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阅读教学 |
部编版三下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条:1.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教师拿到一个文本如何定位难懂的句子,并据此来展开教学设计呢?
个人看来,难懂的句子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优美生动的句子。学生难以理解文字里隐含的诗情画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需要老师点拨,启发。特别是写景类文章,需要营造画面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燕子》“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光彩夺目”“生趣”是理解这个句子的关键,需要联系上文来理解。上文写到“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理解了此句中的“赶集”“烂漫无比”也有助于理解下一句的光彩夺目和生趣。
教师引导孩子想象画面中有动(清风吹拂,柔柳飘摇)有静(百花争艳,五彩缤纷),有疾有徐(燕子灵动疾飞,雨丝细密和缓),有浓有淡,有深有浅(各色的花各色的叶)……让人目不暇接,这就是“生趣”“光彩”和“烂漫”,再加上拟人化的描写,赋予这些生物人的行为“赶集”就更加有趣,热闹,画面更加立体。
第二类:作者个性化的表达,陌生化的语言。比如:《肥皂泡》中的“轻清透明”“玲珑娇软”“轻清脆丽”等,这些词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语,也不是常见的四字词语,而是作者的特殊化的带有浓浓的个人体验的表达,学生虽有类似的体验,但这种表达对孩子来说是陌生的,因此这样的句子是学生难懂的句子。
第三类:课后题或《语文园地》中提到的句子。哈哈,得来全不费工夫。比如:三下第六单元《语文园地》“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此处就提示了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肥皂泡》中,“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第四类:有趣又有意蕴的句子。这样的句子接近学生的感知,学生不难理解,一读起来就忍不住发笑,值得仔细推敲,品味。比如:《剃头大师》中“最倒霉的是小沙父子: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灯泡一样的头;姑父呢,那件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品味之余引导孩子也写出这样富有童真童趣的文字,引导孩子发现如此有趣的结局源于前文一连串的铺垫和曲折,因为除了字面有趣,孩子发笑的同时脑海了一定浮现了前面小沙父子的种种窘境,这是意蕴。
第五类:升华主题,点明中心,富含哲理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一般是作家经过提炼、总结或者顿悟出来的,凝练,抽象,学生难懂。比如:《赵州桥》中“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鹿角和鹿腿》中“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再比如:《我们奇妙的世界》中“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当然,发现难懂的句子还只是教材解读的第一步,因为很多时候教师觉得难懂,是教师自己难理解;有时候教师觉得难懂,是教师想当然学生不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终还是要尊重学情,解读千万种,学生位第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画出难懂的句子,或者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在学生“愤”“悱”的状态下,在学生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教师再来“启”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