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一种独特的修辞方式:虚拟
(2021-09-01 11:01:15)
标签:
古诗修辞方式虚拟 |
分类: 语言文学 |
我们这里所说的“虚拟”修辞方式,类似于“比拟”修辞方式,但又与“比拟”有着明显的区别:
1.从诗句的结构上来说,“比拟”句的谓语动词一般不带宾语,而“虚拟”句的谓语动词一般带宾语。
2.从所拟来说,“比拟”的所拟是人(拟人)或物(拟物),而“虚拟”的所拟是“态”(拟态)。
3. 从体现所拟的所由来说,“比拟”体现所拟的所由是句中的谓语动词或某个谓词性短语,即由句中的谓语动词或某个谓词性短语来体现所拟是人还是物;而“虚拟”体现所拟的所由是句中主语和宾语之间通过动词谓语而构建的拟态关系,即由句中主语和宾语之间通过动词谓语而构建的拟态关系来体现是什么状态。
4.从所拟的特性来看,“比拟”的所拟,其特性是“实”(即实际存在的、实象);而“虚拟”的所拟,其特性是“虚”(即非实际存在的、虚态、意象)。
下面是“比拟”的句例:
(1)
(2)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拟物,由句子中的谓词性短语“夹着尾巴”体现,动物“狗”作为所拟是实际存在的)
(3)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拟物,由句子中的谓语“翱翔”体现,动物“鸟”作为所拟是实际存在的。)
下面是“虚拟”的句例:
(4)唐·李白《横江词》:“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5)唐·杜甫《曲江对雨》:“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6)唐·沈佺期《古意》:“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7)元·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湖。”
(8)明·王以明《秦淮晚泛将有武昌之行》:“六代寻春花有泪,大江流梦月无声。”
(9)清·郑板桥《小廊》:“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
例(4)中,虚象的的“愁”是不能“牵”的,但“愁”(宾语)通过动词谓语“牵”与实象的江水(主语)建立拟态关系,从而形成“一水牵愁”的虚幻意象。以下各例依此类推。
实际上,“虚拟”是由“比拟”延伸扩展而来的,因而有些“虚拟”句还留有“比拟”的痕迹,如例(4)(5),由谓语动词“牵”体现出本体“一水”、“水荇”的拟体(所拟)是带子;例(6)(9),由谓语动词“催”、“揉”体现出本体“砧”、“鸦”的拟体(所拟)是人;例(7)由谓语动词“压”体现出本体“清梦”的拟体(所拟)是货物。
“比拟”延伸扩展到“虚拟”,是通过在动词谓语后添加宾语实现的。如例(6)(7)(8)(9)。“虚拟”的再延伸扩展,也是通过增加语法成分来实现,如例(4),又在句尾添加了描写性的状中短语“万里长”做补语;例(5)甚至在句尾添加了一个主谓短语“翠带长”做补语,而添加的这个主谓短语的主语“翠带”又正是本体“水荇”的拟体(所拟)(观宋按:正因为如此,似乎不宜把“水荇牵风翠带长”看作联合复句)。
1.能出人意外,使意象得以鲜明动人地浮现。如例(7),诗人夜渡青草湖,醉眼望天水,引发直觉拟想,浮现“梦压星河”的拟喻意象。
2.能充分调动读者拟想活动,对对象景物产生出鲜明的感应。如例(8),虚幻梦境,不能随水而逝,然岁月如流,世事如梦,读者通过拟想,对“大江流梦”就有了真切的感应。又如例(9),以具象对具象的拟态,使读者鲜明地感应到寂寞的黄昏、黄昏的寂寞。
3.能收到寓情于景的效果。如例(1),以江水牵愁之“拟态”,将感性体验深化为情感传达,意味深长,十分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