, 它最天然地保存了人类文化的诗性智慧和艺术幻想力,
承担起了文化的激活和继承, 为今天的儿童读者提供了一幅广阔的文化图景。
(一)文本的读写
朗读和习作是文化积淀的有效途径。 学生只有读出声音,
自己听到,
才能有效地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通过朗读,可以意会、想象其情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所知,还能有所感、有所悟。例如,
在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中, “我已经会飞啦! ”“我真的会飞啦! ”“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
”这三句话分别是小鹰飞到“大树的上面”“大山的上空”“更高的地方”之后所说的话。“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飞得只比大山高,还不算会飞”“孩子,你往上看”,这三句是老鹰对小鹰关于“会飞”的回答。
教学时, 可引导学生抓住“已经”“真的”“总算”“还不算会飞”“孩子”“往上看”等关键词语,逐句展开品读,体会小鹰的心情和老鹰的态度,
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童话的角色。
一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 充分利用文本,巧妙地设计了两个想象习作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解读, 进行角色的换位,
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他们心的感悟。一是在丑小鸭被迫离家出走时,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二是在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让学生写一封报喜信。
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续编童话故事。 续编童话故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故事的复述
由于童话是故事类文体, 又具有对话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口头复述能力的培养。
如《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与小鱼、黄牛、燕子的对话,符合小学生的复述水平。
《去年的树》一文中的4次对话,有情节、有想象,可以安排“复述”。一般认为,童话是训练学生复述能力的好文体。经过分析,
以下信息有助于《巨人的花园》的复述:
(1)故事的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从前、有一年秋天、不久、一天早晨、从那以后。
(2)“墙”为线索列表。
(3)四字词语的归类。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春天和冬天景色的词,在书上作记号,然后分别出示两列词语。
阳光明媚
北风呼啸
鲜花盛开 鲜花凋谢
草翠花开 树叶飘落
绽出绿芽 狂风大作
开出鲜花 雪花飞舞
鸟语花香 冰雪覆盖
春意盎然 寒冷荒凉
通过朗读这两组词语,
学生意识到左边一组词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右边一组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 左边的词让人很温暖,
右边的词让人觉得很冷……又模糊地意识到“这座花园变化多端”。
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两组词,说说巨人的花园是怎么变的。“巨人外出旅行时,花园(
)。他回来(
),花园(
)。最后,巨人(
),花园又变成(
)。”这样,在富有情趣的找读、 练说“花园的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复述这个童话的大意了。
(三)寓意的理解
理解寓意是童话教学的重要内容。 寓意理解的途径, 可以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 可以从分析人物语言中揭示寓意,
还可以从分析关键性词语中揭示寓意。 寓意理解的主要策略是:
1 .
象征性理解。
童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童话形象和童话故事情节表达出来的。童话形象是整个作品的核心,没有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
就无法把作品的基本思想生动、有力地传达给读者。童话形象最为自由和广泛的,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
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
象征是童话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也是童话创造典型的一种常用的方法。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具有象征性的。
为了表现某种性格或说明某个事理, 作者从生活中找出某些人、物、现象,甚至某种社会观念的性格、性质和特征,集中体现到童话人物身上,
然后又给他们以个性,并使之依照这一个性去说话、行动,从而达到象征的目的。《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性人物,他有错知改,是一个有思想的“巨人”。而“花园”既是实物的,
也是象征的。
2.对比性理解。
《巨人的花园》的显著特点, 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例如: 村子的景色和巨人的花园的对比;
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 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根据课文特点,围绕“对比”展开教学。包括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 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的对比,
以及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等。
3.多样性理解。
童话作品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 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 不该对作品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和议论。
教师应该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 陪伴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 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
而不是硬拉着孩子的手把他们拖进自己所认为的“童话境界”。童话中一些深刻的东西,可以留待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体验中思索。
对《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所揭示的道理, 学生的体会可能有多种说法,
如“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人不要太自私”“要尊重孩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读完《丑小鸭》后,
学生也可能有许多想法:善待别人、人要能经得起挫折、要相信自己有潜力、 要变化着看问题……教学时,
要考虑学生的阅读感受,尊重个性,进行多样性解读。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 浙江外国语学校)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