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吉利背天福金币鉴赏

分类: 收藏鉴赏 |
一、径61.14-61.87mm,厚5.53mm,重89.0g。


二、径47.98-48.18mm,厚4.95mm,重47.0g。


“高昌吉利”钱一般认为是唐朝贞观年间西部(今新疆地区)高昌国铸行的一种流通货币,但史籍中并没有高昌国铸造此钱的记载,却有唐太宗李世民铸造“高昌吉利”钱的记载:
《旧唐书》卷一四八《高昌传》: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以其王公贵族多有亲唐之心,故铸高昌吉利钱以赐之。吉利者,言其国安宁繁荣也。”。
又:“太宗以其地险远,不设郡县,但以钱赐其王,号曰吉利钱。其钱重一两,径一寸二分,文曰‘高昌吉利’”。《唐会要》卷一百三十九也有与此相同的记载。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西域传》:“高昌王麹文泰,本姓麹氏,其先与突厥俱起,居高昌城。贞观十三年,遣使请降。十四年,遣侯君集等征之。文泰与其弟文盛、文显、文明、文庆、文悦、文荣、文乐、文安、文宁等十人皆降。唐以其地为安西都护府,置高昌郡。以文泰为安西都护,封高昌王。因其王公贵族多有‘亲唐’之心,故铸高昌吉利钱以赐之。”
根据以上史籍记载,应判定高昌吉利钱为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四年(640年)所铸造。但是,以上记载只说“文曰‘高昌吉利’”,并未提到有背文“天福”。那么“高昌吉利背天福”钱是否存在?
裴元博(泉痴山人)《契丹族货币史大事记》之二(一下简称“裴文”):“会同二年(939年)春正月戊申,晋贡珍币‘开元通宝背晋’、‘ 高昌吉利背天福’、‘ 天福元宝’金银铜三色钱,命分赐群臣。”
据此,“高昌吉利背天福”钱是确实存在的,并有金银铜三种。但是,既然《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史籍只说“文曰‘高昌吉利’”,并未提到背文“天福”,说明唐太宗并没有铸造“高昌吉利背天福”钱。那么,“高昌吉利背天福”钱又是谁铸造的呢?裴文为我们提供了线索:裴文中的“晋”即五代时的后晋(936年—947年),“天福”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年号(936—944年)。“开元通宝背晋”和“高昌吉利背天福”二钱的背文“晋”、“天福”都表明其为后晋高祖石敬瑭仿唐朝“开元通宝”钱和“高昌吉利”钱而铸;“天福元宝”钱则是后晋铸造的本朝年号钱。这三种钱的铸造时间当在辽会同二年即后晋天福四年亦即公元939年“春正月戊申,晋贡珍币‘开元通宝背晋’、‘ 高昌吉利背天福’、‘ 天福元宝’金银铜三色钱”之前,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其铸造的具体时间是后晋天福元年至三年,即公元936年至9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