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22枚辽宋金九叠篆金币之结论
(2023-09-07 12:05:24)分类: 收藏鉴赏 |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的苏尚林从废品站的一堆破铜烂铁中发现了一枚北宋九叠篆皇宋通宝,当时立刻引起了钱币界的轰动。有钱币界权威人士甚至断言:将“九叠篆”用于钱文,在数千种古钱币中,“皇宋通宝”仅为孤例,并认为其珍罕到极致;而关于其铸造背景,则认为是“置样钱”或“开炉钱”,不是正用品流通钱币。当年钱币界权威人士的这些认定,到如今几乎形成了共识。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结果:只要藏家有九叠篆宝文钱展示或求鉴,不管钱品如何,上手与否,研判与否,都一概予以否定——九叠篆皇宋通宝就断为仿品,别的九叠篆宝文钱就断为臆造品。本人二十多年来陆续收藏的这22枚辽宋金九叠篆金币,就是因为得不到认可或本人感觉锈太厚以致看不清钱文而进行清洗才发现的。
现将这22枚九叠篆金币按照铸造时间先后排列于下:
1.辽代九叠篆神册元宝金币(916-922)。
2.辽代九叠篆甘露元宝金币(926-952)。
3.辽代九叠篆天显通宝金币(927-936)。
4.辽代九叠篆大同元宝金币(947.2-947.9)。
5.辽代九叠篆天禄通宝金币(947-951)。
6.辽代九叠篆天禄通宝金币(947-951)
7.辽代九叠篆天禄元宝金币(947-951)。
8.辽代九叠篆保宁元宝金币(969-978)。
9.北宋九叠篆淳化元宝金币(990-994)。
10.北宋九叠篆至道通宝金币(995-997)。
11.北宋九叠篆至道通宝金币(995-997)。
12.北宋九叠篆天圣通宝金币(1023)。
13.北宋九叠篆皇宋通宝金币(1039-1053)。
14.北宋九叠篆皇宋通宝金币(1039-1053)。
15.北宋九叠篆皇宋通宝金币(1039-1053)
16.北宋九叠篆元丰通宝金币(1078-1085)。
17.北宋九叠篆圣宋元宝金币(1101)。
18.北宋九叠篆圣宋通宝金币(1101)。
19.辽代九叠篆保大元宝金币(1121-1125)。
20.北辽九叠篆建福元宝金币(1122)
21. 北辽九叠篆建福元宝金币(1122)。
22.金代九叠篆承安通宝金币(1196-1200)。
这里要说明一下,钱币界普遍认为保大元宝系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李璟保大年间(943-957年)所铸,但本人根据自己珍藏的这枚九叠篆保大元宝金币的形制、钱文的旋读以及钱背的图纹特点,认为应系辽天祚帝保大年间(1121-1125,即宋徽宗宣和三年至七年)所铸。
以上22枚辽宋金九叠篆金币(辽11枚,都是折二;北宋10枚,都是小平;金1枚,折二。元宝10枚,通宝12枚)必定是本朝所铸的真品,因为世上绝无用金银来铸造铜钱仿品或臆造品而做上假包浆或假铜锈来作为古铜钱售卖之理。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从而得出以下考察结论:
一、将九叠篆用于钱文,皇宋通宝既不是“孤例”——由上面所列辽宋金九叠篆金币,可推测辽宋金每种流通钱币都铸有九叠篆钱;也不是首创——首创者应该是辽初(契丹)的神册元宝。神册元宝铸造的时间,比皇宋通宝早了120多年。
二、过去泉界对辽代九叠篆钱往往不予认可,更不认可将九叠篆用于钱文是辽(契丹)的首创。这其实是被汉人史籍误导了其历史观,认为契丹文化落后,其冶铸工艺和汉字书法艺术不如汉人,不应有此创举。而实际上辽(契丹)是五代时最强大的国家,大批汉族文化技术人才在辽(契丹)得到特殊的尊重和礼遇,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使辽(契丹)冶铸业和手工业都达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平。近些年出土的大量美轮美奂的辽(契丹)民俗钱以及精美得令人叹为观止的辽(契丹)金属制品就有力地证明了辽(契丹)人是完全有能力首创出九叠篆钱的。
三、九叠篆钱既不是“置样钱”,也不是“开炉钱”,而应是供帝王赏赐、庆典、纪念等使用的宫钱。因为“置样钱”无论是呈送给皇帝审查以备选用的呈样钱还是作为钱监或钱局铸钱之钱样的部颁样钱,都必须铸工精整,而上面本人珍藏的22枚九叠篆金币,有的连内穿都未锉磨;至于“开炉钱”,则没有用金银铸造的。也正是由于九叠篆钱是宫钱,故而当时铸造量很有限,流传至今的自然也就极为罕见了。
四、九叠篆钱的铸造,始于辽初(契丹)而终于金代,其间南宋尚不见有九叠篆钱。这可能是由于金与辽有着继承的关系,金的国土大部分是过去辽的国土。北宋则与辽有并立关系,国土与辽接壤,所以能传承辽铸造九叠篆钱的技艺。而北宋被金灭亡后,有幸逃脱的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宋高宗赵构将首都由河南开封南迁到浙江杭州,建立南宋,而那些铸造九叠篆宝文钱的技术人才并没有随之南迁,所以铸造九叠篆宝文钱的技艺在南宋失传了。如果将九叠篆用于钱文真是北宋所创,南方就不可能没有有关人才,铸造九叠篆宝文钱的技艺也就不会在南宋失传了,这也佐证了将九叠篆用于钱文是辽(契丹)的创举。
五、辽、金的九叠篆金币都比北宋的九叠篆金币略大而厚重。辽、金九叠篆金币都是折二型的,直径26.97-28.82(mm)、厚1.86-2.38(mm)、重6.7-10.8(g),而北宋九叠篆金币则都是小平钱,直径22.70-25.30(mm)左右、厚1.10-1.75(mm)、重2.9-5.3(g),这说明辽、金的经济实力比北宋雄厚。
六、因存世特别罕见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判定是否古钱币真品是不靠谱的。须知过去是少数人玩钱,而如今是千军万马、遍布全国。以致无数“铲地皮”者走乡串户搜罗古钱老物,其足迹甚至遍及穷乡僻壤;有人还使用金属探测器到处探寻包括钱币在内的古代金属制品;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处处大搞基建,我国大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几乎被翻了个底朝天。因此,过去没发现的古钱币,如今被发现了;过去极为罕见甚至视为孤品的古钱币,今天也发现得多起来了。
七、仅以锈是否入骨判定古钱币真伪是片面的。电视里常见专家鉴定“宝主”手里的古钱币,以“锈未入骨”予以否定。殊不知,我国南方由于温暖多雨,发现的窖藏古钱币一般都锈蚀严重,而我国东北、西北和内蒙一带发现的冻土干坑罐装窖藏古钱币,则往往锈垢稀薄、浮于表面,尤其是与铜钱同一窖藏的金银币,年深日久受铜钱之锈渐渐浸染所包裹的铜锈土垢,更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其锈入骨”的必是古钱币真品,而古钱币真品未必“其锈入骨”,仅凭锈相鉴定古钱币的真伪,是片面的、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