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2014-07-14 01:46:37)
标签:
股票 |
分类: 工具 |
a、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步:
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其次是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考查的重要内容。
第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常考的内容。
b、、解题思路与技巧:(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1.通过注释疏导理解句意。
对造成阅读重要的词语,加以必要的注释疏导扫除障碍。如《草原》写小丘之绿,“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先理解“渲染”与“墨线勾勒”的意思,可以想象画过中国画的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就明晓句意了。对难在“物”上的句子,可用这种方法。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
关键词语,显然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抓关键词语有“扣词法”、“推敲法”、“删减法”等,如《为人民服务》中有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要理解了“固”或“于”这句的含义也就掌握了。
3.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
有的句子比较复杂,可以先把构句间架勾勒出来,用缩句的方法去理解;有的句子用了修辞手法,要分析修饰成分,找出表达的重点。如比喻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含有比喻修辞的句子往往是试题考查的重点。;有的句子是复句,要理清逻辑联系准确体会。如《桂林山水》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它的间架简单:“漓江水静,漓江水清,漓江水绿”,针对它的修饰成分加以分析,就能明白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赞叹不已的思想感情。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这既是理解句意较普遍的方法,也应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具体的说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联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义,景物的特点来理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他们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表面看来,这句话没有什么不好懂,但真正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分析事件发生的环境,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方能理解把握
5、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
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的关键。这些必须借助于感情的线索去深刻领会。
6、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文章做出分析。
这是理解文章语句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这里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等。其次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义。同时还应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
7、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不能只看文章语句的表面含义,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基本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8、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
对各种分析去进行综合把握,并进一步审察所做的各项分析的正确性,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如何理解句子的作用:
1、回答语句、语段的作用时要从两方面考虑从结构上和内容上来考虑。
结构上,常起过渡、总领或总结作用;
内容上,常有开篇点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画龙点眼、点明主旨等作用。
2、怎样分析某些句子的作用
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与其在文章中的含义的答题要求也不尽相同,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请看例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一句话、一段话在开头、中间、结尾时的作用。
如果在开头,内容上:开篇点题(主题或话题),或抒发一种情感。结构上:引出下文,统领全文,设置悬念,为后文的情节做铺垫。
如果在结尾,交代结局、真相,表现作者态度。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呼应开头。
如果在中间,通常是承上启下,为后文铺垫、伏笔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或者写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十二、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十三、其他:
问: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埋下伏笔(记叙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问: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问: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