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麻川河下游猴坑村景致与文化遗存(麻川六上)

(2013-12-01 15:53:14)
标签:

旅游

麻川河下游猴坑村景致与文化遗存(麻川六上)

麻川河下游河段:猴坑村河段、樵山村河段

1970年太平湖蓄水前,三门至小河口麻川河河段走向呈“九曲十三弯”形状。顺麻川河自三门以下至曙光村一段,连亘二十余里,景色特佳。陈村大坝建成后,高峡聚水成湖,湮灭了一些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致,但同时也将青弋江端庄、温雅、宁静、舒展、娟秀、空灵的一面完整地呈现给游客和沿岸人民。

(一)、三门河道(现猴坑村)
http://s12/mw690/003OC1gIgy6EEuAowaLdb&690


http://s3/mw690/003OC1gIgy6EEuAwVZE52&690

 

狮子石下五里浮溪口,进入太平湖管辖的麻川河下游。古时自招溪口至小河口之间的沿河西岸布满村庄,居民出入运输工具主要靠渡船。大致有载客通商的交通渡和农业生产用的庄稼渡。这些渡口都是青弋江船只进入内河的重要集散码头,也是重要的军事渡口。当年的“三门渡”“豪家园渡” “小河口渡”(三渡口间彼此不足 2公里)有民谣曰:一里三道渡,十里三百万(指沈、贾、米三个百万富翁),足见当时的富足。渡口的繁荣程度仅以1915年为例,1915年天旱缺水,“小河口渡”渡口一次就停泊了270多艘木帆船。

太平湖形成前,麻川河是太平县及乡境达芜湖、南京、上海等地水上运输要道。这条航道南起葛湖麻坡潭,经仙源、桃河、浮溪、三门、湘潭、周坪、北至小河口入青弋江(现该河段为太平湖),可通排筏和小型木帆船。20世纪50年代前,木、竹、茶叶工业生活用品等主要靠水上运输。以前上游山里的木材、茶叶等土特产顺流而下销往芜湖、南京等沿江大中城市,而沿江城市的布匹、食盐、大米则逆流而上运入太平、石台等地。

三门沿河而北经湘潭、丁家、黛坞岭、中潭、黄石等村,合称下六保,可达小河口,入青弋江。河西向西青山丛中,白云深处就是隶属三门村的太平猴魁名茶产地猴坑、猴岗、颜家等地,可通龙门乡。东有寨山阻隔,天然屏障。因只有南、北、西向有门户出人,故称三门。

http://s11/mw690/003OC1gIgy6EEuF7gPo4a&690

 

高溪是麻川河在唐代的名字,沿麻川河下行必经“三门六剌滩”。“三门”是指太平县(仙源镇)城北的三门山,“六剌滩”又名长滩,在三门滩老自然村边麻川河中。在长滩有两块巨石从两岸边向河中流伸去,形成一个坝口,古称龙盘石。坝口水流形成小瀑布,曲线流、回流、漩涡等多种流形,细辩声音,可有六种。李白当年在三门留下了《下陵阳高溪三门六刺滩》的诗句。如今由于人工修筑太平湖,三门滩早已在麻川河的水底,水面宽阔了起来。湖叉平水替代了诗人当年走过的崎岖河道。寨山(又名西毛山,海拔 849,在黄山区三合村(现猴坑村)与樵山村之间。西濒太平湖)临伫湖面,景色别致,被称为太平湖上的“桂林山水”,成了太平湖上风景精华的几处之一了。

根据三门当地意谓,六剌滩流水是指有六种声音。古人把自然界的声音统叫“天籁”。水流声是天籁的一种,在太平方言中,“六剌”极可能有“六籁”的方言之误,而且误之已久。
           http://s16/mw690/003OC1gIgy6EEuI5JNl7f&690

【天籁】自然界的声响,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各物因其自然状态而自己发出的声音,天地间音响中的一种。,本指古代的管乐器箫,这里泛指由空虚的地方而发出的各种自然音响,因其声音所出的不同,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天籁的发声全凭自己,完全摆脱了任何外力的约束,是天然自发而生,因而这种不依赖任何外力的自然音响最美,胜于地籁及人籁。又天籁构成的乐曲就是天乐

 

【三合村】

自三门以下至小河口,统称小河里。而三门因为三合村东有寨山阻隔,只有南、北、西三个方向可以出入,所以旧时称三门。建国初期将三门滩、猴岗、猴村、陈家坞等四个自然村组成三门村1952年桃合村与三门村合并后,各取一字,合称三合村。现三合村为一个移民后靠村。近期三合村改为猴坑村。包括:猴岗、猴村、湘潭、中潭、三门滩、西一、西二、甘坑、颜家、双坑、饶家、芦西坑村民小组。三合村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孕育了国际名茶太平猴魁,因此亦是太平猴魁茶叶原产地保护的核心区。古时南顺麻川河上,水陆两通至仙源;北顺麻川河下,水陆两通至小河口,水路入青弋江至长江沿岸各大商埠。三合村自水库建成后,自浮溪口(即现外浮码头)即进入太平湖。三合村界内的麻川河也属于太平湖流域。20135月三合村更名为“猴坑村”。

【小河里】自饶家(三门以下)沿河下至小河口,历史上惯称“小河里”。自三合的路线和村落是:先到麻川河东岸——饶家,由绕家村下摆渡到对岸是双坑,沿河下1公里是芦溪坑,随溪上到甘坑、颜家,沿东岸下行2.5公里经观音崖前行,东岸寨山下散布着河东(已淹没)、三门滩(后靠)、深渡(已淹没),从河东摆渡至西岸有河西,沿西岸下行1公里摆渡到湘潭(已淹没),由湘潭摆渡到西岸是新屋也属于湘潭(已淹没),西岸开了一条路,淹没前,均由此路上猴坑、猴岗。西岸下行达徐河桥(已淹没),西岸由此巍峨连绵的黛坞岭山脉延伸到小河口。由徐河桥摆渡到东岸——上中潭(少数后靠),沿东岸下行至下中潭,往前即到王家滩、黄泥滩,再到黄泥坑即黄石(已淹没),前行摆渡到至西岸的立滩,然后即到立潭(已淹没)(以上多个村落皆姓叶,史称十里叶家)由立潭摆渡到东岸——官禄潭(已淹没),下行摆渡到西岸牛家(已淹没)附近有条大坑——龙坑,上黛坞岭。再摆渡到东岸是米丝滩丁家(已淹没),东岸下行先到瑶里(已淹没),附近有条长长的立坑,外寨山背面,可达樵山、夹坑等地,沿东岸下行就到瑶里,然后到江家坦(已淹没)。以上三村在太平天国前均连成一片,和丁家相接,当年是兴旺的大村落。江家坦向下,即到夹坑口,对岸是豪家园,进入曙光村。

 

自然景观——寨山

 

http://s15/mw690/003OC1gIgy6EEuNlnPM8e&690

1)、麻川河河东有寨山,峭壁摩天,奇松异草,旧志记:峰顶多异跡(顶上有巨穴,可容9000人,太平天国时村民扎寨于内,保及平安),寨山南北两侧斜坡翠岗,如巨人般呵护河东、三门滩,时时关切着河西。

2)、寨山海拔849、相对高度600以上、宽500。悬崖峭壁的寨山,如一座巨大的铁花屏风,倒映湖面,更添风采,有“小桂林”之称。著名“太平猴魁”原产地就在“小桂林”西,白云深处猴坑村。太平湖未建成前,有三门滩、河东、河西三个自然村沿麻川河而居。

3)、寨山生得很奇,周围的山都是树林茂密,线条柔和,虽然也起起伏伏,但终归平淡,不像此山,高高耸立,俊俏挺拔,形如黄山诸峰,崖壁金黄,磷光灿烂,崖壁的虚折之处,树木苍郁古朴,色浓翠或深黛,山上似雾岚笼罩,仰望不能至顶,因而山顶峰尖和浓翠绿黛之间都隐约朦胧,为山增气韵和空灵,如神仙境界。

4)、寨山被夹在普通的两山中间,也如村前挂着的一幅长长的天然山水画屏,而山麓村前清冽的麻川河水在此曲折盘绕,倒映山峦,水中画景美不胜收;若在月光之夜,身居此地,山愈奇高,水愈奇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水、意境、古趣,会让许多人醉倒。在河西村看,寨山如同大门前的高大影壁(饰以浮雕的墙壁),每当过午,寨山迎着阳光便如一座高阔无比的玉石屏风,其上石棱(多棱的山石)、巉(chán)崖(山势高峻)、树木、藤萝(紫藤的同义词)交接组合,宛如一幅山水铁画。入冬寨山积雪如绒帽、绒衣。河西纵深则耸崖拥翠、叠嶂(形容高险像屏障的山)生云、岚(山间的雾气)掩黛色(青黑色)、风传涛声,真正是世外桃源。

4)、关于寨山的传说和故事很多,当地人对寨山的感情也是神秘的,既把它当作灵物或神的化身,又对它深深恐惧。身居此地,既受宠若惊,又自卑自哀,觉得自己不配享有此山,寨山自古至今世世代代就这样主宰着此地人的心灵。

http://s5/mw690/003OC1gIgy6EEuSqjHe94&690

 

【寨山的传说】

1)、古代三门滩刘宰的宅门正对寨山主峰,功夫超群。传说冬日吃早餐时,他能一箭步到寨山顶上去晒太阳。刘宰武艺高超,专与富人作对,掳富济贫。而且他不在本太平县作案,专在外地行窃。

2)传说一天晚上,旌德县大里村(疑为现旌德县兴隆乡大礼村)唱大戏,天黑开锣,他正在家里吃晚饭。须叟(极短的时间)之际,便飞行到戏台下,正遇花旦小姐出台上演,刘宰见手指戴有两枚金戒指,便一个箭步上台,伸两指取得两枚金戒指,该花旦断伤两手指,剧烈疼痛,直至身亡,台下数百男丁围攻捉拿,他又一个箭步,离台而走,无影无踪。

3)、传说刘宰经常出没旌德县境,在三溪(现旌德县三溪镇)见一九相公菩萨庙,进庙观看九相公塑像,官服着身,红光满面,相貌堂堂。想到家乡三门村子大,人烟稠密,希望有一神灵,能保一方平安,便想请九相公菩萨落座。公开请,该地香火隆盛,村民绝不会同意。以他的本能想了个偷法。在村里邀上几人同行至三溪。天色已黑。趁夜,刘宰一人一个箭步跨过院墙。入殿将九相公菩萨背在肩上,又一个箭步,站立院墙上,随行之人放鞭炮迎接,惊动当地村民追来,他再一个箭步,同随行人无影无踪。急行一段路程,坐下就地休息,天还未亮,随行人提出,天亮后背着菩萨行走不妥。刘宰说:不要急,我去搞顶轿子来。须叟间,扛来一顶偷来的轿子,将菩萨安坐轿内抬着回三门。

4)、为此,三门滩刘、项、李三姓筹资建庙,叶姓请当地一雕匠,花了一年时间,专为菩萨雕刻成一顶雕花木轿。从此,三门河西、河东,刘、项、李三姓轮流作东管佾(,古时乐舞的行列),十二年一次大佾。三门滩叶姓作东主持,规模更加隆重。二月初十下殿,给菩萨拂去灰尘,梳头洗脸,更换新袍,擦洗雕花木轿,将菩萨入坐轿内。正佾三天,二月十二至十四,选八位壮汉,身系红带,抬轿出庙,鸣锣开道,鼓乐齐鸣,出佾队伍缓缓起动,只见八位壮汉抬轿,步伐很不一致,有时闯东,有时撞西,有时奔前,有时后退,村民说:这是九相公喝醉酒形态显灵。巡游河西、河东、三门滩三村,所到人家门口,家家户户放鞭炮迎接。并在大极园几十亩田地里踏青一圈,被踏油菜籽禾苗越踏越丰收。传说有一年,麻川河涨春水,渡船不能开航。木轿抬至河西渡口,菩萨显灵,木轿自动跨河直奔河东,八个壮汉抬夫不能自主,只好吊在轿扛上,随至河东路上,鞋底未湿。二月十五,三村四姓村民家家户户,捧着自制的一笼形如塔状的发糕进庙敬祭菩萨,焚香叩拜祷告:菩萨保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无灾无病,閤家平安。

5)、传说一年秋日,刘宰在门口摊晒稻谷,吩咐8岁的儿子小宰倌看管,自己外出。小宰倌手端饭碗,正在吃饭,见一大群麻雀,飞入晒场,啄稻谷,于是腾空而起,随手用筷夹住麻雀,用绳串起,后感筷子碍手,干脆甩掉筷子用手捉,麻雀飞,他也飞,伸手无空。刘宰回家看见被连成一串的几十只麻雀,问儿子如何逮的,小宰倌将捉麻雀经过诉说一遍。刘宰见状大惊,功夫胜过自己,心想世上又多了一个危害,一怒之下,捉儿两脚一撕两块。

4)、传说刘宰年过半百有余的一个夏日,天气炎热,日正午时,刘宰在家赤膊在睡桌上休息,侧身睡着后,肚脐斜垂睡桌边。自家养的猪婆(母猪)一口咬住肚脐,用力一拉,将肚肠拖出外跑,刘宰从此而终。后传说是旌德唱戏花旦,冤魂找来,附体猪婆,实施报复而为。

5)、刘宰后辈同代人中,个个手段高强,飞檐走壁无所不能,他们做好事也做坏事。后代人评说此事时,都把原因归咎于刘宰家的门向,门向正对寨山,并于此得出一个结论:面向寨山做房子,家中就要出这样的人。

http://s5/mw690/003OC1gIgy6EEuWJMxe44&690

 

【水壁虎的传说】

1)、寨山附近的麻川河里有一种水中动物——水壁虎,形状与壁虎相似,所不同的是壁虎呈黑褐色,而水壁虎整个躯体呈红色,倘若在溪中逮一只,翻过来肚皮上有一个明显的“勇”字。

2)、寨山坐落在三门滩东面,山势险恶,左、右边都是万丈悬崖,左边是一深溪,山上无路可走,只能用粗绳织成软梯,套住离地面八九尺处的一棵树丫,沿着山石缓缓攀登。可达半山中一块红色平坦之地——红石岩。

3)、传说清朝咸丰年间,这里的土豪劣绅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平民受尽欺凌。太平天国起义的消息传来,当地山民揭竿而起,成立了太平军。土豪劣绅们纷纷率领家丁上了寨山,在红石岩上安营扎寨负隅顽抗。

4)、土豪劣绅纷纷夜逃寨山红石岩的消息传来,义军弟兄气愤填膺,星夜围困了寨山,他们高举火把,箭像飞蝗般射去。山上家丁将檑木巨石滚下山来,一时间似万马奔腾,势不可挡。义军退之不及,伤亡很大。一连几天的激战,难以攻进,这时双方粮食将尽,土豪劣绅设下毒计,令家丁将仅有的一点米、肉,烧熟喂狗,抛于山下。太平军已经弹尽粮绝,只能食草充饥,见山上掉下一条狗,即杀后剖开肚皮,发现里面尽装的是饭和肉。这些贫苦出生的太平军不知是计,误以为山上粮草丰厚,难以攻取,为了保存实力,他们挥泪告别了殉难的兄弟撤走了。于是传说战死溪中的义军弟兄忠魂不散,化作水壁虎,至今犹存。

 

 

http://s15/mw690/003OC1gIgy6EEuYI07I7e&690

自然景观——桂林山水(现景色)

1970年陈村水库建成,三门的河东、河西以及三门滩均被淹没,寨山水位提高,移民后靠,古三门滩早已在太平湖的水底,如今,这里形成三合湖面,而寨山临伫湖面,景色别致,被称为太平湖上的“桂林山水”,成了太平湖上风景精华。现在从浮溪口后就进入了如今的“小桂林”河道。麻川河至三门豁然开朗,这里湖面变得水域宽阔、水波不兴。尤其是海拔849、相对高度600以上、宽500、悬崖峭壁的寨山,如一座巨大的铁花屏风,倒映湖面,更添风采,因此有“小桂林”之称。有“水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韩愈的名句,原文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篸与簮同)。意思就是漓江的水如青罗带一样柔曼迤逦,漓江的山如碧玉篸一样翠绿峻秀,“青罗带”、“碧玉簪”都是女性的服饰或首饰)之美韵。麻川河至此,虽无漓江百里画廊横列,却也“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出自近代的爱国人士吴迈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 无山无水不入神。)

 

http://s13/mw690/003OC1gIgy6EEv0VdYE3c&690

 

 

自然景观——平湖三峡(现景色)

麻川河过“小桂林”河道,这段水面,尽管河汊水是平的,但两岸群山山崖犬牙交错,曲折通幽,当地俗名“锯齿峡”。这里重峦叠嶂、遮天蔽日、山惊虎起、水伏龙盘(如龙之盘卧状,形容雄壮绵延的样子)。虽无三峡之险,但有峡谷行舟之趣。现被美誉为“平湖三峡”。

两岸青山对峙,山势陡峭,怪石磷峋高耸群山被苍松、阔叶树林和茶园所覆盖,对峙下的峡谷更显得幽静阴森,湖面水平如镜,水质清澈。可见水面鱼儿戏游,上空众鸟飞鸣,远处猴声阵阵。最高的寨山与湖面相对高差达700多米,湖水时急时缓,时宽时窄,清澈明净,犹若一条弯弯曲曲流动的绿色飘带。

这里山峦壁立,犬牙交错,水流湍急,峰回水萦,金色小丘倒影湖底,如立体式的水晶灯倒挂湖心,形成“三峡倒影”奇观。夜间沿岸灯火齐明,水中倒影更是美不胜收。

这里两岸间有农舍隐现,炊烟袅袅,湖岸渔夫点竿,小船悠移,给人一种远古神秘之感。沿途山环水绕,峰回路转,游船斗折蛇行,使人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http://s14/mw690/003OC1gIgy6EEvgd6hffd&690

  http://s7/mw690/003OC1gIgy6EEv1evCm86&690
http://s1/mw690/003OC1gIgy6EEvkh7P250&690

 

自然景观——猴坑——太平猴魁发源地

1)、三合村(现猴坑村)是太平猴魁茶叶原产地保护的核心区。面积较大茶园的有凤凰尖(海拔709米)、狮形尖(海拔727米)、鸡尖(海拔720米)等,乾隆《太平县志》称凤凰尖一带 “地逼仄(,狭窄)或壁立,不能立足,上下如猿猱(yuán náo 泛指猿猴)”,故此山间村落称“猴坑”。

2)、猴坑是一个典型的深山区小村庄,四周群山环抱,一条小溪从村前潺潺流过,21户人家生活在这大山的怀抱中,过着恬淡安宁的生活。这里参天的古木澄澈(清亮明洁)在山间与静静湖水相伴,葱郁的翠竹,啁啾(zhōujiū,形容鸟叫声、奏乐声等)的鸟琴,出没的群兽,群峰竞秀,沟壑纵横,方园几十里杳无人烟,原始森林自生自灭,蓝天和白云覆盖着苍翠欲滴的绿色“宝珠”,远古和现在在这里对接,上天和近人在这里合一。

3)、太平猴魁出三合,三合猴魁在猴坑。“未见黄山面,十里闻茶香”。猴坑村山青林秀、如烟似黛,群山环立,山林与竹海如屏如障,在竹林与山林之间的坡地上,绿茵一片的就是著名的猴魁茶园。身处猴坑村,百鸟啼鸣,满目清翠,空气里弥漫着各种花草的清香。猴魁茶得益于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处在海拔700米的高度,濒临太平湖,终年大半光阴都锁在云雾缭绕之中,得天地之灵气,汲山水之精华,是大自然造化的世外桃源。在猴坑几乎找不到一块集中连片的茶园。猴坑的茶树,她们以几行、几枝的形式散落在山边地角,或间种于林边洼地。


http://s7/mw690/003OC1gIgy6EEvzoKwu26&690
http://s4/mw690/003OC1gIgy6EEvDEOMbc3&690

http://s11/mw690/003OC1gIgy6EEvDVNbA5a&690

 

3)、围绕着猴坑村有三座山峰,分别叫做凤凰尖(属猴岗)、狮形(属猴坑)、鸡公石(属猴坑),其中又以狮形上产出的茶叶最好。最珍贵的猴魁,叶子上的茎是泛着红色的。猴魁茶叶,一是阴山好,二是高山好。这种地理环境才造就猴魁的高品质。千百年来,生长在猴坑一带的茶树,受到得天独厚环境的孕育,最终形成柿大茶群种。猴魁在20世纪初才真正诞生,目前在位于黄山区的“猴魁茶博物馆”内,藏有清朝时关于猴魁的批文:“清光绪二十三年,猴坑茶农方南山申报猴坑尖茶外形为两叶一芽。”

4)、当年当地有名的太平绅士刘敬之规定,只有猴坑、猴岗和颜家的三座山冈上生产的茶叶才能叫猴魁,其余地方生产的茶叶尽管品相同一,也只能叫魁尖。在清朝时,猴魁的年产量大约为160担(8000千克),主要销往南京、芜湖一带。在茶博物馆里,还珍藏了一幅有“民元孙文”印章的孙中山的题词 “饮杯猴茶,如得知己,可以无憾”。


http://s6/mw690/003OC1gIgy6EEvKVQnrb5&690
http://s4/mw690/003OC1gIgy6EEvLAUAb93&690

自然景观——三门十景

三门有著名十景“寨山早雪、竹溪垂钓、六喇滩声、七坡秀色、将军徒步、雁潭鱼月、泰山日出、高路古梅、蟠龙戏水、荷塘棋布。”雁潭是河东、河西间麻川河河面,宽百米,长二百米,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鱼群往来、历历在目;月望(月满之时)之月,静影沉壁、互映生辉、鱼歌对答是乘舟赏月佳处。李白途经三门时,曾留下诗篇。


http://s12/mw690/003OC1gIgy6EEvMleaf2b&690

http://s8/mw690/003OC1gIgy6EEvTzcdV07&690

http://s1/mw690/003OC1gIgy6EEvUi6M8d0&690

http://s15/mw690/003OC1gIgy6EEvUJF1Q4e&690
http://s13/mw690/003OC1gIgy6EEvV7UjG1c&690

 



(待续)敬告:请转载的朋友尊重版权,注明出处。欢迎同好朋友商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