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阅读力联结策略 |
分类: 阅读教学 |
最近在读陈琳教授推荐的一套书《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深受启发。下面谈到的文学阅读主要指文学类的整本书(经典)阅读。为什么孩子们读了很多书,阅读理解能力还是得不到提升?我们教给孩子的阅读方法有效吗?深层次的高质量的阅读是怎样的?如何阅读文学作品?如何教孩子们阅读文学作品?……这一连串问题的核心是:我们不会教阅读。或者说我们教的那些所谓的阅读方法算不上真正的阅读方法。
不会教阅读是有根源的——我们没有学过如何阅读文学作品。一直认为对文学作品的品读依赖个人的特殊经验(经历)、审美感受力、性格特点,等。作为中文系师范毕业,又受过3年研究生学习训练的老师,我回忆不起什么时候学习过如何阅读?印象中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但那也是工作之后。不可否认,对阅读的热爱,让我自主习得了一些阅读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却隐形存在于我的脑海中,说不清,道不明,也没有意识将个人经验提炼出来,教给学生。
现在教给孩子的文学作品阅读方法以删选信息和个人品悟为主,算不上真正的深层次阅读。不妨一起来回忆一下:摘抄、背诵、批注、赏析、概括主要内容、画思维导图、写读后感等,这些都是我们常用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难看出,除了批注、赏析,其他的都是阅读后的策略,以提取信息,个人感受为主。批注、赏析是阅读中的策略,有助于将阅读导向更深层次,但到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思考?阅读教学中老师们鲜有涉及,即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浅尝辄止。
真正的文学作品阅读“有法可依”,即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将思考的方法、过程、内容显性化,说出来。《阅读力》这套书提到了五种策略,分别是联结、提问、图像化、推测和转化。
昨天的课堂教学中,我第一次教学生联结策略。首先,介绍什么是联结。当你阅读的时候,你大脑中浮现一件与之相关的事情会帮助你来理解这个故事,这就叫联结。这些相关的事包括:以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类似的(经历)事情;某一角色让你想到你认识的某个人;另一本你读过的书……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不难理解。
接下来我带着孩子们练习联结策略。我选了一本文字偏少的经典图画书《我的爸爸叫焦尼》。全班安静下来,我开始慢慢地读。(要求:老师边读,你们边思考,如果产生联结了就举手示意老师)
师:火车就要来了,爸爸坐的火车……秋天开始的时候,我和妈妈搬到了这座小城……
生1:我想起了我和表妹一起坐火车回老家,我们在车上嬉闹的情景,很开心。
师:火车终于来了,它“唉——”地发出一声好像叹气的声音,“哐当”一下停了下来。……
生2:我没有坐过火车,听了老师读到描述火车的情境,好想坐一回火车。
生3:我想起了了有一次我吃章鱼小丸子,将小丸子戳个洞,灌满番茄酱,一咬,番茄酱喷了我一脸。(学生听我读到狄姆和爸爸一起吃热狗产生的联结)
生4:我曾经把辣椒酱当成番茄酱涂到热狗上,辣得够呛。
生5: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是精灵》这本书,书里也讲到了妈妈送她去火车站,让她在火车站独自等爸爸的情节。
……
随着我朗读的推进,孩子们思维越来越活跃,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说得也越来越精彩,联结越来越丰富。
“没有哪个故事会孤零零枯坐一旁。故事们有时候在街角相遇,有时候一个又完全涵盖了另一个,就像石子躺在河底。”这节课后,我深信不疑。这只是联结策略教学的开始,接下来的阅读课我将继续带着孩子们“分享联结”“拓展联结(文本-自己,文本-文本,文本-世界)”“独立练习”“反思总结”。
语文课堂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听到孩子们思考的声音。
语文课堂上,最动人的情景莫过于看到孩子们小手林立。
整本书阅读教学,我真的会教吗?不急,而今迈步从头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