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质学关于溶洞的部分专业术语
(2013-08-10 12:37:04)
标签:
旅游 |
分类: 溶洞拾趣 |
岩溶地质学关于溶洞的部分专业术语
1、【岩溶】:karst又称喀斯特。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岩溶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可有“岩溶现象”、“岩溶作用”、“岩溶地区”等多重含义。地球上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最多,其分布面积约占地球上陆地面积的15%。1966年中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决定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1981年在山西召开的“北方岩溶学术讨论会”上,议定“岩溶”和“喀斯特”二者可通用。
2、【岩溶学】即喀斯特学。是介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岩溶现象及其形成过程和岩溶的改造利用,其内容包括岩溶发育的理论基础、岩溶地貌、岩溶洞穴、岩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岩溶水文学、岩溶矿床、岩溶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岩溶区的环境及综合开发利用等。
3、【洞穴学】探查、研究人可进入的洞穴的科学。岩溶洞穴是洞穴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与岩溶研究密切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洞穴成因、洞穴地貌和地质、洞穴物理、化学和水文、气象、洞穴生物、洞穴古生物和考古、洞穴文化艺术、洞穴的勘测技术、洞穴制图与摄影及洞穴生态环境与保护等。
4、【岩溶作用】又称喀斯特作用。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作用(溶解与沉淀)为主要特征,并伴随有机械作用(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地质作用。岩溶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岩溶地貌景观。自然界最普遍而规模最大的岩溶现象多发生在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中。主要原因是构成这类岩石的碳酸钙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溶解为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而被水带走。因而碳酸盐类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下,易于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由于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被溶于水中的钙和重碳酸根离子又可结合成碳酸钙沉淀,形成各种灰华。
5、【岩溶发育阶段性】根据岩溶旋回理论,岩溶地貌发育过程,在地壳上升的情况下,经历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而达老年期,这样的发展序列称为岩溶发育的阶段性。
幼年期岩溶 |
地表出现溶沟、石芽和溶斗,有较完整的地表水系。 |
青年期岩溶 |
地表岩溶地貌发育,地表水循环岩溶负地形迅速转入地下,地表水系消失,仅存主谷水源水系。 |
壮年期岩溶 |
地表有大量溶蚀洼地、溶蚀谷地。由于溶洞顶板坍落,部分地下河出露地表。 |
老年期岩溶 |
不透水岩层广泛出露,地表水系发育,仅留一些岩溶孤峰、残丘等。 |
6、【岩溶地貌】凡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过程中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统称为岩溶地貌,如石芽、溶沟、溶斗、峰林、溶洞等。这类地貌虽在各种可溶性岩石(严格地说是易溶性岩石)中都有表现,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硬石膏和岩盐分布区,但碳酸盐类岩石分布最广,岩溶地貌也最为发育。中国岩溶地貌分布极广,但因气候条件和岩性差异,造成岩溶地貌的地区性特征也不同,如华南地区气候湿热,厚层灰岩出露区,岩溶充分发育,多形成以峰林为代表的裸露型岩溶地貌;而华北地区因气候较干燥,厚层灰岩区多形成以常态山为代表的岩溶地貌。
7、【石芽】:土下溶蚀加后期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侵蚀形成溶蚀裂隙纵横交错的形态,其间残存的芽状岩体,称为石芽。高度一般不超过 3米。
8、【落水洞】消泄地表水的近于垂直的或倾斜的洞穴。它是流水沿落水洞裂隙进行溶蚀、侵蚀作用以及塌陷而形成。分布于溶蚀洼地、岩溶沟谷和坡立谷底部,也有分布在斜坡上的。其形态不一,深度可达100米以上。
9、【出水洞】:可溶性岩中地下河出露地表的出口,或岩溶区地下水的出口。它的出水量受补给来源的控制,地下河的主要水源为雨水直接补给时,出水量有季节性变化,干旱季流量减少或停止出水,成间歇性出水洞;主要水源为地下含水层补给时,常成为具有一定承压的管道出水,出水量虽然也有季节性变化,但一般为常年流水。
10、【竖井】一种垂向深井状的通道。深度由数十米至数百米。因地下水位下降,渗流带增厚,由落水洞进一步向下发育或洞穴顶板塌陷而成。底部有水的,叫天然井、岩溶井、溶井等。
11、【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呈漏斗状或碟状的封闭洼地,较大者又称斗淋。漏斗直径几米到数百米,深几米到几百米。成因有两类:一类是地表水沿节理裂隙溶蚀而成的溶蚀漏斗,底部往往被溶蚀残余物质所充填,有的底部有落水洞。另一类是溶洞顶板塌陷而成的塌陷漏斗,横断面呈筒状。有岩溶漏斗、灰岩坑、盘坑、盆坑等别称。
12、【天生桥】:地下河与溶洞的顶板崩塌后,横跨河谷的残留顶广西鹿寨香桥岩天生桥板,其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而呈桥状。广义地说,一切横跨沟谷或河流上的岩体都可称天生桥。
13、【多层溶洞】:地下溶洞的组多层溶洞合型式。规模较大的溶洞,形成于岩溶水的水平流动带;如果一个地区地壳间歇性上升,水平流动带将随之间歇性下降。在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的一层溶洞,随着地壳上升将抬高到季节变动带或垂直循环带,而在新的水平流动带内又开始发育一层新的溶洞。多层溶洞有显示区域新构造运动性质和幅度的意义。
14、【石刺】:在洞穴进口部位发育的具向光性的刺簇状溶蚀形态。它是在洞口生长的藻类、苔藓等低等植物作用的结果。
15、【溶洞水】:又称洞穴水。赋存于溶洞中的地下水。一般指岩溶极发育,水量丰富的岩溶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16、【地下河】:又称暗河。具有河流主要特性的岩溶地下通道。它是地下径流集中的通道,地下河常具紊流运动特征,并有自己的汇水范围。其动态变化明显受当地大气降水的影响。地下河的规模和地下河系的完善程度决定于岩溶作用的方式和程度。由地下河的干流及其支流组成的地下通道系统称地下河系。
17、【岩溶堆积物】:各种与岩溶作用有关的堆积物的通称。包括洞穴化学沉积物、洞穴其他成因的堆积物及地表岩溶堆积物。
(1)、【洞穴化学沉积物】:洞穴中由水的作用造成的各种次生矿物沉积物的通称。主要类型有滴石、流石、凝结水或雾水沉积、水下沉积、毛细管水沉积等。
(2)、【洞穴次生碳酸钙】:洞穴中由水的作用造成的各种胶结较好的结晶质的碳酸钙。
(3)、【非重力水沉积】在洞穴中非重力水作用的沉积物。在包气带洞穴中,非重力水主要存在形式是薄膜水和毛细水。岩层微细裂隙、孔隙及粗糙表面是非重力水活动主要场所。洞穴中空气的湿度和运动强度对非重力水沉积物结晶的完美程度及形态有重大影响。非重力水沉积的主要类型有洞穴毛发、石枝(或卷曲石)、珊瑚状物、根须石枝、皮壳、石花、花斑、穴疱等。
(4)、【重力水沉积】是洞穴中最常见和数量众多的次生化学沉积物。滴水、流水、飞溅水和池塘水是重力水主要运动和转换形式。重力水沉积的主要类型有:①、滴石类,由不连续水流——滴水形成。从滴点到落点,多形成对应沉积。前者为悬挂滴石,如鹅管、石钟乳,其横断面呈同心圆状。后者为站立滴石,如石笋、石柱、滴杯,其横断面呈叠层状。
②、流水石,由连续运动的水流形成的洞穴碳酸钙沉积。其沉积物具有条带状、流层状、环纹状结构,沉积形态多样:主要有天流石,如肉条石、水母石、石带、石旗;壁流石,如石幔、石幕、石瀑、穴盾、盾帐、穴板、石柱盘等;底流石,如流石坝、石梯田、流石板、穴饼、穴珠、穴球等。
③、飞溅水沉积,洞穴滴水和悬挂式流水常溅出水滴和水雾携带的碳酸钙,附着到先成物上的沉积。按其形态可称棕榈片、石葡萄、石蘑菇、石花瓣、石珊瑚等。④、池水沉积,在溶洞底部池水不溢又不干涸的情况下,有形形色色的池水沉积物形成,其沉积物形态有水面形态,如水钙膜或穴筏、浮冰、穴泡、边石、石花;水下形态,如晶花、晶刷、石葡萄、月奶石、石珊瑚、穴珠等。
(5)、【协同沉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运动方式的水流协同作用形成的次生碳酸钙沉积物。常见的协同方式及典型沉积物有:
①、滴水——流水沉积,如堆状石笋、片状石钟乳、外层被流石覆盖的大型石笋和石柱等;
②、滴水——飞溅水沉积,如棕榈石笋;
③、滴水——池水沉积,如蚀膜晶锥、滴坑穴珠;
④、滴水——池水——流水沉积,如云盆;
⑤、滴水——非重力水沉积,如乳房状石钟乳、石瘤、珠状石钟乳等。其形成多在非重力水向重力水过渡的临界状态下,所以常与鹅管共生。
(6)、【叠置沉积】前后不同沉积阶段,在同一地点洞穴水动态和运动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后期沉积物叠置于先期沉积物之上的叠合形态沉积。其间不存在直接的沉积协同关系和成因联系,在沉积阶段上具有代表性。如灯盏石、吊脚石、晶穗、纺锤状钟乳石等。
18、【滴石】:由洞中滴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滴石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有代表性的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钟乳石 |
又称石钟乳。自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以碳酸钙为主的沉积。开始只成为一小突起附在洞顶,以后逐渐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中心部分有一空管,形状如钟乳,故名。 |
向光钟乳石 |
由植物光合作用吸取洞顶滴水中的CO2,引起滴水过饱和而沉积的钟乳石。植物的向光性也引起此种钟乳石只在向光一侧沉积,导致其向有光一侧倾斜。只见于洞口有光部位。 |
鹅管 |
上下直径变化不大,即细长条状钟乳石。 |
石笋 |
洞顶的水滴落到底板后,形成由下而上增长的碳酸钙沉积,形如笋状,故名。 |
石柱 |
钟乳石往下长,与对应的石笋上长相连接后所形成的柱状体。 |
棕榈状石笋 |
滴水和溅水综合作用形成的四周带棕榈叶状沉积物的石笋。常见于净空较高的洞穴底部,滴水重力加速度和溅水较强的部位。洞穴净空越高,其棕榈叶状沉积物也越大。 |
19、【流石】:由洞内流水(包括间歇性水流)所形成的方解石及其他矿物沉积。由于基底形态、水流状态不同,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代表性的有边石、石幔、石旗、钙板等。
边石 |
水流过洞底积水塘时,在其边缘形成的碳酸钙沉积。小边石群,状如梯田,称为石田。 |
边石坝 |
垂直地下河或地表河流向,或围绕泉水形成的拦河坝状边石。石坝形成后,使地下河道(或地表河道)成为阶梯状,如有水流活动,则常出现一系列的石坝与水潭。 |
石幔 |
又称石帷幕、石帘。为饱含碳酸钙的薄层水由洞顶或洞壁流出,沉积成为波状或褶状的流石,形如布幔,故名。 |
石旗 |
由洞顶或洞壁上连续性水流形成的一种薄而透亮的旗帜状次生碳酸钙沉积物。 |
钙板 |
由洞底片状薄层水流动时析出碳酸钙所形成的状似薄板的沉积物。 |
石扇 |
形状似扇的流石类沉积物。在洞穴内由线状水流突变为片状水流时,或在地下河出口的漫流地段均可形成。 |
石花 |
呈丛花状散布在洞壁或其他洞穴堆积物表面的雾滴水沉积。亦可由因气温、湿度变化,产生密集的成簇状的凝结水珠所析出的碳酸钙沉积形成。 |
云盆 |
圆形或浑圆云盆形盘状的水下碳酸钙沉积物。分布在平底的开阔溶洞中。盘顶面大致位于一个水平面上。常和边石、边石坝相伴出现。 |
穴珠 |
直径0.1—10厘米的球状碳酸钙沉积物。具同心圆结构,核心常为小粒的燧石、砂或粘土。是碳酸钙在动荡的水下环境围绕某种核心不断沉淀而成的。 |
石饼 |
外形似饼的穴珠。 |
石荷叶 |
洞内水池表面的薄钙片。其下有倒圆锥形的“根”,伸至池底。这是池水逐渐缓慢升高时沉积形成的。 |
石筏 |
浮在地下湖或洞内水池面上,受表面张力支撑的薄片状结晶方解石。此种沉积现象是池水强烈蒸发的反映,因而石筏常见于干旱地区或池面水能较快地达到过饱和的洞穴。 |
石珊瑚 |
在钟乳石和石笋的表面,由于毛细管水渗出而形成的状如珊瑚的碳酸钙沉积物。有的是由石膏组成的。 |
石葡萄 |
成因同石珊瑚,状如葡萄的碳酸钙或石膏沉积物。 |
螺旋状石笋 |
由石笋或洞底向上长的卷曲石。 |
卷曲石 |
又称石枝、螺旋状钟乳石。由饱含碳酸钙的水从洞壁或钟乳石的毛细管状细孔渗出而沉积的,可向水平方向或向上弯曲。 |
石盾 |
又称调色板。一种由上下两块平行的石盾板组成的外形似盾状的洞穴次生碳酸钙沉积物。多出现于洞壁及洞顶。有时可见数盾连生。石盾是由略具承压性质的裂隙水从裂口流出时形成的。从裂隙口开始,形成上下两个板面,并向外呈环形逐层生长。若流量较大,从石盾周缘裂口流出的水可向下形成石钟乳或石幔,并与盾面组成一种“圆顶蚊帐”的形态。石盾盾面可有各种产状。但受供水裂隙产状和渗透水压力大小控制。常见石盾的直径多在2米以内。 |
晶针 |
呈细针状的晶体。系在洞壁或其他洞穴沉积物细孔中的水、析出碳酸钙或硫酸钙,形成它们的针状晶体。 |
钙膜晶锥 |
是在溶洞底部池水交替强度微弱,水下结晶条件优越,水面持续生成大量钙膜的情况下,在水下堆积形成的匀称的锥体。其中心多由较松散的钙膜片骨架组成。外层则是钙膜片和水下结晶的掺杂堆积,略呈似层状构造。 |
月奶石 |
一种乳白色、含水量高、可塑的、乳酪状的洞穴堆积。在其形成中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1959年,月奶石的矿物成分经学者确定是方解石和文石,有时还有含水菱镁矿[Mg4(OH)2(CO3)3·3H2O]、碳酸钙镁矿[Mg3Ca(CO3)4]、菱镁矿(MgCO3)、三水菱镁矿[MgCO3·3H2O]、白云石[CaMg(CO3)2]等。 |
20、【洞穴崩塌堆积】在洞内伴随岩溶作用过程从洞顶、洞壁、洞口崩塌的块石、碎石、角砾堆积物的通称。有时可和洞底的钙板、粘土混杂胶结成角砾岩。
21、【洞穴生物堆积】主要由动物粪便及骨骼所形成的土状洞穴堆积物。常常成为洞内磷酸盐矿物的主要来源。在热带、亚热带的洞穴中甚为常见。
22、【岩溶石灰华】又称钙华。在地表由岩溶水沉积的大孔隙性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在水动力和植物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盐过饱和沉积而成。
23、【岩溶植被】在岩溶地区富钙(镁)偏碱性,土壤贫瘠,水源漏失的特定环境里发育的植被,常有石生、旱生和喜钙的特征。
24、【洞穴生物】在无光、相对恒温和潮湿的洞穴环境中发育的生物群,由洞穴微生物(放线菌、真菌等)、藻类、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等和鱼类、节肢运动、哺乳动物等洞穴动物组成。洞穴食物链的基础营养物质来源除由空气、水流和进洞动物如蝙蝠等带入的洞外有机质外,也包括由化学自养细菌对岩石矿物的作用而直接获取。在洞穴的特殊环境中,洞穴动物以色素、眼球退化、触角加长、新陈代谢作用减缓为特征。根据生命周期在洞内所占时间的长短,洞穴动物可分为洞居者、喜洞者和偶来洞者(如蝙蝠、洞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