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特色句法谈:绾插
(2021-08-24 11:25:14)
标签:
诗词句法 |
分类: 语言文学 |
读唐宋诗词,我们会发现许多诗句的句法与正常的句法不同,而其不同又主要体现在语序上。因此,我们这里就从语序的角度谈谈诗词的特色句法。
唐·郑谷《慈恩寺偶题》:“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这两个诗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秋苑林下听经鹿(秋苑中,在林下听经的鹿),夕阳江边扫叶僧(夕阳下,在江边扫落叶的僧)。
“秋苑”、“夕阳”本是地点状语,但是诗人取消了这两个地点状语的标志即后附的方位词“中”、“下”,使其成为普通名词,而分别置于“鹿”、“僧”之前与“听经”、“扫叶”一起做了“鹿”、“僧”的定语。
当然,前一诗句,“秋苑”作为一个表示地点的词,对“鹿”可以作空间范围的限定,因而读来还觉语意通畅。只不过“秋苑”、“林下”都是表地点,诗句用范围小的“林下”做地点状语,而用范围大的“秋苑”做“鹿”的定语,使人觉得有些怪异而已。
而后一诗句“江边扫叶夕阳僧”就不同了。“夕阳”作“僧”的定语,不具备任何限定因素——我们可以说“秋苑的鹿”,但绝对不可说“夕阳的僧”。因此“江边扫叶夕阳僧”这种句法,我们姑且称之为“绾插”——将“夕阳”插入定语“扫叶”和中心语“僧”之间,通过“扫叶”使“夕阳”跟“僧”绾结起来。
在“江边”、“扫叶”、“夕阳”这三个词中,数“扫叶”与“僧”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僧”就是以“扫叶”的姿态出现的。但在“扫叶”和“僧”之间插入“夕阳”,“扫叶”与“僧”的关系就淡化了,而“夕阳”与“僧”的关系则大大拉近了——“夕阳”不仅仅是背景,而且成了“僧”身上的一种特质。
“夕阳”赋予“僧”一种美好时光已过、行将告别世界的凄凉萧瑟之感,让我们感觉到这一定是一位垂老孤独的老僧。这样的美学效果,无论是用“江边”还是“扫叶”作定语都是无法做到的。由此可见,“绾插”这种句法,虽然有着词语间的冲突(即“夕阳”与“僧”语义不相搭配),却能产生令人惊奇的修辞效果。
不过,要说明的是,使用“绾插”法必须要有条件将诗句复原到正常的语序,而这个条件正是词语间冲突的存在。这个冲突既是变序句的标志,又可作为回归正常语序的提示,这样才能保证诗句意脉的畅通。
附:
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