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可医愚23·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2020-04-23 00:30:20)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

育儿

分类: 书可医愚



如果我早一点读到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也许我会少走几年弯路。

如果我身边有刚步入教坛的教师朋友,我一定更坚定地、不厌其烦地推荐他(她)们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著作,也许能帮助他(她)们少走几年弯路。

这少走的几年弯路不仅仅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视野的开阔、教育境界的提升,对教师成长而言,后者较之前者是质的飞越,但它往往暗藏在教师们的心里,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并滋养着孩子们。

这是我读完闫老师这本书的真切感受。

 

独自带孩子,难得有整块的时间,花3个晚上读完整本书,有点累,心却总是明亮的,轻盈的,仿佛对着一面镜子关照自己的教学生涯,有认同和保留,有联结和反思,有警醒和鼓舞……密密匝匝地交织在一起。

 

我是在教学生还是在启发学生?“教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苏)“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孩子们的无知,在他们身上显示作为教师的优势,这将是一件十分有害的事。”两位老师的观点让我想起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以及《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些都不是空头口号,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教育家们基于自己几十年的教育实践,提炼出的至理名言,异曲同工,绝非偶然。苏霍姆林斯基(以下尊称苏大师)和其他教育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运用大量的实例来证实这些“名言”,书中闫老师也举出很多实例,让“名言”存在于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让教师可以触摸到,进而能够理解,因此让人信服。他们告诉我,我所认同的,我所坚持的是对的方向,如何落实在教学中,我要细细揣摩。

 

“教师不写何以让学生写”(闫)——对此深有感触。作为语文老师,阅读和写作是我们的学科专业基础,应该视为安身立命之本。自己不写如何教孩子写?自己没有写作体验,面对孩子们写作中遇到的难处如何能感同身受?自己不写如何能培养起对文字的敏感?自己不写如何能破解经典文本中的写作密码?苏大师针对老师直接给孩子讲范文或者范文也不给直接让孩子独立写的情况谈道:“因为这样的语文教师自己从来没有试着写过一篇描写春天的雷雨或者正月的暴风雪之类的作文,学生也从来没有听到他谈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让他们用最完善的教学方法教上七年,也不会有任何效果。”当然,苏大师不是孤立地只谈教师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带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夏夜仰望星空,教孩子们驰骋想象;初秋带孩子们田野撒欢,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朗诵自己创编的诗歌……学生们的体验都成为了孩子们绝佳的写作素材,老师语言上,情绪上的躬身示范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关于教师写作对学生的影响,闫老师谈到了汪曾祺先生回忆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他们写作的情景,大意是沈老师文笔极其讲究,通常批改的文字比学生写的原文还要长。商友敬先生说:“沈从文对汪曾祺的影响太大了,甚至可以说,没有沈从文就不可能出现汪曾祺。”我读过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此刻想起“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来的依旧重来,在沧桑的枝叶间,择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文字平实隽永,富有哲学意味。原来大师的老师是大师啊!不禁会心一笑,遂想起刚学过的课文《腊八粥》——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因直播轮流上课,我没有教,但也备课了——还记得自己读到最后一段情不自禁地在级组群里啧啧称赞——大师的文笔妙不可言——每一个字都在诉说腊八粥的美味,我不解读,你细细品尝,是不是垂涎欲滴?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爱学生的你未必是一名专业的教师。“假若教师本身怀着空虚的心灵,他就不能以自身丰富的精神力量感染学生,他对学生的爱就建立在一种最原始的保姆式的感情基础上。”(闫)作为教师,爱学生是基本的师德要求,也是让教师一直葆有教育动力和激情的关键因素,否则,对着一群自己不爱的孩子,甚至是看着就觉得厌烦聒噪的孩子,无法想象这样的教师如何捱过漫长而又艰辛琐碎的教学生涯?但是,只有爱一定不是专业的教师,因为只有爱是母亲的角色,是育婴师的角色,甚至是保姆的角色。我们是专业的教师,专业的教育知识,专业的学科知识是师爱的双翼。当孩子们感受到你不同于母亲,不同于保姆,能从专业上,精神上引领他的时候,他也会真正的爱上你,喜欢上你,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真正树立起师道尊严。

事实上,我身边很多老师感觉自己像学生的保姆,尤其是教低年级的时候有这种感受,很让人沮丧。我想,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我是专业的教育者,我会爱护、照顾好孩子,但我更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好孩子。其次,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上来。不要以为低年级孩子就只关心“吃喝拉撒睡”,不要以为不能和低年级孩子谈精神成长,回忆一下,当你绘声绘色地讲述童话时,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是不是都追随着你?当你分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时,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小嘴巴是不是更快地安静了?当你带着孩子们做益智小游戏的时候,孩子们是不是积极性很高很投入?……不胜枚举,低年级的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她喜爱的老师多么令他崇拜,但一定会用情绪用眼神来告诉你,他们的小脑瓜子在跟着你转动,他们心里真善美的种子在发芽!


把美好的东西看作是应该的,奖赏要非常恰当地运用。

从积极、建设性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爱情首先是精神交往。

……

太多被明晰了的认同。

夜深了,我决定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虔诚地细读,作为教师,作为家长。

那里有明亮的前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