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群文阅读——同议题多文本的探索性教学 (刘进)

(2016-02-08 10:09:22)
标签:

转载

分类: 资源共享

第一次听说“群文阅读”这种提法,是源于那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蒋军晶;第一次听群文阅读课,是源于我校优秀青年教师冯艳霞老师的“小小说”和“寓言故事”。一节课内多篇文章的学习方式,从一开始我就是持怀疑态度的,一直认为,群文,是适合于优等生。而其他学生,可能朗读三遍五遍都不能读通顺读流利,那么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读懂文章,还要去领悟高层次的文章内涵,对比不同的文章结构、复杂的叙述方式,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如果一节课上中等生和差生只能被生拉活扯硬拽着走那么群文阅读又怎么可能真正地得到推广呢?

参加了在重庆举行的第四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之后,对群文阅读又多了几分认识和认同,也在心中萌生了要试一试的念头。

    首先,我认为群文阅读的确具有可操作性,它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我们的一些问题。

    1.解决阅读方法、策略指导的问题。单篇的文章我们学习的点很多,往往浮光掠影,知识点比较零散。而课外阅读无论亲子阅读师生共读还是各种读书竞赛、评选活动,大多数都仅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是都没有具体在学生如何读书上做真正深入的指导。而当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群文集中出示在学生面前时,通过对比、讨论、老师的适当点拨,就可以引导学生有所发现。群文阅读就是这样一种“发现至上”的探索性教学。例如冯艳霞老师执教的“小小说”“寓言故事”都在体裁上让学生去揣摩了不同的创作特点和怎么去读不同体裁的文章。

    2.解决阅读的篇目选择问题。我们向学生推荐许多好书,开读书交流会都是不错的,;我们建议孩子购买《同步阅读》作为对课文的补充也是好的,但是这些书比较零散,而《群文阅读 新语文读本》的群文组合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除了以“体裁”为线索,还可以“表达形式”为线索,以“观点”为线索,以“作者”为线索……在这套系列读物当中,不同年段的选文以群文形式归类出示,并且在每组群文之后有课题组的成员已经研究好的问题和表格,老师们可以直接分享既得的智慧,作为一线教师,能够花足够的精力去自主选文,去自主细读文本,是非常难的,而群文阅读读本中互文性很强的文章为大家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我们在实践中还可以补充、修改,创造性地去搜集、编写。

那么,群文阅读具体怎么教学呢?

    本次讲座中,蒋军晶介绍的和赛课中群文阅读采用的方式都是一篇带多篇,或是课内多篇加课外多篇。

    例如,课内带课外,第一课时精读《桥》,第二课时群文阅读《在柏林》《窗》《雪夜》,阅读重点是文章“出人意料的结尾”这个写作特色。

同一个主题单元,精读《唯一的听众》《穷人》,另外两篇《用心灵去倾听》《别饿坏了那匹马》再加上补充阅读中的《小抄写员》,共同的特点可以研读“在故事里埋下伏笔”。

    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教材是按“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内容来编排的,我们可以补充阅读不同类型的科学小品文。第一篇《一个非洲豹父亲写给儿子的信》,用信的方式介绍美洲豹的居住地、外形特点和本领。第二篇《蝉和蚂蚁》,法布尔用自由的散文诗形式描述了蝉怎么把尖嘴戳进树皮解渴,蚂蚁怎么与之拼抢啃食的过程。科学泰斗高士奇的《霍乱先生访问记》则用拟人的方法生动描绘了霍乱潜伏、旅行、行凶以及躲避疫苗的奇遇。最后阅读叶永烈的《镜子小史》则是以时间顺序介绍镜子的发明、演变以及种类。读完这组文章,学生能拓宽视野,原来科学小品文有这么多不同的面孔,它们都用新颖的形式生动的比喻俏皮的文字让我们收获科学知识,学生也会模仿者创作一些此类作品吧。

群文阅读,其实就是对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的一种补充。我们可以随文教,也可以在每个单元,每周或者每次读书会的时候尝试着上一上。那么它适合所有的学生吗?会有些孩子吃不消吗?

    感谢教研组的伙伴们已经帮我代课上完了第六单元古诗的全部内容,从重庆学习回来后的一周,利用早读十到十五分钟时间,我进行了群文阅读这方面的补充和尝试。

    第一天,结合课本“诗中的秋”阅读材料,我再出示了一组李白的古诗《望

庐山瀑布》《秋浦歌》《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三步教学:1、观察浪漫主义大诗人擅长运用的方法:大部分孩子能找出“夸张”修辞。2、勾画出运用了夸张的诗句,好在哪里。全班都能说出依据和表达的不同情感。3、自己归纳其他运用了夸张的诗歌。最后一项比较难。至少在这次群文中,孩子们迁移了平时所学,整合并对比归纳,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第二天,出示与《诗经 采薇》有关的一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春夜洛城闻笛》等,学生发现都有相同的事物那就是柳枝,折柳送友人,柳通“留下”,达依依惜别感情。整理一下三部分课内课外的学习,学生自己总结古诗词的积累是不是停留在诵读背诵的浅层次,他们认为,可以按照把同一个诗人的诗歌合起来学习品读,比如陆游的诗,苏轼的词;可以把不同风格的对比起来读,例如婉约派的和豪放派的诗歌。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意象分类学习诗歌,例如除了柳枝,还有吟诵月的诗歌,与酒有关的诗歌,各自有什么不同的象征意义。还可以把不同修辞手法的诗做一个总结,比如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拟人比喻的,善于用色彩描绘的……感觉整个班级的同学还是有不同的收获,至少他们温故而知新,重新读学习过的诗歌另有一番天地,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课外继续收集不同类的,发掘其中蕴含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第三天,针对“与诗同行”学生编创小诗这个板块,感觉我们班的孩子思路没有完全打开,于是我出示了一组小诗,都是抓住一堆事物的相似点写的。作为每日一练写在黑板上,有的孩子只需要接着写最后一句,有的孩子可以用其他一对事物来写小诗,孩子们的发现很丰富“萤火虫”和“星星”“飞机”和“鸟”,向日葵和太阳,柳树和水草,露珠和项链………写出了有意思的小诗。

    第四天,我再出出示一组与声音有关的诗,学生借助运动场的声响,厨房的声响等作为诗歌的内容。我发现了群文阅读的另一个好处,当它与习作结合起来,相当于给孩子出示多方位的习作范文,有助于孩子见多识广,打开思路。并且采取每日一练的方法与群文结合,连班级学习最差的学生的学号也频频上黑板表扬栏。看着黑板上黑压压的一片学号,我感受到群文阅读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相信孩子,合理运用群文和时间,群文阅读在我们普通的班级,也会绽放异彩!

    第五天,我和孩子精读了《老人与海鸥》之后,连续阅读了原文《寂寞鸥灵》,其间有很多课文删减了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老人吴庆恒对海鸥无私的爱,并且学习群文《金色的脚印》《跑进我家的松鼠》课后补充的阅读材料《军犬黑子》,之所以对比着读,是因为前连篇是从正面讲人与动物友好相处的故事,后一篇讲人欺骗动物之后失去信任的故事。而写作谋篇布局各有千秋,第一篇一方面讲人对动物的关爱,一方面讲动物报恩,第二篇则选取了松鼠到我家的几件事,蕴含喜爱之情在字里行间,第三篇前后对比黑子的自信和萎靡不振的态度,都是因为人类的戏弄。学生读群文,真正做到了三方面的习得:习表达(隐藏在文章中的表达方法),习策略(怎么去浏览动物类的文章,快速找到表达感情的关键句,怎么去对比)习思考(学会思考怎么才能与动物等生灵同在地球和睦相处)。

    当然,这样的尝试是与以往的教学不同的,没有时间去纠缠字词读音甚至有 不完全懂得的词语意思也可以忽略不计,不可能细讲精讲,更没有时间有感情地诵读。就如这次到重庆学习时听到的课程一样,是最不具有观赏性的一次,但是我们真正把时间换给了学生,把思考还给了学生。他们在群文阅读中学到的方法“默读”“浏览”“跳读”“带着某目标选读”不正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吗?我们浏览网页新闻刷微信微博看报刊,其实更多的就是运用的快速阅读的方法。如果长期训练,学生对信息提取的能力,整合的能力,鉴别的能力,以及鉴赏的能力一定会大幅度提高的。

对于普通班级,正是由于中等生学困生他们思维的局限,学习方法的死板,以及课外阅读面的狭窄,阅读量相对少,才更需要群文阅读的帮助,它不仅仅是优生的加油站,更因为创设了一个共读的氛围,它的意义就恰恰在于“缩小天生能力之间的差距”。群文阅读,是差生的福音

    非常希望我能机会和老师们一起去实践群文阅读。因为它是一项革命,需要我们用智慧用自我提高去开发群文的教程,单单靠一位几位老师的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的。我们需要改变生活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读书,具有广博的阅读量,需要团队共同去有创意地深度解读文本,需要我们的制度我们的学校减轻一线老师的负担,让我们挤出更多的时间去琢磨去探讨,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希望我们能真正打造出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受益的群文阅读空间。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