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特色句法谈:换位
(2021-08-26 19:57:00)
标签:
诗词句法 |
分类: 语言文学 |
唐·杜甫《堂成》:“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这两个诗句,正常的语序是:飞乌暂止将数子,语燕频来定新巢。
诗人将两个诗句中的谓语“暂止”、“频来”调到句首分别作了主语“飞乌”、“语燕”的定语。这种句法,我们姑且称之为“换位(改换词语所充当的语法成分位置)”。
按正常的语序,这两个诗句都是复句:前一诗句是因果关系复句,即“飞乌暂止”因为“将(带着)数子”;后一诗句是目的关系复句,即“语燕频来”为了“定新巢”。
换位以后,两个诗句都成了语意清楚、结构明晰的单句,即:暂止(定语)飞乌(主语)将数子(谓语),频来(定语)语燕(主语)定新巢(谓语)。
但是“暂止”和“将数子”、“ 频来”和“定新巢”,两两动作行为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逻辑上的联系,被主语“飞乌”、“ 语燕”分别拦腰截断,这就产生了不连贯之感,因而变得引人注目。
并且因为“暂止”、“频来”所处的位置首当其冲,被强调的语义重心前移——由正常语序下的强调原因“将数子”和目的“定新巢”(观宋按:复句的语义重心一般都放在后面,比如说强调目的关系的行为,那么就把表示行为的分句放在后面;如要强调目的,则把表示目的的分句放在后面。因果复句亦然。)分别前移到了“暂止”和“频来”上(观宋按:单句的语义重心一般都放在前面)。而换位变序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表达诗人情感的需要。“暂止”、“频来”被突出强调之后具有了隐喻的意味——即景为比,表明了诗人意中尚有彷徨在。这就正好达到了诗人满足表达情感需要的目的。
同时,将谓语动词“暂止”、“频来”提前分别变为主语“飞乌”、“语燕”的定语的换位法,大大削弱了句子的动感程度,句子中的意象由动态转为静态,也正符合该诗的整体篇章风格。而且谓语“将数子”、“定新巢”也是围绕主语“飞乌”、“语燕”的描写性词语,形成以中心语为主角的静态图景。
当然,也有通过换位法增强诗句的动感程度的,例如:
唐·杜甫《简吴郎司法》:“云石荧荧高叶曙,风江飒飒乱帆秋。”
以上两种完全相反的换位法是分别在主语和谓语上进行成分加减,前者增加主语的附加成分,加重名词性主语的分量,主要营造一种静止的图景式意境;后者对主语运用减法,剥离名词中心语的附加成分,再加到谓项中,以加强动词性谓项的力量,句子自然也就更有力。
两种换位法具有不同的修辞作用,一静一动,具体运用哪一种,完全要视全诗的大语境是需要动景还是静景而定。总的来说,这两种不同的换位都是变动程度较小,不太引人注意的变序法,运用也就很广泛,对于诗人把握诗歌整体风格或者调节局部的布局都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附:
堂
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简吴郎司法
唐·杜甫
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头。
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
云石荧荧高叶曙,风江飒飒乱帆秋。
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