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课难上,作文讲评课更难上。将作文指导课上得精彩是本事,将作文讲评课上得精彩,是更大的本事。贾志敏,就是一个有着这样“大本事”的老师。他能把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同样上得精彩纷呈。曾几何时,随着《贾老师教作文》节目的播出,贾志敏老师的作文课,走进了千家万户。贾老师,也成为众多语文老师崇拜的偶像。20年前刚跨入语文教学之门的我,自然是贾老师的铁杆粉丝(便是今天,我依然认为,贾志敏老师的即兴评点学生习作的功夫,乃中国语文界一绝,无人能望其项背)。于是,贾老师式的即兴点评,也被众多语文老师争相效仿。
但是,经常在有些老师的作文课上,我们看到的,不是贾老师那种信手拈来妙不可言的精彩重现,而是东施效颦的低效评改。教师独占舞台,学生成为看客;教师评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学生坐而听道听而不练;师生评点漫无目标漫天撒网,学生习作涛声依旧问题依然;优生佳作频频出境,潜力学生被人遗忘。显然,这些一味模仿的教师,没有参透贾老师作文教学之“道”,而一味地模仿其“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实,我们要追慕与学习的,是贾老师对作文的深切理解与全身心的投入,而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一招一式。作为贾老师的后辈,我们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清来路与前方,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克隆。那么,作为贾老师那一代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辈教师,应该如何扬弃贾老师的评改理念,并开创出一条属于我们的更为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呢?窃以为,我们当从以下六个转变做起。
一、变“教师唱独脚戏”为“师生共同演戏”
一般的作文课,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写作;第二课时组织交流讲评。这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作后评点,在第一时间将作文当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加以解决,无疑是最为有效的评点方式之一。但是,这种评点,最为忌讳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自言自语,而学生集体成为看客。作文评改课上,我们常常能看到教师独霸讲台,对学生的作文滔滔不绝评点的景象。若教师的语感是高品位的,其精当的适度的点拨,确能给学生以榜样示范的作用。但是,设若教师的语感很一般,有时教师频繁的“叫停”,导致学生难以流畅地读文章,反而破坏了习作的“气韵”,那就适得其反了。再者,教师长期间(有的甚至整节课)用同一种模式点评学生的作文,学生肯定会产生“听觉疲劳”,在这样的情况下,评改的效率可想而知。因此,我以为高效率的作文评点课,必定首先是从教师“唱独脚戏”走向“师生共同演戏”的。亦即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对某一篇或者几篇习作的点评中来,而不是整节课都在当看客与听众。毕竟,课堂效度,和主体参与度是紧密相关的。
二、变“光听不看”为“又听又看”
语文教学要朴实简单,于是有些老师便认为教学手段越简单越好。作文讲评课上,常见的做法是,教师请一学生上台读作文,教师在一旁加以指点。这样的点评固然简洁,但教师若借助投影,将作文打在屏幕上指导学生修改,将修改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不是更加直观高效吗?毕竟,学生摄入文字信息既需要耳朵,也需要眼睛。而光用耳朵听不用眼睛看,需要听觉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心理学指出,人对信息的感知,参与的感官越多,注意力集中程度越高,信息接受的效度也越高。再者,中国文字有许多同音字,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难免因同音辨析错误而导致信息失真或偏离。学生在文章内容都没有听清楚的情况下,教师指出这里该如何改,那里该如何改,这无异“雾里看花”,评改效度可想而知。因此,窃以为,作文评改课上,若教室里有实物投影,当充分利用,切勿因追求简捷而弃投影于不用,此乃暴殄天物。实在没有投影,也可将学生的典型文章、句段打印出来。
三、变“光说不练假把式”为“又说又练真把式”
作文修改能力,说到底是一种自我对话的能力。这种能力,要靠教师的引导指点,更要靠学生在实践中锤炼。作文评改课上,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对着几篇文章大谈好在何处,不足在何处。讲完之后,就没有了跟进措施;即便有跟进,也往往让学生课外再去修改——而课外的修改,其效果如何,我们可以想见。这是典型的“光说不练假把式”。这样的评改,无异于纸上谈兵。作文评改课,要着眼于评,着力于改,我们要努力学生“又说又练真把式”。教师要善于在评讲中揭示学生习作中的共性问题,教给修改的策略,然后让学生运用策略,经历“自能修改”的环节。在此基础上,再次组织交流,利用实物投影,对学生的作文修改进行二度评价,并引导学生二度修改。相信经过“教师示范修改——学生自我修改——师生再次讲评——学生二度修改”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就会在反复的修改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形成一定的修改技能。
四、变“漫天撒网”为“重点捕捞”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对本节作文课的要求和习作知识讲得很清楚,但一到作文评改,却往往贪多求全,诸凡学生习作的方方面面,无一遗漏,从标点,到错字,从用词,到造句,从段落到篇章,从修辞到立意……。但是本节作文课的要求和技能,却被这繁复而面面俱到的评讲给“稀释”得几无踪影。这是典型的“教评两张皮”、“漫天撒大网”的现象。其实,学生每一项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每次作文的要求,要集中而精要。同样,作文评改课,教师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做只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我们在评改课上,要变“漫天撒网”为“重点捕捞”。要善于“抓大放小”,凡是学生大部分作文没达到本次习作技能目标的,即是本次习作讲评的要点。如果教师把这些技能要点讲透、让学生练透,那么学生便在实践中获得实践性作文知识。久之,学生的习作能力就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否则,只能是低水平重复。“宁掘一口井,不挖千条沟”,就是这个理儿。
五、变“偏爱优等生”为“兼爱众学生”
作文公开课上,优等生是教师眼中的宝,他们是发言与评点专业户。而那些平时作文有困难的学生,则长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教师的这种心态固然可以理解。反思我以往大部分作文课,也喜欢多叫优等生,喜欢读出彩的文章,因为这些学生这些文章,能保证作文公开课有看点,不“冷场”。但是细究起来,这样做显然是不妥的。优等生的习作水平本来就高,教师只以这些学生为讲评标杆,显然是关注了少数,忽略了多数。作文后进生(亦可以称为弱势群体)是怎么形成的?可能与这些学生的阅读能力、词汇积累、生活积累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习作后进生某种程度上是教师一手造成的。这些学生习作有困难,正是需要我们教师重点关注。但事实往往是,我们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置这些最需要帮助的孩子不顾,而关注那些本来作文就不太困难的孩子。我们无暇给后进生“雪中送炭”,却热衷于给优等生“锦上添花”。久之,则优等生的作文越写越好,后进生越来越讨厌作文。因此,作文评讲课上,我们既要关注优等生的作文,让他们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其写得更好,又要关注中等生特别是习作困难生,使他们在第一时间得到帮助。事实证明,教师把目光更多地投注给习作困难学生,通过个别谈话,鼓励点拨,他们的习作水平是能突飞猛进的。
六、变“改你没商量”为“爱你有商量”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只要学生的习作不合教师的评价标准,便不容置疑地令其按老师的意思改:这里加个词语,这儿删去什么……这样做,固然能规范学生的语言。但我们却忽略了其背后潜藏的危险:学生在一次次地被老师当众“挑刺”中,言语动机与言语自信受到极大的伤害,其实伤害的,还有言语动力。其实,小学生习作,犹如娃娃学走路。做父母的,不会因为孩子摔跤走得不稳健而责备孩子“走得不成样子”,而是在家长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中,孩子们不断的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行走的快乐。反观作文教学,我们的老师似乎忘记了自己当初做学生时是如何畏惧作文的。成了老师之后,便变得苛刻起来。我们总是要让孩子们严格按照语法规范来写,我们总是对孩子的文章“负责任”地加以精心修改。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习作横挑鼻子竖挑眼,他不但不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反而觉得,写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写作文会招来老师的批评,作文一点也不好玩!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教师对孩子的习作过度的精批细改,其实是对儿童语言的一种伤害。儿童语言具有天生的缪斯心性。儿童语言,本身就是一首诗。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儿童不是我们事事依赖我们的呆滞的生命”,好像他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充的容器。不是的,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此话一点不假。但是,我们成人不承认这一点,尤其是我们做老师的,仗着自己读了几年书,仗着自己是老师,便拿起一枝无情的笔,容不得孩子辩解,容不得孩子商榷,便武断地改上自己认为正确的语言,象征性地给孩子们一个意义不大的分数。更有一些老师,自己不怎么会读写,却往往认识不到儿童的语言天赋,只要儿童的语言和成人生活逻辑不符合,便不假思索地对其进行修改。这,是对儿童言语生态的破坏!
因此,在作文评改课上,教师要变“改你没商量”的编辑,为“爱你有商量”的赏识者、促进者,在充分鼓励的前提下,商量着与孩子对话,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习作的不足。
正如赞科夫说的“当一个孩子终于回过来再读自己的作品,而且发现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的时候,那就是伟大的突破来临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心中时时装着学生,实现评改理念、评改主体、评改方式、评改策略的全方位的转变,帮助学生实现“伟大的突破”,而不是代替其“突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