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国宝背大都金质钱牌一套十枚鉴赏

标签:
元代钱牌 |
分类: 收藏鉴赏 |
先看图:
一、 面额“壹贯”:长94.94mm,宽52.98mm,重123.4g。
二、 面额“贰贯”:长92.80mm,宽51.50mm,重113.6g。

三、 面额“叁贯”:长92.58mm,宽51.77mm,重122.3g。
四、 面额“肆贯”:长92.89mm,宽51.57mm,重108.2g。
五、 面额“伍贯”:长92.66mm,宽51.50mm,重112.6g。
六、 面额“陆贯”:长92.26mm,宽50.54mm,重119.9g。
七、 面额“贯”:长92.70mm,宽51.42mm,重118.3g。
八、 面额“捌贯”:长92.55mm,宽50.75mm,重114.3g。
九、 面额“玖贯”:长92.34mm,宽51.53mm,重112.8g。
十、 面额“拾贯”:长92.41mm,宽51.14mm,重107.3g。
依笔者所见,元代钱牌仅此一种式样,但有金银铜三种不同材质。其中铜质的既已罕见,金、银质的则更是凤毛麟角。
钱牌呈束腰长圆形。顶部一扁方孔,为穿系皮带之用。上部铸一威猛的正面盘龙抱着“大元国宝”方孔圆钱——龙纹象征皇权和国家威权;“大元国宝”钱纹则表明该钱牌为大元国家所铸造发行。下部铸面额,单位用“贯”——这是使用“贯”这一货币单位之首见(辽、金钱牌都是使用“文”作为货币单位,虽然“壹贯”等于一千文,但辽金钱牌也只作“千文”而不作“壹贯”,如“大辽国宝辽国千文”钱牌、“‘金国千文’背‘上京’”钱牌等等)。面额下似乎还铸有两个字,可能是回鹘蒙古文。钱牌背面铸“大都”二字,“大都”即元朝首都,亦即今之北京。整个钱牌铸工精细,为官铸正品无疑。“大元国宝”方孔圆钱铸造于元武宗至大(1308-1311)年间,此大元国宝背大都钱牌自然也是铸造于这一期间。
辽、金铸造钱牌,主要应是为了便于牛马驼羊等牲畜和大型货物的贸易;而蒙元承辽、金之制铸造钱牌,则似乎主要是用于赏赐——因为它与辽、金钱牌有两个方面的明显不同:一是辽、金钱牌,面额都只有“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和“千文”四种,这在实际贸易中是够用的;而元朝的这种钱牌,面额从“壹贯”至“拾贯”达到整整十种,实际贸易中当然用不着这么多种面额的钱牌;二是辽、金钱牌面额大小不同,钱牌的大小厚薄轻重也相应不同,面额越大钱牌规格就越大越厚也越重;而元朝的这种钱牌,不管面额大小,其规格、重量都是大体一致的,这在实际贸易中也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