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晓艳老师名师工作室邀请,参加了新教材习作教学培训,主讲人是《语文教学通讯》主编裴海安先生。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收获与思考,我想应该是“明确”。
1.习作教学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统编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习作教学序列化,每一册教材都有专门的习作单元,除了数量上的差异,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地位并举,以往习作教学在语文教科书里总像是游兵散勇,这次终于成为正规军了。每一册都规定了习作要素,相当于规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三上
留心观察
三下
展开大胆的想象
四上
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四下
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
五上
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五下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六上
围绕中心意思写
六下
表达真情实感
2.习作单元里的精读文教学目标明确指向本单元习作要素。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精读文教学目标应定位为习作。日常教学中,教师总会依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选定该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的指向积累,有的指向朗读,有的指向体会情感……在习作单元里就应该心无旁骛,从习作角度考虑设计教学目标。二是精读文教学目标应体现本单元习作要素。允许教师有多元解读,丰富单元习作要素,但核心要素及本单元习作要素一定要优先落实。
3.习作训练要素定位明确符合课标要求。
如果说课文是“树木”,那课程标准便是“森林”。教学必须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纲要,是方向引领,从课标俯瞰教材,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显然新教材的编写者也是据此来设计编写的。比如:四上习作要求,便是紧贴课程标准。通常我们只在教学精读文的时候研究课标,习作教学也应将课标研究透彻,紧贴课标而行。
4.明确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用武之地。
习作教学有了明确的习作要素指引,教师是不是就无事可做了呢?无需解读习作文本了呢?当然不是。习作要素是概括的,抽象的,是教师教学的抓手。但我们教学时面向学生,如何把习作要素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教明白,让学生学会,这是教师要下功夫的地方。比如:围绕“将一件事写清楚”这一习作目标,我们应该设计哪些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哪些教学策略?或设计哪些支架帮助学生写清楚?作前,作中,作后,每一步如何指导?
教师明确了习作教什么?如何教?只是解决了目前习作教学无序的问题,真正的作文教学不止如此。因为这些终究是习作教学的“术”,真正写好作文还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大量的积累、阅读和体验,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是没来由的,两者相结合,方能教学生写出好作文。
另:下学期统一使用统编教材,统编教材的习作教学安排有其内在的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习作教学要求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提高。三年级是起步,四、五年级是分类训练,六年级是综合训练。下学期教四、五、六年级的老师,应该根据自己平时的习作教学内容,程度,拿出一部分时间把没教过的习作教学要素补教起来,这样孩子的习作能力才能顺利过渡到相应年级的水平,同时有助于完善孩子的习作学习体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