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西游记传》
(2014-01-24 13:57:02)
标签:
文化 |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西游记》,后面附有“导读”,关于作家的一条中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根据前辈学人的记载和有关文献,第一次在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研究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了《西游记》作者为淮安人吴承恩的观点。”但鲁迅开宗明义指出“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之后”;“全书次第,与杨志和作四十一回本殆相等”。并将二书回目做了对照后总结说:“惟杨志和本虽大体已立,而文词荒率,仅能成书;吴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这说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以杨志和的《西游记传》为蓝本的二次创作,两相对照,整体结构大体相似,不少的语句文字,原文照抄。这大概是旧时说部的一种通行惯例,但一般都署以“编辑”“编次”,以示谦逊,同时也避免有“剽窃”之嫌,如《西游记传》题“杨志和编”、《封神榜》题“许仲琳编辑”、《三国志通俗演义》题“罗本贯中编次”,可想而知吴承恩也极可能是署以“编次”之类。对今人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的问题,杨志和也不会去和吴承恩打一场著名权的官司,这里所要说的是吴承恩并非《西游记》的原创作者,如此而已。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有聂石樵的《西游记》一文,其中说:“至明代则出现了杨致和编的《西游记》四十一回,在思想倾向,故事按排上都与吴承恩的《西游记》相近。吴承恩的《西游记》即在这一题材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实杨著的框架结构,大体情节都已粗具规模,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的基本性格特徵亦已具备,“八十一难”也已构成,只不过杨著过于粗略,缺少文彩,有些似“内容梗概”;而吴承恩拿来进行装扮,犹如一位乞丐少女,经过精心打扮而成为靓女一样,增添上一些次要人物,加入了细节描绘,塞进大量的诗词歌赋,由六万字扩充成了七十余万字,超过了十倍,吴承恩不愧是位“通才”。因为有了吴氏的再创作,使得《西游记》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得以永远流传,其功可说甚伟了。
1979年版《辞海》“西游记”条②说“话本小说,现存残篇,收入《永乐大典》卷13139。共一千二百余字,回目题《梦斩泾河龙》,情节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老龙计拙犯天条”基本相同。现代研究者或认为是吴作之祖本。”实在是自欺欺人,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同样写有“魏徵梦斩老龙”这一内容,“现代研究者”如何视而不见?却偏偏说只有一千二百字的《梦斩泾河龙》“是吴作之祖本”,真是莫名其妙,我猜想,这无非是因为《永乐大典》的来头大,名气响,中国人历来有抱粗腿习惯罢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