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应感通宝”背阴刻“应运元年”金币鉴赏

分类: 收藏鉴赏 |
径54.22mm,厚3.51mm,重52.8g。
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李顺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成都,称蜀王,建号“应运”,创建了“大蜀”政权,随之设置施政官衙,任命官吏,并设炉鼓铸了“应运元宝”小平铜钱和金质大钱,前者为行用钱,以促使所管辖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便于民间物资的交换流通;后者用于赏功。宋廷闻之,君臣震恐,遂派大军前往镇压,义军奋战不敌,殉难者3万余人。五月,成都破,李顺阵亡,义军余部在张余领导下继续战斗。由这枚“应感通宝”金质大钱背文“应运元年”可知,就在铸造“应运元宝”的当年,亦即李顺阵亡不久,便铸造了“应感通宝”小平铜钱和金质大钱,仍然是前者用于流通,后者用于赏功。
这枚“应感通宝”背阴刻“应运元年”金质大钱,面文、背文皆为草书旋读,书法俊秀,从其风格看,当出自同一人之手,或许就是张余所写。
张余初为李顺部将,李顺死后,他率军退出成都,集合各部数万人,连克嘉、戎、泸、渝、溶、忠、万、开八川(即乐山、宜宾、泸州、重庆、涪陵、忠县,万县、开县),乘胜攻取夔州(奉节)。宋廷急调大军增援,从峡路入川镇压。义军迎战于夔州城下,战败,死伤二万余人。后在宋军夹击下,蜀州、邛州等地相继失陷。直至次年,张余在嘉州被俘杀,起义失败。
而“应感通宝”和“应运元宝”两种金质赏功大钱,则作为最早的赏功钱在我国钱币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