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大夏真兴”背“壹两”大型金币鉴赏

分类: 收藏鉴赏 |
径49.44~49.48mm,穿10.96mm,厚3.56mm,重36.0g。

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在陕西立国称“夏”,419年攻占长安后改元“真兴”,“大夏真兴”钱或铸于此时。其形制有王莽钱遗风,内外廓精好;钱文真书而见隶韵。 “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此为首例。
鉴于“大夏真兴”钱存世甚罕(如今收藏在国内博物馆中的“大夏真兴”钱,品相完好的据说不过寥寥几枚,且都是青铜小平钱),因而被列入中国古钱50名珍。而这枚大夏真兴背壹两大型金币,则更是目前为仅见。
“真兴”是赫连勃勃所用四个年号中的最后一个,其时正是大夏国国势最强盛的阶段。 由于夺占关中,获取了许多财富和战利品,因而“大夏真兴”钱用料讲究,铸工精美。但这种钱长期以来一直鲜为人知。直到清代道光年间,刘喜海为翁树培《古泉汇考》作注时才首次提及这种古钱,称苏州藏家顾沅曾从一位名叫陈钟溪的人手中获得一枚,但直到清末民初的罗振玉才确认这枚钱并非赝品,而是实实在在的十六国钱币。因为好不容易收藏到一枚,引为奇货,见过大世面的罗振玉竟然喜出望外地将自己的住宅命名为“赫连泉舍”(收藏有大夏国钱币的房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夏真兴”钱会如此稀少?原来,靠发动叛乱起家的赫连勃勃建立的是一个军事上强大而经济和行政建设滞后的畸形国家,根本没有成形的行政区划,主要靠战争掠夺自肥,商品交易不过聊胜于无。从目前发现的几座大夏墓葬看,流通的少量铜钱主要是五铢钱。事实上这样落后的市场状况和商业水平,也的确不需要太多铜钱。“大夏真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纪念币”,即赫连勃勃炫耀自己富强、地位的道具,正因为如此,它的数量不会很多,更不会大量用于市场流通。真兴六年(公元425年)赫连勃勃死,两年后大夏都城就被北魏攻破,一蹶不振的大夏终于在公元431年寿终正寝。即便“大夏真兴”是真兴元年所铸,其“合法存在”的历史也不过短短12年,自然剩不了多少。尤其是大夏真兴背壹两这样的大型金币,原本就是仅用于皇帝赏赐,铸量自然十分有限,留存至今的也就少之又少了。
然而,也正是因为大夏真兴背壹两大型金币存世极少,它才成为藏家可遇而不可求的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