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珍藏]南宋“招纳信宝”(折二)金币

标签:
南宋金币招纳信宝 |
分类: 收藏鉴赏 |
径27.51mm,厚2.09mm,重7.1g。
![[我的珍藏]南宋“招纳信宝”(折二)金币 [我的珍藏]南宋“招纳信宝”(折二)金币](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我的珍藏]南宋“招纳信宝”(折二)金币 [我的珍藏]南宋“招纳信宝”(折二)金币](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招纳信宝是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军用钱币。据史书记载,该币为南宋将领、御前巡卫军都统兼江东宣抚使刘光世于宋高宗绍兴元年至绍兴三年铸于江州(今江西九江)。当时,南宋军队与金兵会战于九江一带,双方处于隔江对峙阶段。刘光世了解金军希望北归,打算离间敌人,于是铸造金银铜钱,上面写着“招纳信宝”四字。俘虏敌人不杀害,命令手持“招纳信宝”钱回营招降。有想归顺的,到江边执钱作为信物。前来归顺的金兵络绎不绝,竟编成“赤心”、“奇兵”两支军队。利用这个办法瓦解金兵数万,最终迫使完颜昌退兵而取胜。
“招纳信宝”虽然不是南宋正式钱币,但其历史意义非常显著。因该钱币在特殊的情况下发挥了特殊作用,故其传奇色彩十分浓厚。
钱文“招”为招引义,“纳”为接纳义,“信宝”即信义之宝。表明此钱是专为招引、接纳被俘或投诚金军铸造的。钱背穿上的“使”,指受命出使的人,泛指奉命办事的人,实际应是指“刘光世”。即此钱币是刘光世代表朝廷颁发的,具有强制性,他人不得阻拦持有人一般意义上的正当行为。对于钱背穿下的“花押”,收藏界有多种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工”字,有人认为是“正”字,也有人认为是反“上”,但迄今无人指出其确切含义。
“招纳信宝”分金、银、铜质,这种区别不仅仅从币材上去区别被俘或投诚金军的功劳、职位高低,还应从金军是被俘、投诚,还是能成为宋军的内应来考量,并从宋军对金军被俘、投诚人员退出战斗,日后宋军打回金军占领区能获得的优待承诺相联系。只有这样,思乡的金军才有可能放弃与宋军对抗或向宋军投诚,它是一种心理战,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用。
既然“招纳信宝”不是南宋流通货币,其当时的铸造量自然十分有限,而流传至今的也就极为罕见。此前历代钱谱所载仅有4枚:二铜一银一金,皆为藏家旧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辽金窖藏钱币的大量出土,其中招纳信宝钱也偶有发现,所见有金银铜三种质地,均出自辽北。本人所藏的这枚招纳信宝金币,即购自辽宁锦州古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