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止步》(澳大利亚力克·胡哲)书评
(2018-08-16 09:32:41)《永不止步》(澳大利亚力克·胡哲)书评
这是一个没有四肢的“演说家”的“布道”作品,通篇是由基督教布道而引发的励志演讲词。按照书中作者的自言,他是“在鼓励和引导其他人信奉耶稣,信奉我们的主和救星”。按照题记,是“寓信念于行动的惊人力量——永不止步”。这本书通过十大不同的侧面予以了题意的阐述,举了《圣经》中无数的描写事例来反证其观点,似乎从文理上倒说得过去。为了阅读这本书,我特地观看了网上的几段作者的演讲会片段,似乎这些“说教类”题材的东西,现场比文字更直观和生动,也更幽默和风趣。
全书的前言部分作者自称是“励志演说家和步道者”,写作本书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分享的方式帮助和激励读者面对自己面临的各种挑战”,而且他相信“本书中的指导建议不但确实有效,而且鼓舞人心”。在“前言”的最后部分,写作者点题似的感叹道,“当我们祈祷上帝帮助,寓信念于行动,我们就会势不可挡”,这是本书的主题,也是本书超脱于普通传教读本的本质区别之处。关于“如何借助上帝的力量”,作者在第一节中写道,首先“我相信上帝,而且我也相信当我寓信念和信心于行动的时候,就等于是让自己处于上帝的福佑之中”,然后是“你的人生取决于你以这些(拥有信念、信心和信仰)为基础而采取的行动”。作者将行动与信念、信心的关系比喻为“肉体”和“精神”的关系,认为“肉体是精神的载体”,提出“我为信念行动的方式就是周游世界各地,鼓励人们相互关爱,并热爱上帝”,认为“行动本身就是结果——是诚心信奉真理至深的结果。能够让我们得到解脱的是真理,而不是目标”。
作者以他自己出生时的事例来证明他悟出的一个道理,那就是“精力应当放在解决方案上,而不是被浪费在问题上;应该专心做事,而不是一味忧虑”。作者认为“当发现自己置身于某件事的过程中时,动力被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因此“把自己的恐惧和担忧交付给上帝,并寓理念于行动,同时积极寻找出路,积累动力,并相信上帝会为你指明道路”时,那么“恐惧和担忧最终也会烟消云散”。对此番结论,作者是以自己青春期因身体原因而遇到的心理障碍和绝望情绪作注解的,作者最后的答案是“最可怕的担忧是你的宿命,不应该断定你跌倒后就不能站起来”。因为“上帝为你做出的人生规划远超你的想象,上帝就在身边”,“这个奇迹打开你的眼界,鼓舞你的意志,激发你的勇气,让你相信有人爱你,让你为目标努力前行”。于是作者有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认为“只要有为信念或信心行动的机会,就绝不应该错过,因为你可能是对某个人产生影响的最后一个人,是最后一个给他勇气和激励的人”。所以作者自称是“上帝手中的工具,被他用来福泽其他人”。作者希望人们看到他的快乐生活,要想到一个没有四肢的人都在感恩,人们也要为生活感恩。
从前言到第一节,似乎作者在传递本书的中心思想,从逻辑递进关系上来看,读起来有些别扭。作者始终在教诲人们要“寓信念于行动”,这种“信念”就是“相信上帝”。作者也提出“寓信念于行动”的方式是“爱”,这种“爱”是来自上帝指引的“爱”,是“在耶稣的陪伴下过好每一天”。整篇文字并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可惜明显在文字的组织与编排上缺乏张力与演进,所以看起来容易让人感觉有些结论论据明显缺乏,“口号”式的“鸡汤”,反而让人难以唤起精细阅读的欲望。作者在文中提出“我之所以努力地激励你,是为了让你敞开心扉,为了让你相信,在通向目标的旅程中不是孤单的人”,“我意识到自己的目标之一就是激励人们去战胜他们各自面对的挑战”,言语中透出的是不自量力的好为人师。当然作为一个没有基督教信仰的读者,恐是难以读出一个教徒心理底层的由信仰到行动的深刻内涵的,但就励志类书籍,将信仰融入“鸡汤”中的写法,倒是值得仔细推敲的一种新型题材。
第二节是“挫折教育”篇,作者以他自己的公司陷入财务危机这个挫折做实例,描述了如何应对挫折。他认为“应当心存感激地依靠那些关心你的人,耐心地对待脆弱的情感,尽全力想明白现实与情感孰轻孰重,并且寓信念于行动”。方法一是首先“调动身体里每一种力量,包括意志力和信念力”来“启动力量”,第二是治愈旧伤(将发生在身上的事与内心的活动区别开来),“让感激替代疼痛”,第三是“对照现实”,“判断出反应是否超出了真实情况”,第四是“坚持高瞻远瞩”,也就是“身处个人危机时坚持把目光放长远”,“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聆听爱的人和朋友提供的建议”,而且“保持谦卑”,要“每天不只是祈祷,还要怀揣着希望、耐心、谦卑、勇气和信念前行”,第五是“点亮信念”,不要丢失、迷失真正的目标,要问问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能带来快乐的,让人充满动力的,让人生充满意义的”,“怎样才能回归正轨”,最后作者认为“当我们的关注点变得以自我为核心,而不是以上帝为核心时,我们就失去了最大的动力源泉”。说实话,这一节写得并不精彩,其拖沓与亢长,论据与论理脱节之处过于明显。而且通篇下来,答非所问的地方让人匪夷所思,难以让人从中真正认识到作者所开出的“挫折教育”的“良方”。
第三节是写作者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不吝笔墨,但也是平铺直叙。作者首先以“连不完美的我都能找到完美的女人”做切入点,说明“要在爱情方面寓信念于行动”的重要性。作者指出“身体上的‘与众不同’带来束缚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首先是要爱自己、尊重自己,“上帝接受的是我们现在的样子”。然后最重要的是尽量让自己做到最好,同时相信会有人爱上你,拿出所有的爱,把它放在那里,上帝则会安排好以后的事情,“上帝会根据他的意志来决定”,第三是“我们需要做到事情是祈祷上帝的指引,专心把自己做到最好,敞开心扉迎接将要到来的可能性与机遇”。全文叙述了与妻子爱情开始的过程,平淡无趣,作者认为这么“聪明、虔诚、漂亮的姑娘能够把自己看作爱的对象,是上帝带来的福佑”。作者认为他的妻子是“让自己到达基督徒能够到达的所有地方的桥梁,让他扮演好所有的角色”。说实话,掩卷反思,能够与作者这样四肢不全的人相爱相随的女人也实在是需要太多的勇气和毅力,正如书中一个旁人所言,看到他们“我又相信真爱了”。
第四节主要写的是人生目标的重要性。作者首先是以自己大学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的差异性入手,提出“找到你的热情”的重要性。作者将“才能、学识、精力、焦点和承诺都汇聚在一起”,并且将“让自己兴奋”视为“找到热情”。然后作者提出“有了热情的指引,就能找到目标,当把信息注入天赋,并且和世界分享,那么热情和目标就会被激活”,似乎有些拗口,或者因翻译的问题,读起来费解。最后作者告诫读者,“无论何时发现我们真正的热情和目标都为时未晚,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热情,就请秉持信念宽恕自己,并请求上帝做同样的事情”。这一节读起来词不达意,以及事例与结论相悖之处颇多,整篇并无亮点。
第五节写的是与自己类似的“身残志坚”的故事。作者举出了加拿大一个家庭出生的也是一个没有胳膊没有腿的孩子后,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例子,说出来这样的一个道理,“当你带着信念前行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上帝来指引你,让你做出决定”。针对身体上的一些负面的因素,作者提出了反方向的关注点,如“胳膊是为了弱者准备的”、“唐氏综合症就意味着你会爱每一个人,而且永远都不会伤害任何一个人”,也就是首先“选择把关注点放在因祸而来的福佑上”,再“把其余的事交付给上帝,上帝会赐福给我们”。作者认为,人“能借助上帝之手,从中创造出美好的东西,上帝会允许我们的人生出现挑战、挫折或其他糟糕的事情,以此来提醒我们要靠近他,因为逆境造就坚强”,“上帝让我们遭受磨难是为了我们能安慰其他人,就像上帝安慰我们一样”。作者认为“无论你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上帝都会让你为他设定的目标发挥作用”,“要相信奇迹的发生”,如果没有发生,“那么就每天都来践行信念,相信上帝是最明智的人”,“即使奇迹不来,上帝对你也自有安排”。这些话语联系起来,难免让人产生不能自圆其说之感,虽然看起来有些玄乎,但解剖开来,似乎是废话一篇。全篇中介绍了如果遇到“残疾、重病和伤痛”时,人们如何去应对的方法,提出一是“祈祷是最有效的灵丹妙药,祈祷让自己离上帝更近一些,这样他才好做出对你有利的事”,二是“不要因为把心思放在康复上而放弃你喜欢做的事和你喜欢相处的人”,三是“要坚强地守住乐观和信念,保持幽默感和敏捷思维,在感觉安宁和快乐的时候,找机会与你所爱的人分享”,四是“要坚信无论身体发生了什么状况,你的其他(思想、精神和灵魂)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恢复和改善”,即使不能恢复,“也要在生命倒计时期间,让自己做的最好”。又是废话连篇,这一节通篇的结构十分零乱,从实操层面上也很难提炼出有价值之处,空洞乏味之处居多。
第六节应当是对那些“自残的人”的忠告。作者分析道,“当失去信念并把关注点放在自己力不能及的范围时,自我毁灭的冲动就趁虚而入了,因为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作者认为挽救生命的方法一是“转移视线”,“把你的视线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你所爱的那些人身上,从眼前的痛苦转移到未来更美好的前景上”,二是调整思路,“你要知道在你感觉力不能及的地方,上帝会赐予你力量,你是被爱的”,三是寓信念于行动,即“走出去接触那些爱你的人和想要帮助你的人,要靠近你的造物主(上帝),让他进入你的人生。放下痛苦、愤怒和伤害,用积极的信息或祈祷取代自我毁灭的念头,让上帝的爱进入你的心里。你的安宁会伴随着上帝的宽恕和爱而来”。全文作者不惜自爆自身年轻时的自杀经历,来向读者告诫,“上帝在所有爱你的人中永远都站在第一位”,提出“应当向他祈祷和寻求帮助,不应该独自应对那些绝望或危机的想法,也可以向自己的精神导师(牧师)提出精神和感情的需求”,“如果你还没有得到你所祈祷的奇迹,那最好让自己成为别人的奇迹(因为生存本身就证明了希望所在),如果你已克服了自我毁灭的冲动,那就去帮助那些有类似难题的人吧”。文中举例了一些“有自残或自杀想法的人的举动”,也提出了如何帮助这些人的具体方法,很有针对性,也很有实操性,值得推崇和借鉴。
第七节是教导那些有残疾或被侮辱、欺凌、骚扰的人如何“伸张正义”。作者认为“遭受过和见证过欺凌的人很可能会发展为自我隔离、酗酒吸毒,经受健康问题和情绪压抑,以及自我摧残”,“长期被欺凌的人很有可能变得孤僻、内心,自尊心会贬损,更倾向于逃避而不是反抗”,这些人“往往会把他们的痛苦和忧伤藏起来,看不到哪条出路能够让他们躲开,其结果就可能是悲剧的发生”。为此作者分析了受害者显露的几种迹象和应当采取的步骤,并提出了要“反抗恃强凌弱”,“要打赢那场战胜自己内心的重要战役”,“你应该把专注点放在你的天赋上,剩下的事情交给上帝去处理”,同时“专注于帮助他人和改善他们的人生,这样你的人生也因此而变得精彩绝伦。”作者举了埃及反对对女孩进行割礼的例子,最后说,“如果你是个受害者或者知道某人正在受害,那么请通知那些能够提供帮助的人,寓信念于行动,尽你所能地反抗压迫和有违正义的行为”。本节通篇高调提出了要反对恃强凌弱行为的口号,也看似提供了一些方法,但整体来看,新意有限,无非是些老生常谈。
第八节写的的“退让的力量”,作者认为退让不是“失败、退却或放弃”,退让“只是承认一些不可控因素改变了环境,放弃努力,放弃错觉,不必执拗于绝对和持续地控制,集中精力,竭尽全力,循序渐进地运用你所具备的所有天赋、才能、技巧和智慧”,然后是“放手”,“让上帝把他的计划展示给我看”,并且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坚持下去和勇往直前”。作者认为“一旦我让步了,上帝就会接手我的痛苦,把它变成好事,给我带来真正的快乐”。“放弃了自己所有的计划,这样才能把他安排好的道路指给我看”,“如果你秉持了这个理念,而人生依然不断遭遇屏障,那么你要轻轻唤醒上帝的慈悲”。作者举了一个26岁的姑娘因患病而退让后病情好转的例子,也以《圣经》的故事例子说明了退让后在上帝的指引下获得安宁感觉的例子,作者对这种安宁的解释是,“是你知道死去后去往何处时得到的安宁,是知道你的人生掌握在上帝手中时得到的安宁”,“没有什么比那里更安全”。作者最后提出,退让意味着把自己交给主,他会赐给你一个让你心满意足的人生,认为“只有这样,我的快乐才会实现”,因为“我祈祷,在我懂得我的价值来源于主的时候,我的整个身心都被充实。”
第九节是“播撒善的种子”,作者举了自身和其他人提供慈善服务的实例后,提出“我们要做的事是尽可能撒播最多的善种(爱心种子、鼓舞种子、励志种子、仁慈种子),让上帝决定哪些会生长或不会生长。上帝会看到适合的种子并培育它们”。作者认为“你自己和上帝赐予你的才能是你能够贡献出的最好的礼物”,“要贡献出你的信念、才能、专业、学识和技术,让别人从中获益”,“要让人们相信基督是最高境界的仆人式领袖和播撒善的种子的人,把基督当成他们的主和救星,他们一定会得到永生的幸福快乐,希望只能在上帝那里找到”。文中总结了一些“仆人式领袖”的人的共同特点,也分析了在这些领袖的带领下给许多人的人生带来的改变,尤其是写出了一个年轻姑娘在担任志愿者时期,从怯懦到拆除心理篱笆,再到获得“莫大的福佑”,以及再到主动去帮助残疾人而心存感激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播撒善的种子的真实含义,那就是既可以改变别人的人生,也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第十节的题目是“平衡生活”,首先作者自我定位是一个布道者,认为“无论我们要经历怎样的逆境,都要记得职责是传递耶稣基督的福音,传播福音的真理,真理是有强大的力量,会让心灵得到自由”,作者认为“我的使命是鼓励其他人找到目标和满足感,帮助他们找到一条通往永恒幸福的道路”。然后作者提出了“为人生制订平衡计划”的思路,提出“幸福应该是随时都能得到的,而方法就是在精神、智力、感情和身体方面做好平衡”,认为判断适合自己的平衡模式的方法是“想象自己生命结束的那一刻,然后按照一种不会让自己在那一刻心生遗憾的方式生活”,也就是以“自己年老时成为的那种人和做出的成绩”为目标,那也是你“心目中的人生目标”,然后在现实中“创造”或“修正”。认为“这样你在人生路途中迈出的每一步都会让你更靠近你想要到达的地方”,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圆满。关于如何寻找平衡,作者提出了6种方法,认为“保持平衡不等于掌控”、“当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试着让它给予别人”,要“与其他人和谐共处”。文中的提法颇有些可取之处,但空洞大于实操,大多是些“有用的废话”。
全书封面题记将题目解释为“分享寻找目标与有效行动的智慧”,似乎作者是想表达“寓信念于力量”而“永不止步”的决心和手段。作者的信念是基督教,这种信仰融汇到作者的具体生活与工作中,最终想表现的是信仰的力量,和理论对实践的作用力,可惜整体文字明显欠火候,让人感觉理论与实践是“双轨道”,结合度十分有限。或许正因为我没有作者根深蒂固的信仰,所以实在难以感同身受。全书给我的感觉是理论(基督教信仰)终究是理论,作者想说明的行动这个实践是通过理论而升华,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道理,我觉得在文字叙述上都难以服人,当然作为到过几十个国家,进行过几千次演讲的演讲师,自有他的魅力所在,可惜演讲的口才明显大于文字的功底。我认为本书不能作为作者成功的延续。全文中作者高调“唱”的基督教,以事例和《圣经》中故事的结合,本打算应当是相互印证,可惜大多我觉得是牵强附会、文不对题。当然将信仰化为行动的力量,化为对人生以促进的动力,这样的书籍并不多见,作者的这种尝试值得推崇。在当下信仰缺失的社会,幸福感和成就感也是每况愈下,没有了信仰,生活就没有了动力,人生也就没有了目标,所以一个人的信仰在他的人生中是举足轻重。正如本书所说,信仰可以让灵魂“救赎”。
关于作者力克·胡哲
作者在他的壁橱里始终都有一双鞋子,因为他相信奇迹会发生。
作者有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没有四肢的人生)和演讲和励志教程的光盘公司。7年时间作者为超过400万人演讲,一年之内上节目有270个、43个国家。
2002年,是一个患肌肉萎缩硬化症的菲尔改变了作者的人生。菲儿“鼓励他人祈祷和信任上帝。赞美生活和‘走出去’帮助他人。”菲尔创建了网站,“安慰和激励正在因疾病而身体虚弱和面临死亡的人。”菲尔的力量和勇气、感动和鼓舞了作者。从此开始走菲尔的传道之路。
2010年4月作者在一次演讲中遇到了妻子,一见钟情。2010年10月作者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妻子对作者说,没关系,我会找个护理的工作,养活我们两个人。爱是没有价格标签的。2011年作者订婚,2012年结婚。婚前作者的父母问妻子,如果今后生下来的孩子还像作者一样(无四肢)怎么办,妻子回答,即使孩子没有四肢,我也爱他们。妻子的母亲是墨西哥人,父亲是日本人,妻子5岁时父母离婚,结婚时父亲已去世。婚后妻子祈祷上帝赐予作者她所不能给予他的东西,包括智慧、治愈、安宁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